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感覺到自己是贗品,這不奇怪,他有可能是「冒充者綜合征」

感覺到自己是贗品,這不奇怪,他有可能是「冒充者綜合征」

當你在心中吶喊:「我沒有你們想像的那麼好!」時,你需要提醒自己,是否有「冒充者綜合征」的傾向。

我有很長一段時間有這樣的強烈想法。

高考結束以後,我的成績很好,可是我好幾年都不敢相信,心裡暗暗地說是不是他們弄錯了?上大學第一天,聽說我的成績是全校最高的幾個人之一,我怕得要命,我覺得我根本保持不住這個成績,會一滑到底,然後被大家笑話。

所以我拿出高三的勁頭努力學習,終於高數期中考試得了滿分,這讓我放鬆了兩天,然後又重新陷入焦慮的循環之中。

直到有一天,我全面投降,內心那個「永恆的屌絲」徹底勝利了。

我乾脆再也不學習不上課不去圖書館,這樣做讓我覺得安全一些,考了低分數的原因是因為我根!本!不!學!習!我用這種愚蠢的方式保持了我認為的「尊嚴」。

到現在我都記得那種感受,我常常心理和自己的對話是:

「我何德何能?我不值得。」

「求求你們不要誇我了,好羞愧。」

「完了,他們發現真相了,我其實什麼也不是。」

「我運氣好而已,我下一次肯定沒這麼好的運氣了。」

「我只有比別人更努力,不然我會原形畢露,人們都會棄我而去。」

「我欺騙他們了,我沒有那麼好。」

在各種場合中我都盡量低調,希望誰都不要注意我。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任何成功帶給我的都不是快樂,或者只是短暫的快樂,隨之而來的是更大的焦慮。同時我無比羨慕那些我認為有真才實學的人,他們自信的站在人群前面的樣子,讓我更加自卑。

這種莫名的傾向甚至帶進了感情世界裡。越是自己喜歡的人,越是拒絕和退縮,因為感到心虛,害怕近距離之後對方看到那個並不可愛的我,他一定會失望離開。

如果進入到一段關係中,自覺地就把自己放在很低的位置上,像張愛玲說的那樣「卑微到塵埃里」,但是又對這樣的自己無法接受,時不常會爆發一下,虛張聲勢地乾脆想要嚇跑對方,以結束內心的矛盾。

後來我終於長大,看了一些書,當看到了「冒充者綜合征」這個詞,它一下就擊中了我。

古今中外的神話里都有這樣的設定,妖怪的真名被知道了,手無寸鐵的人對著妖怪大喊一聲「我知道你是誰!你是xxx!」妖怪就立刻偃旗息鼓,灰溜溜離開。這是很棒的隱喻。我們的很多心理問題也是這樣,一旦你知道了「它」是什麼,「它」殺傷力就減少一半。越了解越治癒,你常常能「看見」它是如何左右你的行為和選擇,你逐漸就不再被左右。

冒充者綜合征(Impostor syndrome,IP),又稱自我能力否定傾向。

最早是1978年,保琳(PaulineR. Clance)和蘇珊娜(Suzanne A. Imes)兩位學者提出的。它的內涵是指,一個人按照客觀標準評價為已經獲得了成功或取得成就,但是其本人卻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他們沒有能力取得成功,感覺是在欺騙他人,並且害怕被他人發現此欺騙行為的一種現象。

自我能力否定傾向者認為他們並不是他人所想的那樣有能力的人,當他們取得成功以後,會把成功歸結於其他因素(如幸運或良好的社會關係),而不是他們的自身能力。

保琳說,對於自我能力否定傾向者來說,最大的問題在於他們無法打破自我能力否定傾向的循環作用。

當自我能力否定傾向者遇到一項新的任務時(如考試),他們將受到擔心、自我懷疑和焦慮的困擾。為了消除焦慮,他們對待任務不是表現出拖延行為就是過度準備行為。而當任務真正到來的時候,他們又通常都能取得成功,並獲得他人的認可和讚賞。這樣的結果會給他們帶來短暫的喜悅和放鬆。然而,這種積極的情感體驗很快就會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新一輪的焦慮,拖延行為或過度準備行為,接著又是獲得短暫的放鬆,自我懷疑。因此,對於自我能力否定傾向者來說,新的成功反而加強了他們正在欺騙他人的感覺,而不是幫助他們建立更多的自信。

這些帶有自我能力否定傾向的人,清晰展示了外界認可和自我貶低的矛盾,她們似乎缺乏一種將外界成功「內化」成自身一部分的能力。她們固執堅守著內心「卑微」的自己,將成功拒之門外,變成一件與自己無關的事情。

與此同時,她們還經受著另一種折磨——「萬一被別人發現我名不副實,是個騙子」的恐懼。卑微與恐懼不斷交織下,她們有些獨特的行為模式。比如為了不讓別人發現自己的「無能」,比一般人更努力工作,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更多迎合老師和上司的決定,等等。

但好消息是,心理學家們認為有70%的人,都被這個問題困擾。這個比例相當大。並且多數有這種心理傾向的人算不上有「心理疾病」,只是一種自我設限的心裡標籤。所以靠我們自己的力量就可以對付它。

我喜歡的演員艾瑪沃特森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說:「我做的越好,別人越誇讚我,我內心那種沒底氣的感覺就越盛。我好怕有一天,別人發現我根本不配擁有現在這樣的成就,即使是在演完哈利波特以後,我也沒有自信自己會成為一個演員,我覺得自己只是運氣好,我需要別人來肯定我。」

你看,有這樣想法的人多麼普遍。所以它也許只是人類基因裡帶有的自我保護機制過度表現而已。

要抵抗這種傾向,也是有辦法的。

首先是你要了解你有這個心理機制,對著它大聲喊出:「我知道你是誰!」

其次,有好事情發生,先說謝謝,然後要強行對自己說:「你值得的!」次數多了你就習慣了。假裝自信這個辦法百試百靈。

然後,不要過高的估計他人,但是要相信別人的判斷。如果你設定了「所有人都是一樣有智慧的」這個前提,你就要相信他人的評價。比如別人覺得你好,那你就是好。別人說「我配不上你」,你也要立刻相信他說的話。後面這一點對即將戀愛的小姑娘很重要。

最後,是我最近最愛說的,這個世界足夠複雜,人性也足夠複雜,任何單一的思維都不能應對。所以請盡量不下結論,不評價他人,也不評價自己,讓一切自然發生。

有小孩的媽媽們,如果孩子做得很好,就真心的表揚他,不要為了讓他不驕傲,貶低他的成績。也不要為了培養自信心,過度地誇讚他、捧高他,讓孩子逐漸感到不安。

如果你周圍有明顯的「冒充者綜合征」人群,請常常提醒他們:「你根本不明白你有多美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千絲洞 的精彩文章:

驀然回首,陳彼得依然年輕。你也可以
過度求關注是一種病

TAG:千絲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