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昆蟲學家的藝術狂想曲

昆蟲學家的藝術狂想曲

「藝術風向」為您匯總國內外與藝術文化產業相關的展訊、沙龍、拍賣會、商業、科技等相關領域的資訊,助您能快速掌握藝術風向,與時俱進。

「將每個難題分成多個部分,使其能夠找到且值得一個解決方案。」

——《方法論》,笛卡爾,1637

為了認知這個世界,我們該如何將其「劃分」?

古代現代,中國希臘,埃及羅馬,在這漫長的人類自我認識探索的歷史中,無數人曾抬頭仰望星空或低頭俯視大地詢問這個問題,有人說藩屬邦交,大小城池; 有人說黑色白色黃色,不同的膚色不同的人種;有人說拉丁語漢語印度語,不同的語言不同的民族;有人說基督教天主教佛教伊斯蘭教,不同的宗教不同的信仰;有數學家試圖用幾何來解釋這個世界,有物理學家說我們只是浩瀚星河中一顆小小的星星,地球圍繞著太陽在旋轉;達爾文卻說我們是高級類靈長類動物進化而來的,也是一種和其他動物一樣需要繁衍生息的動物;詩人哲學家試圖用語言來闡述這個世界,科學家試圖用科學來證明這個世界,藝術家試圖用畫筆顏料刻刀來試圖表達這個世界。

我想,關於這個世界該如何「劃分」,或許永遠都沒有統一的答案。

卡斯滕· 霍勒,這位試圖在科學和藝術中找到一個平衡支點的藝術家,在此次展覽中展示了一系列新近作品,為表現他心中現代科學與古老文明智慧之間觸手可及的和解——霍勒將此次展覽命名為「方法論」。

在霍勒無盡乘衍的「分割」中,他對知識的追求同時依靠一種「幻覺認識論」:被更改的精神狀態能夠加強我們對世界的理解。在歷經自然科學的訓練,這位前實驗室工程師表明了研究者和聖人之間的某種選擇性聯繫。藝術家通過對多重媒介的運用,充分展示了其藝術實驗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之——惡意顛覆的風趣,令觀眾重新審視自身感官的基礎和界限。

展會 | 方法論Method

藝術家 | 卡斯滕 · 霍勒Carsten H?ller

展覽日期 | 2018年3月23日至6月2日

展覽地點 | 常青畫廊·北京

藝術家生平

卡斯滕 · 霍勒(Carsten H?ller),今年 49 歲,曾經是一名農業昆蟲學家。他生長於布魯塞爾的德國家庭,而過去數年時間都在斯德哥爾摩生活和工作。細瘦的身材和光禿禿的腦袋,讓人很容易把他跟之前的職業聯繫起來。大概是這個原因,他一直免不了被視為「莫洛醫生」那樣的科學怪人。不過,這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畢竟,他確實「居心叵測」給孩子設計過「陷阱」(在地上放著好像通了電的線圈,周圍再擺一些甜點)。

他的一項作品被稱為「匹諾曹效應」——用手指握住鼻子,把一個小型振蕩器放在你抬高的手臂上,這會欺騙你的大腦相信鼻子在長長。另一項則讓遊客兩眼前的戴一個小型顯示屏,模擬穿過一片樹林時在某一點處,兩隻眼睛圍繞一棵樹分別向不同方向看去。還有一種綁縛式三棱護目鏡(遊客可以在觀看展覽的時候使用,甚至可以把它帶回去玩兩天),戴上這種護目鏡會讓你看到的世界上下左右對調,它產生的效果可比它的名字要可怕多了。

方法論

「存在於世界便是要對其進行劃分」,這句話之於卡斯騰 · 霍勒,與其說是在形容政治現實,更像是在闡述數學真理。這位曾攻讀自然科學、並鍾情於分割法則的藝術家,探索著線條如何穿過平面、並不斷衍生出迷人的新形式。在作品《分割(球體與地毯)》中:第一條線將地毯分為面積相等的兩塊,隨後的每一條線都將分割後的方塊再分為等同的兩半。霍勒在方法論上的探討,顯然很有實踐性且成果頗豐——他創造了無窮盡的色塊和一系列幾何體。在作品《分割圓(深紅與白色背景上的白線)》中,置於特別切線處的白點使新的分割得以展開。

《分割》(球體與地毯),2014 年,球體直徑:125 厘米,地毯:250 x 250 x 1.8 厘米

在球形籠里的兩隻金絲雀繞著一個中軸打轉——新作《分割圓金絲雀移動裝置(外黑內白)》看起來似乎在暗示:生命自身沿著無盡的「分割法則」進行——既將事物分離又使它們連結。然而,遠不同於僅僅觀察自然,科學思考總試圖將事物進一步轉化。科學強加於自然之上,同時也與其競爭,就像雙色紙上版畫系列作品——《鳥》中呈現的一樣。所有被描繪之鳥都被囚養——自然界從未是它們的棲息地,正如鳥兒的存在,全然是人類活動之產物。通過處於彩色與黑白之間的印製版畫,霍勒暗喻了這些雜交的鳥類脆弱的狀態:介於自然和人類文明之間,卻不完全屬於其一。如果說霍勒巧妙地將「分割」無盡地乘衍,他也享受當二元對立阻礙其好奇研究時將其推翻的樂趣。

《分割圓金絲雀移動裝置》,2018年,兩個圓形移動裝置,亞光塗層,外徑320厘米。

霍勒的思維方式規則借鑒了觀察和探索的延伸概念。幾何學家和實驗室工程師僅是這位藝術家多重身份中的兩個。他對知識的追求同時依靠一種「幻覺認識論」:被更改的精神狀態能夠加強我們對世界的理解。對霍勒來說,蘑菇象徵著這種感官之旅,不僅是它們具有的「魔法」效果,更是其藏於地底的複雜構造激起了這位藝術家研究員的好奇心。由聚酯製成的《三重巨型蘑菇》則是對這些科學還無法解釋的鮮活、彎曲的有機體所帶來的奇妙感覺的高聳宣言。放大的蘑菇模型所展示出的鮮艷世界,充滿著愛麗絲仙境般的新奇感受。作為熱情的分類者,霍勒將具有強烈感官作用的真菌宇宙重新整合成充滿秩序的學術世界,就像在精心設計而帶有玄機的視覺分類系統《雙重蘑菇窗(二十四褶)》 中:近距離觀察下,每個蘑菇標本都是一個蒙太奇——一半呈現了多種類別的野生蘑菇,另一半則是以毒性和神經性作用聞名的毒蠅傘菇。它們充分展示了霍勒藝術實驗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惡意顛覆的風趣。

《三重巨型蘑菇》,2017 年,挪威奧斯陸藝術中心

《雙重蘑菇窗》,2017 年,聚氨酯鑄蘑菇複製品,丙烯顏料、玻璃盤、金屬 針、玻璃櫥窗,黑色啞光塗層,145x25x175厘米

稍縱即逝的意識體驗

滑梯——一種特殊的失控

卡斯滕 · 霍勒在新美術館建造的螺旋管狀金屬滑梯(Benoit Pailley / New Museum)

「你會在一瞬間看到滑梯中的人臉上的瘋狂,然後,他們消失了。使用滑梯是一件挺奇妙的事,它兩端最終的轉換地點是特定的,但中間的降落卻無法掌握。這是一種非常特殊的失控。」

——霍勒

霍勒在新美術館的代表作品,是一個成人用螺旋管狀金屬滑梯。這件作品要通過穿過博物館 3 層和 4 層地板的鋼筋水泥切割大洞才能安裝上去。遊客會抓住一塊布墊,坐上去並滑進管中,幾分鐘後再從 2 樓的另一端滑出來;降落過程中,他們臉上的表情和身體的扭曲會被館內經過滑梯窗口的每一個人看到。

他試圖通過這種藝術體驗讓人們意識到,儘管過去幾百年里科學已確定了某些東西,然而人類對周圍的世界仍知之甚少;我們甚至無法很好地相信自己的感覺。

失控也許會令人困擾,但霍勒卻認為這其實是件好事:人的感知正如一種有待形成與把玩的藝術作品,是擺脫宿命論的一種「真正有創意的」哪怕稍縱即逝的體驗生活的方式。

即使現代藝術展竭力邀請更多參觀者進行參與,霍勒的展覽所達到的互動程度也是一般藝術展難以達到的。至於潛在的裸露、尖叫之類的各種失態,則給新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帶來了挑戰。

這次展覽的負責人吉奧尼(Massimiliano Gioni)表示:「這裡有一個很老的問題:究竟是科學家訓練了小白鼠,還是小白鼠在訓練科學家?……我認為卡斯滕會迫使博物館自我適應。但這樣正好,這正是我們想要做的。」

其它代表作品

《蘇摩》,2010 年,德國柏林漢堡車站現代美術館展覽現場

《Y》,2017 年,西班牙桑坦德波提中心展覽現場

《 巨型精神坦克》,2011 年,紐約新美術館展覽「體驗」現場

《決定》,2015年,英國倫敦海沃德美術館展覽現場

《床梯》,2010 年,奧地利提森當代藝術美術館收藏

《懷疑》,2016年,義大利米蘭Pirelli Hangar Bicocca當代藝術中心展覽現場

《RB 電馬》,2009 年,義大利波坦查,聖塞韋里諾 - 盧卡斯永久裝置現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時尚藝術YaoStudio 的精彩文章:

李寧股價大漲逾3% 再創六年新高、莎莎國際第四季度收入大漲、UNIQLO×JW ANDERSON聯名發售
Tiffany戰略生變、Karl Lagerfeld首家美國旗艦店將於本周開幕、日本多家化妝品專櫃限購

TAG:時尚藝術YaoStudi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