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劉備死後,諸葛亮真的無心取代?李嚴曾相勸,亮的一番話道出原因

劉備死後,諸葛亮真的無心取代?李嚴曾相勸,亮的一番話道出原因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杜甫的一首《蜀相》道盡這位千古丞相的一生。少時不懂,長大後每每讀及《出師表》,方能體會到丞相的赤誠之心。

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白帝託孤之時,劉備握住丞相的手言道,「君才十倍於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這是諸葛亮對劉備的承諾。劉備死後,身為相父的諸葛亮,盡心儘力的輔助阿斗,數出祁山,想收復漢室天下。

歷史上對於劉備託孤時的這番話,有著眾多的解讀,「陰謀論」「試探論」,皆言劉備並非出自真心。但這樣的說法,私不敢苟同,原因有二

一是兩人相處十餘年,隨聚少離多,但是劉備識人心,自知諸葛亮叛亂之心,以諸葛亮的才某和智慧,真想自立為王,何必等到自己死後,且知曉作為文人出身的諸葛亮,對於漢室,也有著很強的執念,「取而代之」這種行為已經觸及了他心中的道德底線

二,此時正值東征大敗,元氣大傷,蜀中荊州益州勢力失衡,阿斗非大智慧人,還需諸葛亮,這位能夠力挽狂瀾的大臣,試探是毫無意義的。

那麼劉備為何這般講話,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信任諸葛亮,說出這樣的話,是為了給朝中人聽,以諸葛亮為首的荊州派式微,以李嚴為首的益州派勢強,這番話,確定了諸葛亮相父的地位,也堵住了後面人的嘴舌。其目的只是當著群臣為丞相立威,這對於日後政治局勢的穩定是有好處的。

且劉備的這般話是後玄機的,阿斗不才,君可自取。但是歷史上的阿斗並非不才,在某些方面其實是有著過人的天賦,例如在水利方面。劉禪的智力其實是在中上水平,並非演義中的愚蠢之人。所以說,阿斗不才的言論,其實也是句空話。

在建興年間,益州派李嚴曾有心找茬,勸諸葛亮「受九錫,進爵稱王」。

對此諸葛亮並沒惱火,反而寫了一段話回復李嚴「今討賊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寵齊、晉,坐自貴大,非其義也。若滅魏斬叡,帝還故居,與諸子並升,雖十命可受,況於九邪!」值得一提的是,這段是用漢隸書寫的。

「知己」二字,寫出他與劉備名為君臣,實為知己好友的關係。「十命可受」則表明自己的無權力之心,九錫是古代君王給臣子最高的獎勵,諸葛亮坦言何止九錫,十個我都懶得要,把諸葛亮骨子裡的感性與霸氣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出來。

一番話,頂的李嚴無地自容。不過話歸原點,也正是劉備對諸葛亮的信任,兩人的惺惺相惜,為實現共同理想而全力奮鬥,讓諸葛亮成為三國乃至中國歷史星空上最璀璨的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館 的精彩文章:

宋江等人梁山起義,施耐庵為何把它叫做水滸傳?竟跟黃帝後代有關
曾震驚中外,但竟被遺忘的大捷,最後的白刃戰令日軍喪魂失魄

TAG:歷史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