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張獻忠見到一座大墓,裡面埋著一個貪官,他立即恭恭敬敬下馬行禮

張獻忠見到一座大墓,裡面埋著一個貪官,他立即恭恭敬敬下馬行禮

張獻忠是明朝末年的農民軍首領。在當時的起義軍中,他的實力和影響力,僅次於闖王李自成。清兵若不入關,張獻忠就會成為李自成爭奪天下的最大對手。不過,張獻忠實力雖強,但口碑和聲望,比起李自成實在差的不是一點半點。他最為人逅病之處,就是暴虐嗜殺,所到之處動不動大開殺戒,人頭滾滾,在眾多史料中都記載了他這個惡習。

不過,隨著近年來相關研究的深入,也出現了很多不用看法。有一種觀點就認為,張獻忠屠戮的對象,主要是明朝的親王大臣、貪官污吏、土豪劣紳等為富不仁之輩,他們有錢有勢作惡多端,橫行不法魚肉百姓,被殺也是理所應當。不過無論從哪種觀點來看,張獻忠痛恨貪官污吏是無疑問的。明朝末年官吏的貪腐之風盛行,吏治敗壞,黎民百姓深受其害,也是招致農民起義的一大原因。

張獻忠所到之處,凡是明朝的貪墨官吏,他恨不得見一個宰一個,可謂深惡痛絕。但在史書《小腆紀年》中,卻記載了張獻忠的一件事,讓人十分難以理解。崇禎十七年,張獻忠攻打四川,兵鋒所指所向披靡,把重慶府包圍的鐵桶一般。重慶被攻破後,張獻忠把城中的明朝藩王瑞王朱常浩、四川巡撫陳士奇等一批王公大臣統統殺掉,把重慶府庫中金銀錢糧劫掠一空,然後棄城而走。

在出城時,張獻忠在重慶郊外大路邊,看見一座大墓,辨認墓碑後,原來是明朝總兵官鄧玘之墓。張獻忠立即下馬,恭恭敬敬在目前作揖行禮,並說了一句話:「好漢子!使此人在,吾安能至此!」然後才上馬而去。史料《巴縣誌》也記載了此事,「獻賊寇重慶,過其墓,下馬拜曰:將軍若在,吾安能至此!」可見張獻忠對鄧玘墓行禮之事,確鑿無疑。

根據《明史》記載,鄧玘,是四川巴縣人,早年從軍,從守備等低級武官做起,一步步升到總兵大員。先後在西北和湖廣一帶,長期與農民軍作戰。鄧玘一生戰績平平,有個特點卻十分突出。此人貪婪成性,為了斂財不擇手段,經常剋扣貪墨軍餉。他駐守樊城期間,部下士卒饑寒交迫忍無可忍,發動兵變,拿起刀槍索要餉銀,殺死鄧玘兩個僕人。鄧玘嚇得心寒膽戰,跑到城牆上,「登樓越牆墮地死」,失足掉下去摔死了。

原來,這個鄧玘是個貪官。《綏寇紀略》也記載,鄧玘「不死於法死於亂,是佚罰也」。認為他是罪有應得。張獻忠平生最恨貪官,恨不得見一個宰一個,為何獨獨對鄧玘一副感恩戴德之相?難道二人之間有過什麼恩怨是非?小編查閱很多史料,不得要領。《明史》記載,張獻忠與鄧玘確實有過幾次交集,在戰場上數次交手,鄧玘面對張獻忠沒少吃敗仗,絕不是那種讓張獻忠敬佩的神勇無敵之將才。

不過,鄧玘作為重慶的歷史名人,當地有很多他的軼事。在《巴縣人鄧玘行刺張獻忠》一文中記載,鄧玘早年出身貧苦,當過轎夫,給縣太爺抬轎子,經常受責打。後來他從軍之後,成為明朝武將,曾與張獻忠在襄陽一帶對峙。他曾經奉命去刺殺張獻忠。他混入張獻忠大營,已經持刀接近張獻忠,卻最終心慈手軟,放過了張獻忠一命,臨走時還留下姓名,所以張獻忠才會對他的活命之恩感激不盡。

這個原因,能夠完美解釋張獻忠對貪官墓行禮的始末緣由。不過,這個原因未免太令人不可思議。明朝武將扮作刺客去刺殺農民軍首領,在近三百年大明歷史上僅此一例,可謂絕無僅有。從鄧玘在戰場上的表現來看,他有沒有這個膽量和能力,都很值得懷疑。再者他如何混進戒備森嚴的張獻忠大營?如何接近張獻忠?如何一番話獲取張獻忠的信任,從而全身而退?一連串的疑點都太過於離奇不可思議。但是另一方面,除了這個原因,再沒有更為合理的解釋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木木說史 的精彩文章:

漢朝是強漢,唐朝是盛唐,宋朝卻成了弱宋,只怪趙匡胤說了9個字
唐朝一老太太好福氣,丈夫兒子、3個孫子全是皇帝,可她非要跳樓

TAG:木木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