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在雲計算的發展中,我們應該注意些什麼?

在雲計算的發展中,我們應該注意些什麼?

雲計算的歷史其實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那時作為互聯網雛形的「星際計算網路」(intergalactic computer network)的概念剛剛出現,可能當時的人們可能都不會想到,在之後歲月中,互聯網以及雲計算可以對整個世界都起到了如此之大的影響。

在過去的十餘年間,大多數企業對於雲計算的態度從抵觸與排斥轉變為了認同與接受,因為雲計算早已成為了維持現代企業生存與發展的核心命脈。

因而對於CIO們來說,問題的關鍵不再是他們是否應該去應用雲計算,而是他們能夠多快讓企業完成「上雲」的過程。下面我們就從一些關鍵方面來大致說明下雲計算的發展歷史,以及它如何對我們產生了如此之大影響。

誰創造出了雲計算?

雲計算的發展歷史上其實有很多的階段,其中包括網格計算與效用計算、ASP以及SaaS,但是如本文一開始所述的那樣,這種通過全球網路來提供計算資源服務的概念卻源自於1960年代。在那一段時期內,JCR Licklider提出了「星際計算網路」 的概念,而後他又在1969年負責了對美國「尖端研究項目管理局網路」(ARPANET)項目的開發工作。

對此,管理服務供應商Cogeco Peer 1 的VP兼總經理Susan Bowen表示,Licklider所傳達出的願景就是讓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可以實現彼此的互聯互通,並隨時隨地去訪問任何站點中的程序和數據。

Bowen說道,「Licklider的設想奠定了網路計算的基礎,這是早期雲計算的前身,它將地理上分散的計算機連接了起來,並形成了一個松耦合的結構。而後這又促使了效用計算的發展,這更接近於Licklider最初的設想」。

「而且這與我們今天所認知的雲服務更為接近,服務供應擁有、運營和管理著計算設施和資源,然後依照客戶需求提供相應的服務並收取費用」。Bowen補充道。

而其他一些專家將雲概念的產生歸到了計算機科學家John McCarthy身上,他提出了計算可以作為一種公共事業來交付的概念,這點可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的服務局(Service Bureaux)。

1960年及其稍後時代中的雲計算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雲計算已經在許多不同領域中「開花結果」,其中最新的就是Web 2.0的出現。不過,由於互聯網在20世紀90年代時才開始提供可觀的帶寬,所以對於大多數公眾來說,雲計算是個「發育遲緩者」。

雲計算歷史上最重要的一個里程碑可能就是1999年Salesforce的成立,它首創了通過網站提供企業應用的概念。而隨著Salesforce的崛起,其他的軟體供應商也紛紛開始提供了自己的雲服務產品。

而隨著Web 2.0的發展,雲計算與SaaS中出現的另一個里程碑就是Google與其他供應商開始提供例如Google Apps這類基於瀏覽器的企業應用程序,而Google Apps正是如今廣為人知的G Suite的前身。 同時,微軟也依然是主要參與者之一,通過自身與G Suite相對標的Office 365,微軟依然讓自己了在企業應用中的保持了一定的地位。

傳統供應商VS雲原生供應商

除卻微軟,像甲骨文和SAP這樣的傳統軟體供應商也在過去十年間鼓勵用戶將自身本地部署的軟體產品升級到基於即付即用模式的雲產品。

這也讓企業IT部門逐漸擺脫了總是將軟體和硬體視作為一種定期「爆發」式的資本支出。隨著企業愈發習慣於即付即用式的雲產品計費模式,他們會將IT購買視為一種日常的支出。

但其實在SaaS領域中,依然還有很多的市場增長空間。IT市場觀察機構Synergy Reserach Group首席分析師John Dinsdale指出,仍有大批企業依舊沒有進入到雲端。他說道,「像微軟、SAP、甲骨文和IBM這樣的傳統企業軟體供應商依然擁有大量的本地產品客戶,而這些供應商如今正極力促使這些客戶去使用SaaS產品。與此同時,像Workday、Zendesk和ServiceNow這樣的雲計算供應商將繼續在市場中『煽風點火』,這會有助於推動企業在SaaS上進行更多支出」。

IaaS與公有雲

眾所周知,雲計算髮展中還有一個里程碑就是在2002年出現的AWS,它可提供一整套基於雲的基礎設施服務,包括存儲、計算以及人工智慧等。

之後,在2006年,Amazon針對於商業網路服務推出了Elastic Compute Cloud(EC2),並允許小型公司和個人用戶租用那些用以運載自己應用的計算資源。

如今的AWS早已成為了IaaS市場中絕對的領導者,而且它每年依然會持續為自己的雲服務組合增加數千種全新的服務和功能,自身價值也高達數十億美元。

根據Gartner在2017年發布的數據,眾多企業每年在AWS上的花費超過了500萬美元。Gartner在報告中寫到,隨著AWS海量的服務組合仍舊在不斷地豐富,以及AWS對於各類IT市場的影響力愈發增加,它成為了企業應用IT戰略時最優先考慮的供應商。而且儘管AWS不總會是一個能夠符合全部企業需要的完美選擇,但是它已經成為了市場中的「安全選擇」,這會為AWS吸引到那些渴望最廣泛服務能力並尋求長期市場領導地位的客戶。

雲計算三巨頭如何推動了雲計算的發展?

更值得一提的是,Amazon一開始就是向創業公司推銷產品與服務,並宣稱公有雲是企業開展業務的最佳方式,因為企業可以節省大量的服務其、存儲和網路設備成本。而正因為與此,AWS催生了大批的「雲原生」公司,這些公司能夠通過業務敏捷性為自身帶來創新,從而使得自身在與同行業對手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而同為IaaS供應商的Google Cloud Platform(GCP)也應用了類似運作方式,它專註於去獲得哪些創業公司客戶,然後提高自身服務的企業適應性,以提高對更大範圍內客戶的吸引力。

而微軟則主要依靠於自身在於Azure公有與以及企業辦公軟體,它的打法與AWS和GCP有所不同,但也有自己的一些優勢。雖然AWS和GCP都在不斷地提升自身產品的企業適應性,並著眼於徵服全球的企業IT市場,但微軟卻更加了解CIO,公司知道CIO們想要去尋找一家什麼樣的供應商。

最初,微軟於2012年推出了PaaS服務,而之後在2013年春天,Azure的業務擴展到了IaaS層面,並同時推出了Azure Virtual Machines服務的通用版本。而在微軟長期用戶的支持下,微軟也將自身的業務中心轉向了Azure,因而分析師們通常會將微軟評選為僅次於AWS之後的全球第二大的IaaS供應商。

在Gartner 2017年的IaaS魔力象限中,Gartner寫到,微軟通常會被客戶選擇戰略性的雲供應商,這些客戶會關注於微軟的技術或微軟的那些整體雲戰略,後者是一套涉及到IaaS、PaaS、SaaS和本地服務的完整方案。如今的微軟正在將Azure與公司其他眾多的業務產品和服務捆綁在一起,因而Azure客戶的規模仍在不斷提升,這其中大部分客戶每年支付的費用多於50萬美元,而還有一小部分客戶的支付的年度費用超過了500萬美元。

其他供應商的「雲端進化」

另一方面,雲也促使了眾多其他的供應商調整了自身產品組合和商業策略,以便應對企業IT購買的變化。

例如,HPE、Dell和VMware等公司一開始均打算與Amazon、Google和微軟這三頭進行正面競爭,並以為巨頭們創造競爭壓力為由,在過去的五年多時間裡不斷地推出自己的公有雲服務。

儘管目前有公司已經完全退出了雲計算這場遊戲,但VMware和Rackspace仍舊在堅持,不過他們的策略與三巨頭很不一樣,他們將自身定位成一種管理服務商(MSP),旨在幫助企業管理那些運行在其他服務供應商服務中的工作負載。

以Rackspace為例,它早已失去了那種在IaaS市場中的早期優勢,並在2015年左右開始轉向幫助企業管理他們在AWS、Google和微軟IaaS中的部署工作。這個轉型收到了回報,對於AWS服務的管理工作是Rackspace整個業務中增速最快的部分之一。

同時,VMware在2017年4月將自身公有雲業務賣給了法國IaaS供應商OVH,而在此之前,VMware已經花了數年時間重新將自身定位成了混合雲供應商,以幫助企業管理他們在AWS或微軟雲中運行的系統與程序。

雲計算熱潮還會持續嗎?

Synergy Research的Dinsdale的表示,未來十年內雲計算將依然會很重要,因為企業對於雲計算需求依然在增加,而且,隨著供應商不斷的經驗積累與功能改進,許多傳統雲計算的弱項也被轉化為了強項。但是,儘管雲依然還是會為供應商來了大量的收入,但是由於雲市場本身體量已經足夠巨大,市場增長率將會放緩。

原文作者: Arif Mohamed

翻譯與整理:T媒體 張飛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稱T客 的精彩文章:

全球市場中十五大雲託管廠商一覽

TAG:人稱T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