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在原生家庭里受過傷嗎?你能為自己做什麼?

你在原生家庭里受過傷嗎?你能為自己做什麼?

東野圭吾在《時生》一書中對原生家庭這樣描述過:「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就只能盡量打好它。」

原生家庭是指自己出生和成長的家庭,這裡有自己的父母(或養父母)和兄弟姐妹。原生家庭,原本只是心理學領域使用的專業名詞,現在逐漸引發大眾關注和思考。

如果你擁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原生家庭,那當然再好不過。如果你不太確定,希望本文對你有所啟發。

你在原生家庭里受過傷嗎?

當你為心理、性格、生活習慣等方面的缺陷苦惱時,可曾想過,小時候的你有沒有過類似的經歷或情緒呢?如果有,你很有可能正在受著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

父母無意間的口頭禪,父母情緒失控時對你的打罵,父母當著眾人數落你缺點時的樣子,父母用你在意的玩具騙你拚命學習但最後不守信用的時刻,早年的這些細節記憶可能一直潛移默化影響著你,甚至讓你懷疑自己存在的價值和人生的意義。

並不是說你目前所有的缺點和不順心都該歸因於原生家庭,只是希望那些真正受過原生家庭傷害,而暫時還沒有意識到的人可以開始關注自己,理解原生家庭,並尋求和解之道,減輕原生家庭所帶來的傷害。

根據薩提亞的模式,人有多種溝通姿態:討好型、指責型、超理智型、打岔型、表裡一致型等。

討好型

討好型的人總是過度在意別人的評價,考慮別人的感受,非常害怕與人起衝突,不懂拒絕,甚至總為得到別人的讚許和認可委屈自己。

在原生家庭里,可能父母中有討好型,或者控制欲過強。

討好型人格的父母常說「都是我的錯」,「忍一忍就過去了,大家別管我」,「你們覺得好就行」。

控制欲強的父母,以自己的標準嚴格要求孩子。孩子不聽話就會受到批評、指責甚至打罵。

指責型

指責型的人以自我為中心,喜歡攻擊和批判別人,推脫責任,並從不在自身找原因,偏執,極易衝動行事。

可能父母中有指責型,父母經常吵架指責對方,或者離異卻沒選擇健康的離婚和愉快的分手方式,讓孩子承受了大量的恐懼。

父母還常否定質疑孩子,過於挑剔,喜歡說「你怎麼這麼笨呢?這都不會」,「別人家的孩子可以做到,你怎麼不行」,「這都是你的錯」,「你看別人家小孩多好啊」。

約翰·貝曼博士說,這是最常見的兩種姿態。有趣的是,指責型的人通常會找一個討好型的人做伴侶,相反,討好型的人也傾向於選擇指責型的。

對於很多人提出的疑問「我為什麼有時討好有時指責」,蔡敏莉解釋說,這些都不是絕對的,有人會根據對象的不同而彈性調節:對這些人討好,對那些人指責,一些時候討好,另一些時候指責。判斷一個人屬於哪一類型,主要是依據他在親密關係中什麼樣的姿態佔了優勢。

超理智型

超理智型的人,異常客觀冷靜,思考和說話都力求完美,獨來獨往,總是逃避與個人或情緒相關的話題,精神緊張,與現實脫節,敏感空虛。

可能父母喜歡支配,具有侵略性或暴力傾向,情緒不穩定。孩子的情感被壓抑,情緒不被關注,充滿恐懼感,沒有從家庭得到安全感。

打岔型

打岔型的人,習慣於插嘴和干擾,不斷改變話題變換想法,不直接回答問題或文不對題,常被人誤會,沒有方向性,精神狀態混亂,思維混沌。

可能小時候總見到父母吵架或者其他很有壓力的場景,孩子習慣採取逃避、分散注意力的策略,躲開,把注意力放在其他地方,就不用再面對絕望或難堪的處境。

表裡一致型

表裡一致型的人,有活力,有愛心,自信,表情流露和言語一致,內心和諧平衡,接納自己和他人,自我價值感比較高。這是薩提亞所倡導的目標。

薩提亞模式下的前四種模式(討好型、指責型、超理智型、打岔型)都是失衡模式,但它們都有正面積極的潛能。討好型里有對別人的關心,指責型里有對自我的肯定,超理智型里有理智,打岔型里有創造力和彈性。

要想更接近表裡一致型,就要分清溝通姿態中正面和消極的部分,不斷地將缺點轉化而不是直接將它們去除。

原生家庭帶來的各種影響早已與你融為一體,而你也早已習慣自己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性格特徵。如果發現自己在原生家庭里受傷了,請勇敢面對,找到積極的地方,向理想的自己出發。

你能為自己做什麼?

1

與自己和解,勇敢面對

父母只是平凡人,他們和你一樣,也無法選擇自己的原生家庭,也常常感覺力不從心。

這世上本無絕對的完美,就像朴樹在《平凡之路》里唱的「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不管處境多麼難堪,內心多麼焦灼不安,請暫時先平靜下來吧,試著勇敢地面對不完美。

既然原生家庭已經帶來了傷害,再怎麼執念於此,也不能對現在的情況有所幫助。

李嘉誠說:「雞蛋,從外打破是食物,從內打破是生命。」不要一直被動地等著別人來幫你,我們完全可以重新塑造更好的自己。

與自己和解,從垂頭喪氣中脫離出來,你才能輕裝上陣,去遇見意想不到的自己。

2

尋求父母或親人的幫助

那些記憶中曾讓你難過的事,嘗試和父母說說你當時的想法和苦惱吧。可能當你還只是明白了他們的無意或良苦用心時,你就已經選擇了放下。

對於那些不明來由的心理或性格上的缺憾,如果你什麼也記不起,讓父母幫你回想一下。父母總會像個記憶超人一樣記著孩子所有的調皮搗蛋。他們對你小時候的「揭秘」或許能一語驚醒夢中人。

如果可以,記得也聊聊父母的小時候。他們很可能也一直受著原生家庭的某些傷害,只是他們的認知世界裡還沒有「原生家庭」這個概念。你可能會驚奇地發現他們從原生家庭里受到了哪些和你一樣的傷害,說不定你還能為父母解開一些心結呢。

如果父母不配合,可以嘗試給他們寫信!通過正式的寫信引起他們的重視。或通過其他父母喜歡的方式,比如:電話,簡訊和郵件。

如果實在得不到任何與父母交流的機會,可以嘗試和那些見證過自己早年成長的親人或朋友交流。或許你能從他們那得到有用的信息。

3

成為自己的朋友

如果真的很不幸,你找不到任何人來和你探討。別忘了,你還有你自己。人心有強大的自我修復功能。

腦海中那些揮之不去的糟糕記憶,還有現在性格和心理上的缺陷,你不用再花精力對另外的人從頭到尾講一遍。最能對自己的處境感同身受的莫過於你自己了

你可以像一個交心的朋友一樣,理解自己並耐心地為自己找些針對性的建議,想辦法鼓勵自己挑戰它,戰勝它。

如果自己也沒辦法,去找一位可以傾聽自己、幫助自己的心理諮詢師吧。心理諮詢師可以給你更專業的引導,陪你一起成長。

現在網路那麼發達,如果實在不想出門,網路上聯繫醫生也可以啊。

4

學習,全面提升自己

多了解心理學知識,只有自己變得更強大,你才更有實力和信心去幫助自己和身邊需要幫助的人。

追求生活和事業上的成長,積累經驗增長見識,獲得經濟獨立。這些成功能給你帶來更寬闊的視角。說不定父母對你的刮目相看或某個瞬間的滿意笑容就能融化你心靈的冰山。

還有很多童年時看著沒意義但對你很重要的夢想,你可以自己努力實現!在實現這些夢想的過程中,那個小時候的你會和現在的你一起成長。

5

養只寵物

在用心照顧寵物的過程中,你可以感受到,要照顧好這條小生命其實並不容易,它的成長需要細心呵護。你還要被迫養成很多好習慣,比如:經常打掃衛生,按時給它餵食,出遠門前要把它安頓好。

可想而知,幼年時對世界充滿好奇,又隨時可能到處搗亂的你一定更不好照顧。

那時你就能更加理解原生家庭真的很難做到十全十美這件事,更容易從糟糕情緒中走出來。

如果不喜歡養寵物,可以養盆植物,或者僅僅是多關注路邊幾株野花野草的生長。

最終,我們還是要自己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如果那些年,你在原生家庭里受過傷,開始處理傷口吧,不要猶豫了。

請記得,不要一味追求傷口恢復得像從未受過傷一樣,那樣很艱難。找到一種能自我欣賞也能尊重別人,愛自己也愛他人的狀態吧!

—THE END—

喜歡,記得點贊哦!

你的每一個贊,我們都無比珍惜!

註:文中圖片均來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味閣 的精彩文章:

你是否在原生家庭里受過傷害?受了傷如何幫自己?

TAG:道味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