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崖山之戰:何以從此無中華

崖山之戰:何以從此無中華

原標題:崖山之戰:何以從此無中華


崖山位於今中國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南約50公里之崖門鎮,銀洲湖水由此出海。其出海口東有崖山,西有湯瓶山,兩山之脈向南延伸入海,如門束住水口,故又名崖門。


1279年正月,元將張弘范率元軍攻至崖門,對南宋水師形成三面包圍之勢。面對巨大壓力,宋水師主帥張世傑晝夜苦思破敵之策。有幕僚向張世傑建議應該先佔領海灣出口,保護向西方的撤退路線。張世傑為防止士兵逃亡,否決建議,並下令盡焚陸上宮殿、房屋、據點;又下令將千餘宋軍船隻以「連環船」之法,以大繩索一字形繫於海灣內,並將末帝趙昺的「龍舟」置於戰船之中。元軍查知宋軍之情,遂效三國赤壁之法,以小船載茅草和膏脂等易燃物品,乘風縱火沖向宋船。宋船皆塗泥,並於船上置長木以御元軍火船。元朝水師火攻不成,以水師封鎖海灣,又以陸軍斷絕宋軍汲水及砍柴之路。宋軍吃乾糧十餘日,飲海水之士兵嘔泄不已。張世傑率蘇劉義和方興日大戰元軍,張弘范擒張世傑甥韓某,以其向張世傑三次招降不果。


1279年二月六日癸未,張弘范預備猛攻,元軍中有建議先用火炮,弘范認為火炮打亂宋軍的一字陣型,令其容易撤退。明日,張弘范將其軍分成四隊,宋軍東、南、北三面各駐一軍;弘范自領一軍與宋軍相去里余,並以奏樂為以總攻訊號。元軍假裝奏樂,宋軍聽後以為元軍正在宴會,為之稍微鬆懈。正午時分,張弘范水師突然發起正面進攻,接著用布遮蔽預先建成並埋下伏兵之高大樓船,鳴金進攻。各伏兵負盾俯伏,在矢雨下抵近宋船。俟雙方船艦接近,元軍即鳴金撤布交戰,一時間連破七艘宋船,宋師大敗,元軍一路攻至宋軍中央,張世傑見大勢已去,抽調精兵,和蘇劉義帶領余部十餘只船艦斬斷大索突圍而去。軍中無帥之宋朝軍民在宰相陸秀夫指揮下繼續與元軍作戰,一直堅持至三月十九日,終因趙昺之龍船困於千船之中而無法突圍,陸秀夫見大勢已去,恐君死臣辱,便毅然背著八歲之帝趙昺投海,崖山海戰遂告結束,延綿近三百年之大宋王朝宣告滅亡。戰後,隨行之十多萬忠義軍民亦相繼跳海,一時十餘萬具屍體浮海遮浪。逃出元兵之圍的張世傑冀奉楊太后名義再找宋朝趙氏後人為主,再圖後舉,但楊太后在聽聞宋帝趙昺的死訊後亦赴海自殺。不久張世傑亦在大風雨中溺卒於平章山下。崖山海戰之後,陸秀夫屍體被忠義漁民找到,私以安葬;而小皇帝趙昺之屍體則為元軍尋得。此後,元將張弘范命人在崖山岩壁上雕刻「鎮國大將軍張弘范滅宋於此」。1964年秋,新會縣人委請田漢書寫「宋少帝與丞相陸秀夫殉國於此」十三個行草大字,刻於近岸奇石之上,今日尚可見之。



崖山之戰,趙宋王朝隕落,意味元朝最終統一整個中國,中國第一次從整體意義上被北方游牧民族征服。近代以來,一些具有強烈民族主義的歷史學家在檢討此役時,曾認為古典意義上的華夏文明於此役後全盤衰敗與隕落,從而形成「崖山之後無中國(中華)」之說。不意後世反為世界上少數別有用心的國家加以利用,從而得出「中華忠義血性之優良民族文化基因崖山之戰而喪失殆盡」之結論,可值後世良嘆。曾任某戰區作戰部長的鄖建華將軍在讀及此段讀史筆記時曾與《要略》作者論及其事,將軍曰:「自宋以來,中華民族的民族英雄如明代之熊廷弼、毛文龍、孫承宗、盧象升、史可法、陳子龍、夏完淳、李定國、何騰蛟、張煌言、陳永華、鄭成功等,清代的民族英雄左宗棠、林則徐、鄧世昌、徐邦道等,尤其近代以來的抗日戰爭,中華民族雖有汪精衛之流投敵叛國,但仍然有數百萬忠義軍民奮起抗擊,以數千萬人的犧牲,最終維護了國家的安全和民族的生存,從中可見中華民族主體精神的頑強存在。而且,倘若今後再有異族入侵之事件發生,我相信如你我等依然會以『我以我血薦軒轅』的精神,捨生取義,奮勇殺敵以赴國難。在這個意義上講,『崖山之後無中華』是不存在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史鏡像 的精彩文章:

(37)稷下學宮:世界上第一所高等學府所開闢的文化多元道路——《讀史要略之禮樂中華》
鵝湖之會:兩派文化鴻儒的經典論壇

TAG:國史鏡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