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從故鄉三部曲到《地久天長》,王小帥「任性」的視覺記憶

從故鄉三部曲到《地久天長》,王小帥「任性」的視覺記憶

4月15日晚,北京雁棲湖國家會議中心打破了以往的安靜,第八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開幕式在此隆重舉辦。王小帥導演與黃建新、張一白共同出席紅毯儀式,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小帥導演再次被媒體和觀眾逼停。

本屆電影節期間,從《青紅》放映開始至今天開幕,有關三部曲之後的延續、對新作品的追問從未停止。

「作者導演的個人生命體驗是作品的重中之重」

在此前北京電影節《青紅》首次4K數字修復版放映交流活動中,導演王小帥在現場和媒體討論起自己的「故鄉三部曲」(《青紅》,《我11》,《闖入者》)。這三部電影並未像其它系列電影那樣被冠以統一的片名和固定的概念,卻被粉絲自動歸類。

在2015年的一次採訪中,諾蘭提及自己對三部曲的看法:

「我認為制定連貫的三部曲非常有價值,這樣你會真正懂得觀眾對每部電影的感覺,再帶著這種認識使下一步故事前進。」

然而對於另外一些導演,雖然沒有「定製」的概念,但獨特的個人風格和情感體驗總會將觀眾引向一種特定的敘事氛圍,最終殊途同歸。

對於王小帥而言,同樣如此。

出生在上海,四個月後離開故土的王小帥,成長的環境還是上海文化為主,形成一個小社會,正如美國的唐人街。「形成心理上的上海人,物理上還是無法實現,對於上海親人寄來的大白兔、布料等物質享受還有記憶。」

《我11》里那個以上海人為主的國營工廠,幾乎就是導演個人成長環境的復原,電影的環境復原顯然也狠下了一番功夫。沒有視覺奇觀,也沒有刻意為之的蒙太奇,或者標新立異的剪輯,王小帥的作品彷彿是創作者的自我外置,把導演退到了故事之外。

但實際上,這樣的電影非常「自我」,從上海到貴州,貴州到北京,大學畢業後從福建電影製片到北京的逃離,王小帥有關身份的思考持續在這個遷徙的過程里。「由原先的找尋同根,到後來的同鄉會經歷,如今依舊不是北京戶口,89年畢業北漂至今」。王小帥把自己的故鄉記憶和對個體經驗的思考抽象化,進而視覺化。

好似讀書對人氣質的塑造,故鄉的缺失和環境的流動內化為王小帥作品裡溫暖的疏離感。他似乎刻意不給觀眾製造情緒發泄的出口,你沒法大笑之後思考,也不會痛哭之後重生,他攥住一口氣,而你只能看著,經歷他的生活。

如同經歷自己的生活。

「一部電影無法改變更多現實,但可以是對點點滴的記錄,以導演的視角記錄個人焦慮,投射出社會思考。」如同明清小說在民間有很多不同的版本,王小帥把導演的個人生命體驗,變成歷史學家的另一份參考文獻。

「城市的變化就是一種人生的變化」

昨天的北京電影節開幕式上,在接受採訪時,導演對於本屆北影節能夠有機會看到很多的帶有「稀有氣質」對主辦方表示出很大的讚歎和肯定,一場屬於電影人的盛宴當屬如此,觀影交友的本質溝通。

今年年初,王小帥曾在法國做過一次全作品回顧展。他的所有作品擺在眼前,情緒氛圍竟然驚人的一致:個人被無限放大,歷史反而成了模糊的背景。

「外來者的生存,觸發城市原生的失落,城市的變化就是一種人生的變化」

開幕式現場的媒體及觀眾,關於新片的步步「緊迫追問」從《青紅》的放映開始至開幕式一直未斷。有關王源、杜江等演員的出演,導演依舊惜字如金,總以「好看也合適」落句,頻頻引發大家更多猜想。

新片《地久天長》引入流量明星王源和杜江的加入,似乎並沒有在宣傳中多加渲染,甚至於媒體提問,導演也只是用「值得期待」、「有驚喜」這樣的短句一筆帶過,至今粉絲也沒能見到任何宣傳物料。

面對媒體的採訪,王小帥總是帶著一點點小興奮,把話題轉移到電影想表達的內容上,繼而談起導演的社會責任。「導演相當於一個作者,其良知在對於社會變化的描述和關懷」。

「從幕後到見面還將有一段時間,自己還將付出更多精力做好每一部作品,給觀眾交出值回票價的電影才是重中之重。」 對於新作,王小帥回答一向簡潔有力。

「回頭看,《十七歲單車》(《自行車》)的衚衕已經消失」。王小帥這樣感慨著,但他執導筒的手卻從來沒放下,始終試圖在歷史的嬗變里,抓拍個體人像的特寫,任由外界如何評價。

「我的電影,總體來說就是對個體生命的尊重」。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導演幫 的精彩文章:

李敖,霍金和紀梵希的電光幻影
寶萊塢的三大「汗」,這部元宵節上映的電影就佔了兩個!

TAG:導演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