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其爭也君子——一支箭上的風情

其爭也君子——一支箭上的風情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楫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弓箭在原始社會就已出現,最早是一種生產實踐的技能,最初是用於狩獵。在向奴隸社會轉變的時期,掠奪戰爭日益頻繁,人們把它應用於作戰。因此射箭最早並非是一種運動,而是用來練習射殺技巧的「軍事訓練」項目。縱觀各朝各代都很重視射箭,也呈現出各異的射箭文化。

「后羿射日」說——對射箭手的崇拜

《太平預覽》中記載夏太康時期一個部落首領,帶領善射的東夷族部落,起兵攻夏。因羿憑其善射,代夏為後,故稱后羿。《左傳》說他「代夏政,恃其射也。」由此歷史上真正的射九日之人並非后羿,而是大羿。

《淮南子·本經訓》載:「逮至堯之時,十日並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皆為民害。堯乃使羿誅鑿齒於疇華之野,殺九嬰於凶水之上,繳大風於青丘之澤,上射十日而下殺猰貐,斷修蛇於洞庭,擒封希於桑林。萬民皆喜。置堯以為天子」。

「羿」即大羿。這裡的「十日」並不是十個太陽,而是十個崇拜太陽的部落方國,《山海經》稱為「十日國」。《太平預覽》說大羿後成為帝堯射師,被封於商丘,娶了帝嚳之女嫦娥為妻。

無論是大羿還是后羿,但他們都是神箭能手,歷代的記載與傳說都無疑表明了人們對射箭手的崇拜。

射以觀德——西周的禮射

西周時發明了一種稱為射禮的活動,它與禮、樂、御、書、數一起稱為六藝,成為士階層必須習練的一種技能。男人自童年起便要習射,射箭水平也成為了男子本領大小的象徵,被稱為「男子之事」。由於西周時期,盛行尊禮,射箭也需要遵循一定的等級程序和尊禮思想。

《禮記·射義》中說:「故射者進退周還必中禮,內志正,外體直,然後持弓矢審固;持弓矢審固,然後可以言中。此可以觀德行矣。」

參加立射的人必須依照嚴格的禮儀規定舉止,以顯示出長幼有序、尊卑有禮。射禮分為大射、賓射、燕射、鄉射四種,自上而下,按等級排定。其中將祭擇士為大射;諸侯來朝或諸侯相朝而射為賓射;宴飲之射為燕射;卿大夫舉士後所行之射為鄉射。在射箭時,用的弓、箭、靶、音樂節拍均依等級進行使用。

禮射的核心就是射箭比賽,共有三輪賽程,每輪均射四支箭。第三輪是難度最大的,因為有奏樂,射箭者要隨音樂的節拍發射。

孔子曰:射之以樂也,何以聽?何以射?

孔子說:按音樂的節拍射箭,既要聽,又要射,真是很難啊。

箭射柳枝——競技與娛樂

射箭除在軍隊中最為日常訓練的主要節目之外,射藝逐漸從貴族階級的使用演變成以健身娛樂為目的的普通射術活動。在漢代,《漢書·吾丘壽王傳》就已探討老百姓可否持有弓弩的探討。魏晉南北朝時期,射箭的競技和娛樂色彩漸濃,出現了專業的射箭比賽。

唐宋時期,射箭運動是一項很娛樂活動,受到了皇帝及王公大臣的喜愛。甚至很多的女子也都參與到射箭運動中,如射鴨、射粉團等。宋朝的大詩人歐陽修和蘇軾也都是射箭運動的忠實愛好者。歐陽修發明了著名的九射格,而蘇軾對於「弓箭社」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宋朝時,有一種射柳的習俗從中國北部的少數民族傳入中原。所謂射柳,就是用箭射柳枝。

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說:「以柳枝插於地,數騎以划子箭,或弓或弩射之,謂之蠟柳枝。」

至明代,仍盛行射柳的遊戲。據《明史·禮志》載,明成祖朱要酷愛射柳,經常去東苑觀看射柳表演。

射柳是以柳枝為箭靶,而事實上,可以作為箭靶的很多,據有關資料,銅錢、香火、皮侯、鴿子、草狗、兔子等都曾是射箭愛好者娛樂時的箭靶子,娛樂性很強。

隨著現代火器的逐漸普及,射箭的軍事意義逐漸消失,演變為純粹的體育項目。射箭不管作為一種運動方式還是娛樂方式的出現,它彰顯出的武與德的氣勢與情操,才是最為重要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之學 的精彩文章:

85年前,鄭振鐸先生是如何看待《金瓶梅》的
古往今來,誰是「天才槍手」?

TAG:國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