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讀懂「華表」,傾聽遠古華夏文明的述說

讀懂「華表」,傾聽遠古華夏文明的述說

作者:坐照入神

有一對華表矗立在天安門前,通體漢白玉雕制,高近十米,直徑約1米。每個經過的人都會被它吸引,離開後也不會忘記它。

看到華表,第一印象就是大氣、華美、壯觀、威嚴,還有很多說不出的神神內涵氣質。

天安門是建造於五百年前的明朝永樂年間,華表也是在同期建造而成,華表柱身盤著玉龍和雲紋,柱頂上面端坐著的是「望天犼」。

按著傳統說法,「望天犼」是善於遠望觀天的吉祥象徵,讓每一任皇帝能高瞻遠矚,看清天下大勢。

天安門前的這對華表「望天犼」是望向前方,與天安門正門朝向一致,有個說法叫「望君出」,是警醒皇帝要體察民意,經常走出宮門了解民情。還有一對華表在天安門內,華表上的「望天犼」是望向門內,叫「望君歸」,是警醒皇帝不管外界如何繁華,也要時刻保持內心的操守,要記住朝政奏摺要審批,不要流戀外界的享樂。每一位最高統治者,治理天下的使命感和莊嚴性被華表表露無疑。

一個明君註定是辛苦的,因為他擔負著整個國家的重任。一個昏庸的皇帝恐怕不會想太多,已經懶得看華表了。

現在,華表立在那裡,提醒我們每個人,中華文明昌盛實在是來之不易,經過幾千年的打磨,我們才走到今天。這兩對華表上的「望天犼」提醒我們既要看到遠方、看到各國文明的長處,也要看清我們自己的優勢和使命,內外兼顧。

早在華夏文明起步時,堯舜時代,就有了華表的早期形象。《呂氏春秋》記載:堯有欲諫之鼓,舜有誹謗之木,湯有司過之士,武王有戒慎之鞀。

這個舜時代的誹謗之木很有特色,這是立在朝堂前給民眾提寶貴建議的。當年舜也意識到,治理天下要體察民心民意,要能接受民間的批評建議,給直言的人以述衷腸機會……

這樣看來,華夏文明很早時就有民本思想,三皇五帝給中國人留下了很多寶貴的精神財富。到了後世,歷朝歷代的明君都嘗試深入了解民間的疾苦,哪怕是微服私訪也要知道民間生活真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許多年後我還會想起 的精彩文章:

狄仁傑說他沒水平,武則天一句話讓狄仁傑羞愧得無地自容
女皇武則天看不透的特異功能侄子,大清洗時只有他逃出生天

TAG:許多年後我還會想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