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中國人,你們不理解《易經》,失去了六爻圖的真正意義

中國人,你們不理解《易經》,失去了六爻圖的真正意義

德國哲學家、數學家萊布尼茲是一位有著極其廣泛興趣的學者,他的研究領域涉及到數學、哲學、邏輯學、力學、地質學、法學、歷史、語言、法律及神學等,被譽為百科全書式的人物。

他興趣的觸角也伸向了中國。從年輕時候起,他就通過廣泛閱讀了解中國傳統文化。1697年12月,在與法國傳教士白晉的通信中,萊布尼茲闡明了自己的二進位觀點與設想,並希望白晉把它推薦給康熙皇帝。同年11月,白晉回復了一封長信,讓萊布尼茨十分震驚。白晉在信中說:「你不應該把二進位視為一門新科學,因為中國的伏羲早已發明了。」他建議萊布尼茨用中國的六爻來說明二進位,並附寄了伏羲六爻圖。

1703年4月1日,萊布尼茲收到了這封信,並看到了伏羲易圖。1703年5月,萊布尼茨在複信中談到了二進位與伏羲卦爻,並且他深感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他認為伏羲是中國科學的創始人,卦爻圖是科學史上最古老的里程碑之一。之後,萊布尼茨發表了著名的《論二進位制演算法》。他完成了上述那篇遞交給法國科學院的論文,《關於僅用0與1兩個符號的二進位算術的說明,並附其應用以及據此解釋古代中國伏羲圖的探討》。「一陰一陽之謂道《易傳·孔子》」,二進位中的0和1,就相當於《易經》中的一陰爻一陽爻,當然《易經》陰陽概念,所代表的事物,遠遠不至於二進位。萊布尼茲不但闡明了二進位,而且高度肯定了中國的八卦。

他為幾千年前中國聖人的創造與自己的發現相一致而高興,並為自己解開了《易經》之謎而欣喜若狂。時至今日,二進位已經廣泛運用到計算機等科學領域內。

1702年,萊布尼茨採取了一系列步驟來使他的二進位運算在科學界內廣為傳播。在1703年的法國皇家科學院備忘錄上,萊布尼茨發表了「二進位運算的解釋」,除解釋二進位概念外,還指出其在科學考查中的用處,闡述了它與中國的聯繫。作為例子,他用表列出了伏羲「八卦圖」和0到7這八個數字的二進位表示之間的對應。

雖然,萊布尼茨看到的這個「伏羲」易圖是我國數學家邵康節繪製而成的,並非伏羲本人繪製,但是總證明了《易經》與數學的關係,更證明了連二進位也吻合了《易經》數理。那麼把《易經》視為迷信或偽科學的人,意欲何為?在這種立場下,我們就沒必要否認萊布尼茲用二進位解釋邵雍易圖的合理性,也沒有必要反對《周易》中蘊含著二進位的說法了。

把伏羲的八卦圖解釋為古代數學知識的重新發現,曾在18世紀初期的知識界引起過一陣轟動。一位雜誌主編在1705年撰文宣稱,中國人失去了六爻圖的真正意義,一位歐洲天才為他們重新發現了這一知識。但幾年後,萊布尼茨對於《易經》及其六爻理論的新發明便幾乎被忘掉了。

雖然,西方人在近代的歷史上,自從燒到了圓明園之後,就開始傲慢的俯視中國人,但是總有遠見的智慧人士,理智的看透這一切。

英國劍橋大學李約瑟教授是著名科學技術史學家,著有《中國科學技術史》,他很崇敬《易經》。由於《易經》文字古奧難懂,他曾多次致函吳漱泉老師,請寫一本「老婆婆《易經》」;此外還提出要求:「中國以外科學史界,都依賴您和國內不少的學者,把中國古代充滿美麗的神話的豐富材料,解釋一遍。」李約瑟教授還非常崇拜老子(李耳),把其原名約瑟夫改為「李約瑟」。

李約瑟(J.Needdham)博士是英國著名科學家,他曾以臣著《中國科學技術史》而飲譽全球。這位英國劍橋大學崗維爾和凱厄斯學院長對中國的《易經》發生濃厚的興趣,並進而研究萊布尼茲的二位進位數學與中國《易經》相互關係後,對《易經》作出了很高的評價。同時,他對易經卦象用於煉丹術極為傾心,特辟十二消息卦與納甲、《周易參同契》、外丹說與丹術等章節進行論述。他研究了萊布尼茨的二進位制數學遠遠不僅是一種歷史的古玩。他說:「我們看到他的關於代數語言或數學語言的概念也是受到中國的影響,正如同《易經》的排列系預示二進位一樣」。

西方心理學家榮格著名的《易經》英文序,涉及了易經與科學的問題:

「我不懂中文,而且也從未去過中國,但我可以向我的讀者保證,要找到進入這本中國思想巨著的正確法門,並不容易,它和我們思維的模式相比,實在距離得太遠了。假如我們想徹底了解這本書,當務之急是必須去除我們西方人的偏見。

比如說:像中國人這樣天賦異稟而又聰慧的民族,居然沒有發展出我們所謂的科學,這真是奇怪。

事實上,我們的科學是建立在以往被視為公理的因果法則上,這種觀點目前正處在巨變之中,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無法完成的任務,當代的物理學正求守成。

因果律公理已從根本處動搖,我們現在了解我們所說的自然律,只是統計的真理而已,因此必然會有例外發生。我們還沒有充分體認到:我們在實驗室里,需要極嚴格的限制其狀況後,才能得到不變而可靠的自然律。

假如我們讓事物順其本性發展,我們可以見到截然不同的圖象:每一歷程或偏或全都要受到幾率的干擾,這種情況極為普遍,因此在自然的情況下,能完全符合律則的事件反倒是例外。

正如我在《易經》里看到的,中國人的心靈似乎完全被事件的幾率層面吸引住了,我們認為巧合的,卻似乎成了這種特別的心靈的主要關懷。而我們所推崇的因果律,卻幾乎完全愛到漠視。我們必須承認,幾率是非常非常的重要,人類費了無比的精神,竭力要擊毀且限制幾率所帶來的禍害。

然而,有幾率實際的效果相比之下,從理論上考量卻得的因果關係頓時顯得軟旨無力,賤如塵土。石英水晶自然可以說成是種六面形的角柱體——只要我們看到的是理想上的水晶,這種論述當然非常正確。但在自然世界中,雖然所有的水晶確實都是六角形,卻不可能看到兩個完全相同的水晶。

可是,中國聖人所看到的卻似乎是真實的,而非理論的形狀。對他來說,繁富的自然律所構成的經驗實體,比起對事件作因果的解釋,更要來得重要。因為事件必須彼此一一分離後,才可能恰當地以因果處理。《易經》對待自然的態度,似乎很不以我們因果的程序為然。

在古代中國人的眼中,實際觀察時的情境,是幾率的撞擊,而非因果鍵會集所所產生的明確效果;他們的興趣似乎集中在觀察時幾率事件所形成的緣會,而非巧合時所需的假設之理由。當西方人正小心翼翼地過濾、較量、選擇、分類、隔離時,中國人情境的圖象卻包容一切到最精緻、超感覺的微細部分。因為所有這些成分都會會聚一起,成為觀察時的情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隱士申子源 的精彩文章:

季羨林研究成果:佛教中的彌勒佛和基督教中的彌賽亞是一樣的
時間信息與中醫疾病治療的關係研究

TAG:隱士申子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