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西晉越窯青釉蛙形尊

西晉越窯青釉蛙形尊

越窯燒造歷史悠久,窯場遍布寧紹平原,產品數量眾多,銷往全國以及東南亞各國,為中外文化和經濟交流作出貢獻。

六朝時期是越窯的興盛時期,特別是三國吳及西晉時期得到迅速發展。在紹興、上虞、餘姚、鄞縣、寧波、奉化、蕭山、餘杭等地都發現有越窯窯址,是我國最先形成的窯場眾多,分布地區廣,瓷器生產的主要窯場。越窯青釉瓷生產得到發展的原因主要是東漢末年由於戰亂,北方人口大量南遷,三國吳時期的勞動力大為增加,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加上盛行的厚葬之風,使得越窯大量生產明器,對瓷器的需求量也就增加了。其次是越窯分布在上虞曹娥江中下游、甬江流域的寧紹平原,交通發達,使產品大量銷往江蘇、安徽、湖北、河南等地。在六朝都城建業三國吳、西晉墓葬中出土了精緻工巧的越窯青釉瓷,有可能當時越窯燒造的精品已作為貢品進入建業都城。

三國吳、西晉時期,越窯青釉瓷器出現大量仿動物形器物,如盤、洗、尊、燭台、水盂、罐等器物上出現動物形象有兔、羊、蛙、虎、熊、鳥等。並且同一種動物形象還有多種運用形式,如熊,或將其做成器型,或將其做成足形,或置於堆塑罐上建築模型的四角。所塑造的動物或仰首靜伏,或怒目圓睜,或活潑歡跳,形形色色。惟妙惟肖,構思巧妙,別出心裁,融實用與觀賞為一體。這種造型的變化,打破了以往呆板沉悶的格調,賦予新的生活氣息和優雅情趣。鎮江博物館藏西晉越窯青釉蛙形尊,高14.1、口徑12.7、腹徑16、底徑10.8厘米。敞口,直頸,雙系,圓腹平底。頸及腹部刻劃弦紋,腹部堆飾蛙的頭和四肢,蛙尖嘴平伸,鼓目上突,四肢彎曲,作中蹲伏狀。胎淺灰色,全器施釉,底部無釉,釉色青中泛黃。蛙,古名「螻蟈」,性喜在水田間群體鬧鳴,其形體活潑可愛。

在浙江、江蘇等地三國吳、西晉墓葬中出土的青釉瓷基本上都為越窯青釉瓷,如江蘇金壇白塔、唐王公社東吳墓出土的青釉瓷都為越窯青釉瓷。並且在三國吳、西晉時期已有專門從事青釉瓷製作的工匠和獨立的手工業作坊,如南京趙士崗東吳墓出土的青瓷虎子上刻有「赤烏十四年會稽上虞師袁宜作」,金壇三國吳墓出土青釉瓷扁壺,上刻「此是會稽上虞范休可作土甲者也」、紹興鳳凰山永嘉七年墓出土的青釉瓷火盆外底刻有「徐龍」二字。說明越窯在六朝的三國吳、西晉是發展的興盛時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國 的精彩文章:

三國最值得擁有的十大將領,馬超碾壓趙雲上榜,關羽落選!
三國中最狂的5句話,但這話說的人沒一個有好結果,一個比一個慘

TAG:三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