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被比爾·蓋茨稱為「每一個地球公民的必讀書」,你也應該了解

被比爾·蓋茨稱為「每一個地球公民的必讀書」,你也應該了解

原標題:被比爾·蓋茨稱為「每一個地球公民的必讀書」,你也應該了解



過去五十年來


在世界範圍內遭到殺害的女孩


比整個二十世紀

死於所有戰爭的男性還要多


僅僅因為她們的性別


《天空的另一半》是由普利策新聞獎得主尼可拉斯·D·克里斯多夫、雪莉·鄧恩夫婦聯合所著,書中記載了亞非拉國家存在著的性別歧視、性暴力、厭女價值觀、家庭暴力、處女情結等現象,讓女性猶如仍置身在18、19世紀的煉獄。「我們深信,讓人眉頭深鎖的外交政策問題應該是崇高而複雜的,比如禁止核武器擴散。很難想像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會憂慮於孕產婦死亡率或女性外陰殘割問題。」


然而現實更加殘酷。研究發現,在印度,一般而言,女孩的病情唯有比躺在醫院的男孩還嚴重時,才會被送入醫院。整體而言,1~5歲的女孩跟同年級的男孩相比,其死亡的可能性多了50%。最保守的估計是,每四分鐘就有一名印度小女孩死於性別歧視。


在正常情況下,女性的壽命比男性長,因此,通常情況下,世界許多地方女性人數應該多於男性。就連貧困地區,比如拉丁美洲以及非洲的許多地方,女性也比男性多。然而在極為重男輕女的地區,婦女卻從人間蒸發了。就中國的總人口數來看,每100名女性有107名男性與其相對(新生兒的男女比例差距更大)。



現在,在中國和印度,為了防止性別選擇性墮胎,醫生及超聲波技術人員被禁止告知孕婦胎兒的性別,然而這個解決辦法並不完善。研究顯示,當父母被禁止選擇性地把女胎墮掉時,就有更多的女孩在嬰兒期夭折。母親不會刻意殺死不得不產下的女嬰,但是在照顧方面卻馬虎草率。


布朗大學的發展經濟學家錢楠筠量化了這個折中之道,結果令人心痛:平均而言,允許選擇性墮掉100名女胎,就能避免15名女嬰夭折。20世紀的任何一個十年當中,在常態性的「性別屠殺」中喪命的女孩人數,遠多於20世紀所有大屠殺中慘遭殺害的人數。



柬埔寨15歲鄉村少女斯雷·拉思,為彌補家用決心到泰國當兩個月的洗碗工,卻被中介交給了流氓團伙,帶到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關進了妓院。所有女孩全年無休在妓院工作,每天長達15小時,平時不準穿衣服,也不準要求客人使用安全套。

為了逃離這種地獄般的生活,包括拉思在內的幾個女孩在陽台上,把一條5英寸寬的長木板從晒衣服的掛物架上撬下來,然後架往距離12英尺的隔壁棟陽台上。然而地獄之外還是地獄,逃出公寓之後的拉思被馬來西亞警察以非法移民罪名逮捕,坐牢一年後被警察賣到了泰國妓院。



兩個月之後,拉思再次出逃,憑自己的力量回到了柬埔寨。在「美國柬埔寨援助機構」團體的幫助下,拉思成了一名街頭小販。如今,你要是從泰國進入柬埔寨來到波貝,在集市中段的左手邊會有一名少婦微笑著跟你打招呼,試著賣給你一頂紀念帽,她是如此活潑動人,她就是拉思。


拉思的最終勝利提醒我們:女孩要是得到機會,不管是接受教育還是小額貸款,她們就不只是廉價裝飾活奴隸,她們之中有許多人是能夠經營事業的。女人不是難題,而是解決之道;女孩的苦境不再是悲劇,而是契機。



研究東亞問題的經濟學家注意到一個普遍的模式:以前這些年輕女性對於國民生產總值的貢獻微不足道,後來國家把她們注入經濟領域,隨即大大增加了勞動力。基本的處方就是緩和壓制,不只讓男孩接受教育,也讓女孩接受教育,並且讓女性有搬遷到城市及在工廠工作的自由,由此因為晚婚和減少生育而迎來了「人口紅利時期」。


同時,婦女還會資助晚輩親人的教育,把薪資的一部分用來儲蓄,從而提升了國民儲蓄率。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不只在經濟繁榮的東亞,在世界任何其他地方,幫助婦女都可以是打擊貧窮的成功策略。



我們大多數人以為的性別問題跟薪資不平等、體育隊伍資金不足或是上司不令人喜歡的觸碰有關,而在世界許多地方,性別歧視卻是致命的。比如,每四分鐘,一名印度小女孩死於性別歧視;每一分鐘,一名孕產婦死亡;每十秒鐘,世界某處有一名女孩被強制切除外陰,而且大多沒有打麻藥。


《天空的另一半》真實地記錄了這個世界的另一半,通過這些故事,作者向我們展示了女性的生存困境、整個世界對此困境的態度,以及女性身上自我覺醒的力量。她們將絕望化為希望,勇敢爭取生命尊嚴,請給予這些故事以堅定的注視,或許你已經衣食無憂,卻不能不關注另一個世界的艱苦,因為它離你我並不遙遠。


《天空的另一半》


作者:[美] 尼可拉斯·D·克里斯多夫 雪莉·鄧恩


譯者:吳茵茵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內容簡介:


「過去50年來,在世界範圍內遭到殺害的女孩,比整個20世紀死於所有戰爭的男性還要多。僅僅因為她們的性別。」


在普利策新聞獎得主尼可拉斯·D.克里斯多夫和雪莉·鄧恩夫婦這對有豐富聯合報道經驗的記者伉儷的帶領下,我們在本書中去亞非拉國家做了一次長途冒險旅行。


在那裡,我們看到性別歧視、性暴力、厭女價值觀、家庭暴力、處女情結等現象,讓女性猶如仍置身在18、19世紀的煉獄。我們也看到那裡的女性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抗爭,以及如何一點小小的幫助就能改變她們的命運。


本書以人物故事為線索,佐以大量的數據,沒有局限於對女性遭遇的報道,還展示了社會、經濟、文化、心理等多維度的思考。同時,本書也為那些想為世界盡一份力的人們提供了切實可行的參考。

作者簡介:


尼可拉斯·D.克里斯多夫 & 雪莉·鄧恩,在擔任《紐約時報》駐北京特派員期間獲得普利策新聞獎,他們也是第一對共同獲得該獎的夫婦。克里斯多夫先生又因《紐約時報》的特寫專欄而再度榮獲普利策獎。他也擔任過《紐約時報》香港、北京和東京的分社社長及副主編。鄧恩女士在《紐約時報》擔任商業版編輯,同時為東京與北京的駐外記者。她是第一位獲得普利策獎的亞裔美國人。


編輯,整理丨吳曉清



END


轉載及合作請聯繫後台


一個新疆人告訴你真實的新疆是什麼樣子

↑點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這兒有好書 的精彩文章:

打開這本紙雕書,感受童話故事裡的浪漫與美好
《稻穀深沉》——一個農民子弟的鄉野牧歌,一個都市遊子的愛的悲啼

TAG:這兒有好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