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周文化研究青年學者沙龍(第三期)——十大考古進校園專題紀要

周文化研究青年學者沙龍(第三期)——十大考古進校園專題紀要

原標題:周文化研究青年學者沙龍(第三期)——十大考古進校園專題紀要


2018年4月11日下午,周文化研究青年學者沙龍(第三期)——十大考古進校園專題(首站?中國人民大學)在中國人民大學人文樓八層會議室舉行。本次沙龍由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考古文博系曹斌副教授召集,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考古文博系、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和中國文物報社主辦,共分為上下半場,持續4小時。


曹斌老師首先說明了本次沙龍的主旨,並介紹了三位報告人以及參加研討的學者。然後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副院長呂學明教授致詞,在肯定本次「十大考古進校園專題」活動意義的同時,表達了對各位學者的歡迎和對沙龍的期待。

上半場的主題為「2017考古新發現」學術報告,包括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楊利平「陝西高陵楊官寨遺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助理館員崔俊俊「山西襄汾陶寺北兩周墓地」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樊溫泉「河南新鄭鄭韓故城遺址」三項學術報告;下半場為圓桌討論環節,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徐義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訪問學者暨京都大學研究員菊地大樹、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胡進駐、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胡勝、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張東、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副教授孫聞博、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李宏飛、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崔濤和牛津大學墨頓學院博士陳北辰等10多名青年學者參加討論。



沙龍十大考古專題報告現場


楊利平老師的「陝西高陵楊官寨遺址」報告分為遺址概況、發掘背景、發掘收穫、綜合研究、認識、意義和保護利用幾個部分。自2004年起,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對楊官寨遺址進行持續發掘,確認遺址總面積近百萬平方米。2015至2017年,對東部地區的遺存開展了針對性考古調查、發掘工作,揭示出一處與聚落環壕同時期的大型史前公共墓地。初步探明總面積約9萬平方米,共發現史前墓葬343座,清理211座,其中80%左右為偏洞室墓。目前,在墓葬形制、墓葬年代、喪葬習俗等傳統研究取得進展的同時,還進行了碳十四測年、體質人類學、DNA全基因組、植硅體等綜合研究。楊官寨遺址東區墓地是目前所知唯一的廟底溝文化大型墓地,相關考古研究首次從宏觀上構建了廟底溝文化聚落布局,突出再現了廟底溝文化時期的喪葬習俗,並初步掌握了廟底溝文化時期社會發展、組織狀況,填補了該領域考古發現的空白,為研究廟底溝文化及其與其他考古學文化的關係提供了科學材料。


其他報告人和與會學者、學生關注「2017年考古新發現」報告


崔俊俊老師「山西襄汾陶寺北兩周墓地」報告包括墓葬概況、發掘收穫、發現意義等內容。陶寺北兩周墓地總面積在24萬平方米左右,根據2017年發掘情況推測墓葬總數約在10000座,其中大型墓葬沿西北—東南主線排列,以其為中心,附近有密集的中小型墓葬。墓葬年代從兩周之際延續到戰國時期,春秋時期應是晉國「邦墓」,其中高等級墓可能是世襲貴族,等級最高的應為大夫墓。同時陶寺北墓地發掘的主要收穫還包括春秋早期墓祭遺存,其中僅限於女性貴族墓葬的玉石器祭祀遺存的發現為墓祭制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此外,墓葬中發現有刻銘的春秋中晚期衛國編鐘及春秋晚期「荒帷」遺迹,為相關研究提供了珍貴材料。陶寺北墓地規模大,延續時間長,等級分明,圍繞其展開的考古發掘極大地推動了晉國史乃至兩周史的研究。


樊溫泉老師「河南新鄭鄭韓故城遺址」報告主要由故城概況、北城門遺址、三號車馬坑、公共展示及發現意義幾個部分組成。鄭韓故城內發現一條南北走向的隔城牆,將故城分為東西兩城,西城為宮殿區,東城為手工業作坊、平民居住區、貴族墓葬及祭祀場所。北城門遺址是歷史上對鄭韓故城城門進行的第一次科學發掘,釐清了春秋時期水陸並用的城門結構,是國內發現的先秦時期唯一渠門類遺址,並有各時期道路遺迹的發現;三號車馬坑遺址明確了三號車馬坑和鄭公一號大墓的隸屬關係,發現了形制最大、裝飾豪華的東周時期大型安車,並刷新了鄭韓故城出土鄭國車馬的紀錄;遺址內以瓮城為中心的軍事防禦體系也是東周時期中原地區王城遺址中的首次發現。此外,隔城牆及不同時期車轍道路的發現也為研究相關問題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材料。除考古研究與發掘之外,鄭韓故城作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公共考古及公眾展示工作也卓有成效。


與會學者關注「2017年考古新發現」報告


沙龍的下半場為曹斌老師主持的圓桌討論環節,各位學者圍繞本次沙龍的報告內容進行了熱烈討論。首先徐義華老師從陶寺北墓地出土的與衛國相關的銘文材料出發,指出其對研究衛晉關係乃至春秋史的具有重要作用;肯定了鄭韓故城遺址對鄭國史研究的貢獻,並提出與報告內容相關的歷史學問題;同時就楊官寨遺址的人工水池、廣場等問題與發掘者交換意見;胡進駐老師主要對陶寺北墓地中等級、陪葬制度問題發表看法,並就鄭韓故城方向坐西面東和坐北面南的學術爭論問題與在座學者進行討論;張東老師首先提到關中地區有通過聚落考古揭示古代社會的良好傳統,楊官寨遺址有強大的團隊支撐,在繼承傳統的同時,也通過自然科學手段、多學科來介入,為考古研究提供了諸多信息。同時提到提出廟底溝時期已經出現社會分層,期待楊官寨遺址在高等級墓葬和居址方面再取得重大發現。此外,對陶寺北與陶寺遺址的關係以及隨葬衛國銅器墓的墓主性別等提出問題;李宏飛老師指出據現有材料看偏洞室墓向西可能有缺環,已有的碳十四數據是否能回答墓葬間的親緣關係以及出土陶器數量少的情況下是否可以從通過墓地平面了解到墓葬關係的問題。同時,對陶寺北二里頭晚期遺存面貌提出自己的看法,並特別關注到一件春秋晚期銅壺上的紋飾;胡勝老師對大上清宮遺址進行了簡單介紹,特別就2017年發掘的宋元明清時期堆積以及諸多新發現與各位學者進行分享;孫聞博老師就陶寺北墓地隨葬兵器種類、比重和鄭韓故城隔城牆、瓮城及西城外的鄭公墓地等相關問題與發掘者進行了深入討論;菊地大樹老師注意到此前發掘的鄭韓故城祭祀坑以小馬為主,故對陶寺北墓地及鄭韓故城馬的年齡、體高等提出問題,還特別關注了器物內動物骨骼的部位問題,並就可能的養馬地點及範圍問題與各位學者交換意見;楊利平老師就與會學者提出的楊官寨遺址模式與其他文化遺址模式異同問題、環壕中陶器情況、廟底溝文化與半坡等文化的關係、遺址中的葬俗、葬具等問題進行了一一解答,指出楊官寨文化屬內斂式文化,應立足自身模式解答本區域問題,並指出環壕中出現的陶器可能為祭祀活動的產物;崔俊俊老師指出陶寺北墓地兵器均隨葬於男性銅器墓,包括戈、箭鏃、矛等,位於棺槨之間,均置於一側。陪葬衛國銅器的墓根據隨葬有兵器、工具等特徵判斷墓主為男性。陶寺北墓地隨葬馬多為5-8歲,器物內動物骨骼多為肢骨,有整體肢解後放置於不同器物內的現象。陶寺北有二里頭晚期遺址,主要遺物為三足瓮;樊溫泉老師就各位學者關心的鄭韓故城方向、隔城牆時代、祭祀坑內馬的年齡和三號車馬坑中陪葬馬匹的體高及年齡等問題進行了一一回答,並談到近年的考古發掘思路和重點解決的學術問題。



與會學者就報告相關問題圓桌討論


圓桌討論最後,曹斌老師指出楊官寨遺址的中心廣場、水池以及偏洞室墓葬等都是商周考古特別關注的問題;陶寺北墓地是2017年周代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從已公布材料判斷墓地時代上限可能在西周晚期偏晚階段;鄭韓故城發掘的道路、車轍、車馬坑等均是考古難度很高的工作,體現出了很高的發掘水平和工作理念。在簡單總結之後,再次感謝三位報告人和與會學者對沙龍的支持,祝賀入選「2017年十大考古新發現」的項目,並對下一次的活動表達了期許,同時希望周文化青年學者沙龍能成為國內外青年學者自由交流學術思想的重要平台。(審稿:曹斌)


與會學者和部分學生在沙龍後合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科院考古所中國考古網 的精彩文章:

科潘考古,一次跨文明探險
【新書介紹】仰韶時代彩陶的考古學研究

TAG:社科院考古所中國考古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