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大歷史》之魏晉南北朝:分裂與再造

《中國大歷史》之魏晉南北朝:分裂與再造

通觀中國歷史,你發現存在這麼一個規律,即政治上錯綜混亂的時期與比較安定的時期以巨大的周期交互更替。魏晉南北朝時期,正是夾在兩個大一統時期之間,跨度大約400年的一個大分裂時期。

在許多人眼中,這一時期絕對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黑暗的時代,但這個時期卻孕育出了六朝文化,既有留存至今的雲岡、龍門佛教石窟,也有王羲之、陶淵明令人神往的精神家園。同時,這一時期,又是一個多民族大遷移的時期,在抗爭與融合的過程中,一步步形成了現在大中華的格局和狀態。

那些容易混淆的名詞

關於這一歷史時期,在國內外學者的研究中,指稱多有不同,於是出現了一些歷史名詞,一般讀者極易混淆,這裡有必要梳理一下。

魏晉南北朝,這一歷史名詞首次出現在北宋時期。它是指220年漢朝滅亡到589年隋朝建立之間的分裂時期,進行統治的所有被視為正統的王朝。這一時期也被泛稱為六朝,尤其在西方學者的研究範疇內。值得關注的是,三國魏是在北宋時期,被歸入正統之列(《資治通鑒》)的;但到了南宋時期,朱熹在《資治通鑒綱目》中則選擇蜀漢而不是曹魏為正統,朱熹的這一觀點一直到清朝都被一直當作官方的主流觀點。

需要進一步說明的是,西方學者所指的六朝,通常是指222年至589年統治中國南方的六個朝代,從南宋時期開始被視為正統,這六朝是吳、東晉、宋、齊、梁、陳,均以現在的南京為都城。六朝有時也被稱為南方六朝,以區別北方六朝(魏、西晉、北魏、北齊、北周和隋)。在更廣義上講,「六朝」這一詞還曾用於統稱南方六朝和北方六朝,也指漢唐之間的整個時期。

南北朝一詞,在唐代時才只是偶爾出現,在宋代科舉考試中廣泛使用,指的是420年至589年間統治南方的宋、齊、梁、陳和386年至589年間統治北方的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

五胡十六國時期,是指從304年到439年在華北地區出現的各民族、各政權相繼興亡的這段時間,五胡指匈奴、羯、鮮卑、氐、羌;十六國,嚴格講存在有19個政權,但先稱北魏後更改國號的代、短命的西魏、漢族所建立的冉魏一般不計算在內。

這一時期「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種胡漢對立的情結都極為強烈,在有關史料中相互否定對方。胡漢雙方基於這種意識,不斷進行血腥的爭鬥。從整體上看,當時的漢族,文化上對胡族是有優越感的,但在軍事上則存在屈辱感和恐懼感;而胡族的心裡則恰好反之。由此,也帶來了關於中華正統性的不同認識。所以,我們在閱讀相關著作和文獻時,要對文中出現的不同的時代指稱,要有清晰的認識,否則會出現對史實理解的混亂。

300年大分裂

在傳統史家筆下,魏晉南北朝時期「無道昏君」之多,可以說是空前絕後。然而,與其說這是為君者品質惡化的結果,毋寧說是反映了這一時期國家體制的脆弱。

司馬氏通過權謀手段實現了魏晉禪代,也結束了東漢末年以來的混亂政局,使天下復歸統一。但是,晉武帝司馬炎的去世是一個轉折點,之後的歷史就像從時代的斜坡上滑落一樣,進入即便是中國歷史上也不多見的混亂時期,其源頭便是從西晉宗室的皇位爭奪戰開始的,這場大亂史稱「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歷時16年之久,死亡數十萬人。歷史上統治者內部的爭權鬥爭屢見於史冊,但像「八王之亂」這樣歷時長久、死亡眾多的大亂卻是不多見的。有學者認為,如此大亂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一批寒族士人的推波助瀾。

西晉的內亂給了諸多游牧民族以可乘之機,他們紛紛開始謀求建立自己的政權,率先發難的是匈奴的劉淵,304年劉淵建立漢國。從他開始,百餘年間,生活在西晉西部、北部和東北部的游牧民族匈奴、鮮卑、羯、氐、羌,先後建立了大大小小十幾個國家,與中原王朝對峙,這就是後人所說的「五胡亂華」。

永嘉5年(311年)羯族人石勒成為決定西晉命運的關鍵人物,他率鐵騎與西晉軍隊大戰,直接導致了西晉的滅亡。此時距晉滅東吳統一全國,僅僅過去了37年。

隨著西晉的滅亡,中國再次陷入大分裂的漫漫長夜,這是一次時間更長、範圍更廣、局面更複雜的大分裂,歷時近300年,直至隋朝再度實現統一。

拓跋北魏重造中華

西晉朝廷被迫南遷,史稱東晉,北方中原大地進入五胡十六國時代。這種情況持續了100多年,直到一支來自草原的部落出現,紛爭局面才宣告結束,北方建立了中華大地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統治的穩固政權,史稱北魏。這一部落就是拓跋鮮卑。

拓跋氏所建立的北魏政權,利用作戰所俘虜的人口,拓展農業基礎,並解除胡漢豪族的威權,直接向農戶徵稅,扭轉了自東漢以來地方割據的趨勢,而逐漸推廣其統治權,開啟了中國長期分裂後再統一的契機。而其所推廣的均田令和府兵制,在中國歷史上都是劃時代的里程碑,多被後世王朝所延續施行。

對重造中華政治體系最有實質貢獻的,卻是所謂的「胡人」。傳統史家在處理這段歷史時,通常看重中國傳統文化的功效,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終能感化融合異族,使他們最終歸於華夏。然而,這種認識顯然是過於單薄的。有學者就指出,拓跋氏在中國歷史上最大的貢獻是重新創造了一個均衡的農村組織,非如此則一個帝國的基礎根基是不牢固的。

從拓跋氏的全部歷史來看,我們也可以看出歷史發展的一種趨勢:即在中國統一的過程中,其決定性的力量多是由北而南,由西而東。雖然到6世紀的時候,拓跋北魏分裂,但與此前不同,當時僅為上層分裂,地方上的情形卻相對保持完整,而隋朝最終得以統一中國正是繼承了北魏的大部分遺產:軍事府兵制、文官組織、農村兵員,等等,統一之路也自然是水到渠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鐘鼎文 的精彩文章:

《中國大歷史》之楊廣的宿命

TAG:鐘鼎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