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李鋒博士與你「談癌」

李鋒博士與你「談癌」

本文作者:李鋒,主治醫師,2015年畢業於南方醫科大學,獲腫瘤學醫學博士學位,師從國際知名腫瘤學家吳一龍教授。曾於武警廣東總隊醫院腫瘤科工作三年,2017年8月起於梅州人民醫院胸腹放療科工作。任梅州市腫瘤防治聯盟肺癌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梅州市人民醫院腫瘤中心科研工作小組組長,主要從事肺癌、食管癌、乳腺癌等常見胸腹部腫瘤的臨床診療工作,多次於國內外腫瘤學術會議口頭彙報及壁報交流,發表論文近20篇,第一作者6篇。

學醫15載,自2008年研究生從事腫瘤病理學專業至今已近10年時間。作為一名臨床腫瘤科大夫,每天面對各種類型的癌症患者,其實也一直想寫點東西和大家分享一下。收到大學同窗肖大夫的約稿,我雖誠惶誠恐亦欣然接受。

作為一名醫生,相信很多人有類似的經歷,每次和朋友聚在一起,就像一場小型會診,朋友間七嘴八舌地談論著自己的身體狀況和小毛小病,希望給予相應的醫學建議。而我作為一名腫瘤科大夫,朋友們都希望盡量不要和我有「業務上的來往」,做做朋友就好,但也難免會在癌症問題上高談闊論。在交流的過程中,我發現相當一部分人對癌症都或多或少存在認識上的誤區,今天就從科普的角度和大家聊聊癌症。

癌症流行病學特徵

目前腫瘤發病率逐年增加,全國腫瘤登記中心的陳萬青主任等於2016年1月25日在SCI第一神刊CA Cancer J Clin雜誌(2016年影響因子187分)上發表了2015年中國癌症統計數據。中國2015年有4292,000例癌症新發病例,2814,000例癌症死亡病例,其中肺癌當之無愧成為發病率及死亡率第一的惡性腫瘤,而胃癌、食管癌、結直腸癌、肝癌、乳腺癌也是常見癌症,在癌症死亡原因中排名前列。據2018年全國最新癌症統計數據,平均每天超過1萬人被確診為癌症,每分鐘有7個人被確診為癌症,而明星患癌也讓老百姓對癌症有了更多的關注。從之前傅彪罹患肝癌、梅艷芳罹患宮頸癌,到近年姚貝娜罹患乳腺癌、李敖罹患腦幹膠質瘤,明星患癌為癌症披上了「殺手」的神秘面紗,老百姓談癌色變,癌症防治形勢不容樂觀。

癌症和腫瘤

癌症一詞最早來源於古希臘,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對癌症描述並將其命名「carkcinos」(古希臘語中的「螃蟹」),因其豐富的供血血管類似於螃蟹腳的形狀,隨後又演變成英文中的「cancer」,即為我們今天所說的癌症。那癌症和腫瘤(tumor)是一回事嗎?不是,腫瘤強調的是腫塊屬性,其包括良性腫瘤(比如纖維瘤、脂肪瘤、血管瘤等)和惡性腫瘤,而癌症強調的是惡性生物學行為,包括血液癌症及實體癌症。所以癌症和腫瘤並不能劃等號。

關於癌症的認識誤區

1)癌症會傳染嗎?

經常會有患者過來問我,「醫生,我得了肺癌,用不用帶口罩?」,「醫生,我得了肝癌,可不可以帶孫子,會不會傳染給小孩?」,「醫生,我得了鼻咽癌,能不能和家人同桌吃飯啊?」。其實歸根結底的問題就是癌症會不會傳染?

首先,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了解疾病傳播的三個基本要素:傳染源、傳播途徑及易感人群,三個要素缺一不可。而癌症患者不應該被認為是傳染源,同時也缺乏有效的傳播途徑,所以就算是癌症易感人群也不會輕易傳染上癌症。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癌症細胞離開人體內環境後將會變得非常嬌弱。本人研究生期間曾經養過三年癌症細胞,總的體會就是「養癌症細胞比養老婆難,因為它會動不動就死給你看」,稍有不慎,前功盡棄。同時人類的免疫系統具有「免疫防禦、免疫監視、免疫穩定」三大功能,一旦發現外來物種,瞬間識別並清除癌症細胞。所以,癌症不是你想傳,想傳就能傳的。

這時可能會有朋友跳出來質問我,「那為什麼會出現一個家庭裡面好幾個同時罹患癌症的情況,不是傳染的是什麼?」。這是因為家族成員具有相同基因突變等原因導致對某些癌症的遺傳易感性增加,加上家族成員具有相同的飲食習慣及環境因素才導致家族癌症的發生,並非癌症傳染所致。

總的來說,癌症不會傳染。但是,與癌症發生有密切關係的病毒或細菌在一定條件下是有可能傳染的。比如,與肝癌關係密切的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與宮頸癌關係密切的人類乳頭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與鼻咽癌及伯基特淋巴瘤關係密切的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與胃癌、胃粘膜相關組織淋巴瘤關係密切的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等等。不過,腫瘤發生的過程極其複雜,感染了這些病毒或細菌也不意味著一定發生癌症。公眾對此也不必過度恐慌,有上述感染者請接受專科醫師的診療隨訪。

2)輻射能否致癌?

經常會有人過來問我,「醫生,我公務繁忙,經常用手機打電話會不會得腦瘤啊?」,「醫生,我家的WI-FI 24小時開著,會不會對身體有輻射危害啊?」,「醫生,我經常使用微波爐做飯,會不會輻射致癌啊?」。其實這些問題歸根結底就是輻射會不會導致癌症?

事實上,癌症是否發生大部分取決於DNA是否斷裂及基因是否發生突變,如果輻射的能量夠強足以導致DNA雙鏈破壞並最終導致基因突變,那麼這種輻射是足以導致癌症,通常這種輻射是電離輻射,如我們熟悉的核輻射,1945年廣島原子彈爆炸後當地居民甲狀腺癌的發病率明顯增高,也和這種核輻射關係密切;同時大自然中的氡氣、鐳等的輻射也屬於電離輻射,它們可存在裝修材料大理石里,也可存在空氣土壤里,一旦遭遇輻射也易致癌。相對而言,兒童由於生長發育較快,細胞分裂頻繁,遭遇電離輻射後更容易患癌症。

前面提到的手機信號、WIFI信號、微波爐等輻射均為非電離輻射,輻射能量低一般不足以導致DNA斷裂損傷及基因突變致癌。小夥伴們看到這是不是又繼續歡樂地刷著手機壓壓驚了。

癌症患者人文關懷

患者的英文是Patient,意思是「one who is suffering from disease」,即正在承受疾病折磨的人,Patient還有另一個意思是「有耐心的」,其實也是在提醒醫生:你面前的病人正在承受疾病折磨,請多給他(她)一些耐心。

罹患癌症的患者,其心理過程的特點大致如下:恐懼-抗拒-焦慮-抑鬱-接受-再抑鬱,得知罹患癌症的恐懼,拒絕接受這個事實,焦慮抑鬱的情緒隨之而來,慢慢接受罹患癌症事實後,抑鬱的情緒再次伴隨左右。因此,對癌症患者進行必要的心理干預及增強人文關懷就顯得尤為重要,減輕患者焦慮恐懼的情緒,增強其戰勝疾病的信心。

正如美國醫生特魯多的墓志銘所述:To cure sometimes,To relieve often,To comfort always:有時治癒,常常幫助,總是安慰。這已經成為許多醫生的座右銘及行醫準則了。對於我們腫瘤科醫師來說,這句話意義更大,既然我們只能做到有時治癒,那就更應該多幫助及安慰患者。

作為一名腫瘤放療科醫師,每天工作流程是:早交班、病例討論、查房、寫病歷、開醫囑、定位、掃描、複位、勾畫靶區,和患者溝通病情。當病理活檢結果出來後,需要將癌症確診的消息告訴患者,結合患者的病理類型,TNM分期,分子生物學信息,與多學科團隊( Multiple Disciplinary Team,MDT)討論結果。根據循證醫學(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證據給患者制定一個最佳治療方案,和患者介紹最佳治療方案及治療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副反應,引導患者對治療方案作出客觀的期望值,偶爾也會面對患者與親屬的生離死別,親歷患者家庭的人情冷暖。

說到這,我覺得腫瘤科醫師的心理素質真是棒棒噠。希望在未來的臨床工作中,能充分發揮自己小醫生的角色,積極進行腫瘤防治科普宣教,幫助患者樹立科學的癌症防治理念,早診早治,遠離癌症是絕症的恐慌情緒,增強患者戰勝癌症的信心。

(肖大夫註:封面插圖來自「視覺中國」,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

——————————————————

【肖大夫的筆記本】院外青年醫師故事匯

李曉冉(北京友誼醫院)

丁聖(江蘇無錫第三人民醫院肝膽外科)

陳恩生(南方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醫院風濕免疫科)

區穎華(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消化內科)

張淋(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ICU)

顧宏林(廣東省人民醫院骨科)

陳菲莉(廣東省人民醫院腫瘤中心淋巴瘤科)

李盛(廣東省人民醫院腎內科)

洪偉晉(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整形科)

劉倩倩(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婦科腫瘤科)

李夢豪(惠州市人民醫院心內科)

於嗣儉(南海區人民醫院血液科)

張美光(粵北人民醫院燒傷整形外科)

黃曉敏(清遠市人民醫院神經內科)

———————————

無論您是實習醫生,還是住院醫師,還是中流砥柱,

只要身處臨床,就一定有很多感受感悟、收穫體會,就一定有故事可說!

來吧,2018【肖大夫的筆記本】期待您說出自己的故事!

————————————

無論您是實習醫生,還是住院醫師,還是中流砥柱,

只要身處臨床,就一定有很多感受感悟、收穫體會,就一定有故事可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肖大夫的筆記本 的精彩文章:

TAG:肖大夫的筆記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