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用減肥30斤來拯救焦慮

我用減肥30斤來拯救焦慮

GIF

1

這是一個焦慮的時代

這個時代幾乎每個人都有焦慮感

脫離了校園,焦慮的場景變得更加生活化

在車流轟鳴的街邊、在摩肩接踵的地鐵站、甚至在面對一堆吃剩的外賣盒時,就會突然地大腦當機,一團纏繞掙扎的思緒,想要逃出去,又被名為「現實」的壓抑感,打了回去。

「現實」問題,或許是需要每天精打細算的溫飽;或許是望房興嘆的無力。而我自己,作為一個初入社會的菜鳥,更多的時候,是對未來的自己的焦慮。

2

越穩定越焦慮

有一個現象是很有趣的:越穩定越焦慮。

在我身上是這樣體現的:在經歷二戰失敗等柳暗花明後,我找到工作,順利地拿到第一筆工資,償還了所有負債,開始習慣於朝九晚五,被工作所適應,甚至有所積累的時候,焦慮,如錢塘江大潮,氣勢洶洶得湧來了~

相比計劃考研的清晰日程,24歲後的自我規劃,這個大命題,讓我覺得無從下手。而安定、舒適的生活節奏,讓我感覺人生的軌跡正在一步步被固化,漸漸陷入泥沼中。「求生欲」又讓原本手無寸鐵的我,更加焦慮了。

也曾與公司前輩討論過這樣的心態,熱心的前輩說:「你焦慮這些有用嗎?焦慮能改變你的現狀嗎?你能做到只有努力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優秀。」

面對這樣的勸導,我也只能在心底苦笑得反駁:「我已經很努力了,但是越努力越迷茫,越迷茫,就更焦慮了。

中國人似乎都是很努力的。我的高中母校曾有這樣一句口號「做最優秀的自己」。就像口號一樣,我們努力地戰勝中考、高考,還有大學的考試,畢業後的面試。那時我們相信,只要再認真一點,成績就高一點;只要再準備充足一點,面試結果就會好一點。

但當我們一旦進入一個不需要考試的新生態圈裡,這樣僵化死板的努力,還適用嗎?

我們的焦慮,不是簡單答對一道題,就能解開的。就算你有《三年高考,五年模擬》,也不行。

現在再回過頭想一想,「成為最優秀的自己」似乎是個魔咒。因為我們理論上永遠無法達到最優秀的自己,所以「努力」變得常態化,甚至在一點點喪失它原本的積極意義……

在這裡,我想把「努力」這個概念細分為「被動型努力」和」自動型努力」。

被動型努力:一般只當我們遇見急需解決的問題時的行動,比如Deadline前的刷夜加班;

主動型努力:是指當前客觀條件下沒有(迫切)要求付出體力或腦力的情況下,基於個人的意願,進行得一種自我進化、迭代的過程。

被動型努力,通常是我們遇到「麻煩」的時候,我們的大部分精力會投入到努力對付這個麻煩之中,會感到壓力和緊張,但不會有太多時間焦慮。

而在穩定的情況下,會基於個人抱負、尋求安全感等多種原因,對自我進行反省,以期望對以後行動,有確定性和有效性的指導。自我思索和實際行動都屬於主動型努力的範疇。

穩定的環境里,通常缺乏deadline的終結感,無法徹底脫離這樣的自縛困境,甚至會反覆糾結在「自我拷問」「無結果行動」的情境下,因而常常讓人感到焦慮。

3

應該對焦慮視而不見嗎?

最近朋友圈裡,出現一篇關於「販賣焦慮」熱文。

文中在批判那些製造「焦慮恐慌」的行為後,給我們拋出這樣一個安慰:「焦慮的內核是充滿狼性的成王敗寇式的危機,請把暫時失敗的權利還給我。」

從焦慮的解決方法上,這篇文章又是這樣說的:「也許很多焦慮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如果是踏踏實實地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該做什麼,那內心強大的力量永遠不會被外在的壓力擊垮。」

我是不贊同的。

從焦慮成因來說,我認為焦慮是個人內心的掙扎。販賣的焦慮使用是成名、獲利。但是,最最讓我無法接受的,而是一個即將平庸的自己。

而在方法論上,「想要什麼」「該做什麼」正是焦慮中,反反覆復最擾亂心神的問題。這種問題,尤其是「想要什麼」,既無法「求真」,也無法「驗偽」。因為內心不夠堅定,不夠強大,所以才會彷徨不前。

焦慮,是對平庸的自己的不妥協。甚至可以說是一種進步的信號。

我贊成每個人都有選擇平平淡淡、沒有那麼「世俗成功」生活的權利。

但是對於年輕人,我認為焦慮是一種難得的自我敦促力。是在名為「歲月靜好」的溫水裡的自我拯救。焦慮,是真正從內心深處孕育出的,想要改變現狀衝動。當然,這也是一種不成熟的衝動,它的反覆發作,會讓涉世未深的人感覺到沮喪、疲憊。

但當你一次又一次忽視你的焦慮,或許,你永遠都不會焦慮了。

人生又能有幾次真正的焦慮呢?

建議:認真對待焦慮的信號,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尊重內心深處真實的自己。

4

如何應對焦慮

毋容置疑,找到焦慮的根源,已經算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了。

那麼怎麼樣去應對當前的焦慮呢?

我覺得一個很好的突破口,是解決一項一直以來困擾你許久的問題。

對於我來說,或許就是體重問題了。從出生到現在,我的體重一直處於超重狀態。因為體重,我在青春期時被嘲諷;在喜歡的人面前自卑;在銀行面試被拒;在未來的期盼上,也沒有多少愛與被愛的信心。

就算被朋友誇獎「可愛」,被喜歡的男生稱讚「好看」,也無法從真正得建立起強有力的自我認可。焦慮是出於自我認可的「拷問」,那麼就要從這個深度去進行一個改變。

如果減掉30斤,恢復到正常體重。

我,這個人,會不會好一點呢?

結果無法預測,但至少經過一步步解析,焦慮已經變為可控的了。

如那句話說的一樣:

心裡有了繭,手裡有了劍,就不再害怕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時者敬為 的精彩文章:

TAG:時者敬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