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蘇曉娟:0-6歲,人格的底片

蘇曉娟:0-6歲,人格的底片

萬柳媽媽寫在前面:上周三,蘇曉娟老師和萬柳媽媽群的家長們一起從線上走到線下,舉行了一場兒童早期人格形成的座談,家長們反響十分熱烈,並自發分工手動聽打座談的錄音稿!如此忙碌的時代,家長們能聚在一起從線上走向線下已屬不易,況且一句一句的手動聽打稿件,足見家長們對一場優秀講座的珍視!拿著這份座談實錄萬柳媽媽反覆讀了好幾遍,極力推薦給媽媽們永久收藏。人格形成於0到6歲,甚至0到3歲,此間,照料者如何對待孩子,孩子的感受怎樣,孩子如何解釋自我所看到感到的世界,這些逐漸形成孩子的固有人格,且終身無法改變。嬰幼兒時期養育者如何對孩子,孩子未來將如何對待世界和他人。

部分摘要:

1、自然的培養孩子的安全感。這個不是刻意的,一旦刻意了,就會容易走向另外一個極端,孩子就會感覺到壓抑。

2、人的生活態度取向形成於3—5歲之間,並且終身無法改變

3、小寶寶是高自尊,但是極度自卑,極度自大,他認為世界應該圍著他轉,因為這是人生來具有的矛盾。他覺得世界應該圍著他轉的時候,其實做媽媽的就應該圍著他轉,這時候是構建他對世界的基本認知的時候,如果媽媽及時回應他的需求,他會覺得這個世界是安全的,反之亦然。

4、關係是兩個人或者更多的人之間形成的,對關係的認識從媽媽抱嬰兒那一刻就開始了,你怎樣抱他,他就會體會到我是怎樣被別人對待的,那我就要怎樣對待別人。所以在國外0-3和3-6是兩個不同的體系,0-3生活照料更多些。這就是孩子人生課堂,他在被照料的過程就像在幼兒園上課一樣,他在構建他怎麼對待這個社會,他怎麼對待別人,以及跟別人怎麼合作……

(本文根據蘇曉娟老師與家長的座談整理,前面語音略有丟失。家長:參加座談等家長們,不是指代某1個家長,蘇老師:蘇曉娟老師。特別感謝萬柳媽媽育兒教育群里的家長們,本文由「萬柳媽媽群」家長們自發整理!)

蘇老師:這就是剛才講的,就是真正的我,感覺到是安全的,沒有壓力的時候,這才是真正的我。一旦你有壓力的時候,跟別人有衝突的時候,那都不是真正的你。還需要告訴大家的是,你剛才的這個選擇,就是你的價值取向的選擇,是終生不變的。你可能會擴大你的安全範圍,但一旦你真的感覺到壓力,你就永遠是這樣來表現的。其實通過這個,我們是要反思一下我們的個性是在怎樣影響著孩子?我們可以回想一下我們的父母是怎樣對待你的?他的每個行為,你形成了怎樣的看法,做出了怎樣的決定,或者做出了怎樣的事情。其實只要多想一下我們和父母的關係會很有助於我們現在處理和孩子之間的關係。所以,這就引出來安全感是多麼重要。我們都說孩子有安全感多麼重要,實際上安全感是心理學上的意義,其實就是讓你做你自己。因為我聽一個做心理諮詢的朋友說過:我們日常做心理諮詢有一個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讓來訪者的意識和潛意識對上。就是如果一個人很糾結,他的意識和潛意識對不上的話,他就會生活的很痛苦,嚴重的就會精神分裂。所以孩子有安全感的重要性就體現在他能在很放鬆的環境下,把他的意識和潛意識能統一起來:我願意做的事情和我覺得我應該做的事情是統一的。

(家長: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我自己想做的事情和我應該做的事情它是分開的,對於孩子激發的是......)

蘇老師:其實孩子一開始是統一的,後來我們大人的力量,慢慢的給他灌輸,他就有這個分開的意識,這個意識就會慢慢的變成他的信念,這個信念並不全是對的。有很多信念是錯的,是因為我們外部的環境給他灌輸的。為了達成這個信念他會有一些錯誤的方式。尤其是當我們給他灌輸某種信念的時候,他會自卑,因為他會覺得:我不對了。

(家長:對,因為他本身是想做這件事的另外一方面,但是家長告訴他你要這麼做,他會覺得這兩個是分裂的。)

蘇老師:很多大人現在很糾結是因為小時候經常被灌輸不要做某種事情。

(家長:是的,我覺得我就有這種感覺。)

(家長:那什麼事情是應該做的?什麼事情是他想做的?怎麼界定呢?)

蘇老師:你自己做什麼事情他就可以做什麼事情,你不做什麼事情他就可以不做什麼事情。

(家長:比如孩子確實有危險,不讓他碰,比如插線板、玩火等等。)

蘇老師:這是生活中比較極端的例子,常識類的領域。這種情況不讓他做不會對他造成不好的影響,有句話說:離開劑量談傷害都是耍流氓。就是你不能長期大量的這樣去對待孩子。偶爾涉及到人生安全或傷害別人的這些,你可以立刻制止。

( 家長:我不知道我理解她的問題了沒?關於火,這個是完全沒有異議的,你不能夠去燒自己。接觸了一次火他就知道了。)

(家長1:他有時候會有過程,這是他自己建立自信的一個過程。但是我有時候也會想,有些東西是不能嘗試的,比如電這種東西,你沒辦法讓他嘗試。需要大人去告訴他,這個可能會怎麼樣。)

蘇老師:以我自己的經驗,孩子在三歲之前,他是屬於高自尊水平的,非常害怕別人去說他。你告訴他不能碰電,他有可能會覺得是我不好。你制止他的任何行為,他都會歸結到自己身上,認為是我不好。所以我們要盡量調整環境,不要讓他碰到這些東西。與其說你別碰這個和那個,不如把它們都收起來。三歲以後你可以說他,因為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已經增強了。三歲之前你嘆口氣,他都有可能會認為是自己不夠好。由於這個自卑感是與生俱來的,他那麼弱小,你稍微有一點點對他的不耐煩,他都會覺得是不是我做錯了什麼。我有個特別深的體會,也是我的覺醒,就是我兒子半歲的時候,他把他姐姐的東西撕壞了。他姐姐就說,姐姐用我說她的口氣來說弟弟:你這麼討厭,怎麼這麼笨......把東西撕壞了。我兒子當場就打了自己一巴掌,半歲,我當時就呆了。他是把他自己和整個環境都融合在一起,他沒有自我,只是你說他了,他就打了自己一巴掌。我們家裡沒有人動手,但是他就知道要怪自己,然後他就哭了。這也是我第一次覺得孩子好脆弱。從那時候我才開始上這些父母的課,尤其我看到我女兒的樣子,簡直就是活脫脫的未來的我。

(家長:我們家老大四歲半,老二一歲半,老大有時候就對老二有這種口氣。其實我對老大沒有那樣子的,可能是從幼兒園學的,但老二似乎沒表現出像你那樣的。

蘇老師:她現在說弟弟,弟弟就沒反應了,弟弟還會反抗。但是那時候他可能太弱小了,而且那時候我就知道孩子天然就知道自己錯,錯這個東西不用你給他指出來,他自己都知道。你每次指出一次他的錯誤,都在打擊他的自信心。他心裡知道,他會自己想辦法補償的,這也算是人的一個本能。保持安全感是有助於你往次級卡(正面管教的一種測試)好的方面去發展,要不然可能你遇到壓力,呈現出來就是負面的。這個事情對孩子來說,是很不好的一個外力。

( 家長:蘇老師,你剛才說的幾類,像掌控型的父母孩子反而比較懦弱,是不是那裡面對孩子來說,最壞的是不是就是那種了?)

蘇老師:也不一定,掌控型的也有可能他是很好的一個領導。對於孩子來說,掌控型的父母肯定是不好的,那個卡的測試(正面管教測試)其實不是說的當父母,其實是讓你了解自己。沒有好壞之分,都有正面和負面的。

接下來我想和大家探討一下教育的本質,我們都說教育是教孩子,教育發展了這麼多年,從古到今,為什麼孩子的問題總在出現?甚至越來越嚴重。我自己也在想這個問題,其實有些虧是要自己吃的,你再怎麼跟他說不要吃這個虧,他還是要自己經歷。而且,小時候不犯的,長大了犯更可怕。所以這個就涉及到我們是怎麼認識這個問題的?我們需要反思自己,我現在學完了任何東西,都會先往自己身上套。反思我跟我的父母,反思我跟我的孩子。那麼,第一句是父母的自我修行。父母怎麼去做應該是父母從自我學習開始的。克里希那穆提(印度哲學家,著作有《教育就是解放心靈》)的書看起來很飄忽。但其實再往深了想,人一生追求的是什麼?我們時常的想一想這個問題,就會減少很多生活中的糾結。因為很多時候這種小細節,干擾了你的視線,影響了你跟孩子之間的關係。你跟孩子在瑣碎的事情上被消耗了,那麼大的事情他就不會再跟你建立任何鏈接了,有時候真的是要抓大放小。所有的我列出來的這些都是我了解過的父母自我成長的課程,最後的最後都是讓我們喚醒我們內心的小孩,回想起自己小孩時候的狀態。我常說的就是:自然的培養孩子的安全感。這個不是刻意的,一旦刻意了,就會容易走向另外一個極端,孩子就會感覺到壓抑。自然,這個度就會特別的難把握。這裡呢,我想跟大家分享兩個教育學雞湯的解讀,有些雞湯呢為什麼我們看起來沒有用。其實它道理都是對的,但由於它沒有抓手告訴我們應該怎麼做。這裡呢,我選了一個對的和一個不對的跟大家解讀一下。第一個就是很多家長常說的:你很聰明,你就是不努力,你只要稍微努努力你就怎麼怎麼樣。這個呢可能我們看完覺得有點不對勁,但不知道哪裡不對勁。看完了《超越自卑》以後,我就知道它哪兒不對勁了。阿德勒說人的自卑感是天然存在的,因為你那麼弱小,面對這麼強大的環境和人。那我們應該怎麼樣呢?怎麼找出處?他就要追求優越,我要去尋找優越我才能對抗我的自卑。那怎麼去尋找優越?這個區別就很大了。你用正確的途徑去尋找,那你可能就朝著正確的道路成長了。但如果他用了錯誤的方法或者用本能去尋找優越,就有可能走到另一個方向。這個例子就是可能導致孩子運用錯誤的方式去尋找優越,他的優越感是我很聰明,我不用努力我就很聰明。那我為什麼還要去努力呢?我努力以後要是不成功呢,不成功我不就不聰明了嗎?他就是尋找這樣的一個優越感,但有可能孩子自己都沒意識到。因為這是靠本能去維護自己的優越感去對抗自己的自卑,因為他害怕失敗,萬一我努力了學不好,是不是還證明我笨了呢。這只是一個例子,其實生活中還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比如工作中有很多愛說風涼話的人,說你看這事你們都沒弄成。他其實是說我沒弄,我弄肯定比你們弄的好。但他就是不去做,因為一旦去做,他的優越感就沒有了。這就屬於虛假的優越感。

然後第二個就是一個大的雞湯:每一個人降臨到這個世界上都有一個使命,這個使命不需要督促,它自然就會成長。《超越自卑》里阿德勒曾經就說過:人追求一生就是追求價值感和歸屬感。其實你想一想,一生中你做過的很多事情是為了什麼?其實就是價值感和歸屬感。

(家長: 上面說的那一條怎麼破呀?)

蘇老師:首先,你要幫孩子解決問題的時候一定要深深的了解他,一定要知道他的問題在哪裡.知道他的問題在哪裡,然後去找解決辦法.比如說他的學習,你得知道他到底是沒有好的學習習慣呢還是他學習中真的遇到困難了,跟不上了,然後就一下卡住了,然後後面就不行了.如果是第二種情況,中間遇到一些困難,那家長其實是應該提供必要的幫助.對,去協助他度過這個難關.然後再鼓勵他往下走.但是上次你們在群里(萬柳媽媽育兒教育交流群)發那個孩子寫英文單詞,家長幫助糾正的那個事情,有一個原則就是只有孩子在向你求助的時候再去幫助他.我其實想問來著:就是孩子有沒有向你求助?

(家長:沒有沒有.)

蘇老師:是你自己要去告訴他?

(家長:對。人家雖然寫錯了,但是人家還在往下寫。特別的上心,特別的喜歡寫。我就覺得他沒寫對,就給他多來了一筆。然後人家就特別的憤怒。)

蘇老師:覺得你打擾了他。

(家長:我提個問題,我們家孩子讀英文繪本,他特別喜歡一個詞一個詞的讀。有時候讀錯了,然後我就去糾正他。然後他就會很憤怒。但是我也會發現,他有時候會問,這個詞該怎麼讀,這時候我告訴他.但是他這種情況是在整個過程中一會兒出現,一會兒不出現。)

蘇老師:就是忍住,少說。他哪裡說錯了,你可以不要說錯了,你只說對的。你別指出他的錯誤。說對的就好了。

(家長:有時候我說這個詞這麼讀,他說不對,你說的不對)

蘇老師:跟你學的。他是跟你學的。我在家裡也是,孩子學說話的時候,他哪個詞說錯了.我也會去糾正他,是這樣的,是那樣的. 我老公說你別你說錯了, 就說對的就好了,然後他就馬上糾正過來了.如果你說:你說錯了。他就會憤怒的說:你說的才是錯的。明明知道是對的,他就不學。

(家長長:後來寶寶一直追著我說:媽媽,你錯了。一直給我重複這句話.)

蘇老師:因為他覺得有受挫的感覺。

(家長:恩,對。)

(家長:我再提個問題,我家老二現在,也就是偶爾吧,玩他大哥的樂高的玩具。喜歡說:高高。我說這是lego.剛開始吧他也發lego, 而且發的特準確. 但是大概發4,5遍之後他拒絕說lego.就說:go, go,go.就是說他能發出那個因。這體現出他一個什麼心理呢?)

蘇老師:他剛開始發樂高的音了嗎?

(家長:就是第一次他發的不標準,我們還在笑呢。)

蘇老師:我剛才一直在強調自然。就是把正確的表達出來。然後他自己會修正。孩子其實學習能力很強很強的。而且他又很強的學習渴望。

(家長:所以我那種笑啊。好像讓他覺得我在嘲笑他. 但是我也覺得他發音很好玩呀,那個感覺。)

蘇老師:要是這樣的話,有人會問。如果我不當面指出他的錯誤,那他將來有沒有能力對抗別人的嘲笑呢。他將來會不會很脆弱呀?我自己的孩子是一個很鮮明的對比。就是我女兒,她小的時候,我就是愛指出她的錯誤。她反而對這個特別在意,就是我有時候無意中在笑,其實不是笑她,我在笑別的事情。她就會哇哇的哭了. 她就覺得媽媽是不是在嘲笑我。我兒子不是,小時候我不指出他的問題,但是現在當我說,你這個不對。他會說:哦,是不對。他就會很坦然接受。我覺得這就很神奇。就是不管的他反而會視之為很平常的事情。因為我覺得過了3歲這個坎兒了之後,他就內心足夠強大到可以對抗到外邊的一些東西。而不是我們想得說:我得從小鍛煉你,我得把你改變得強大一點。其實不是這樣的。就像那個小苗。你要踩一腳可能就踩死了,可要是一棵樹的話,你踩一腳,可能還硌著你的腳呢。對,就是一定要在這個階段保護他。我自己這兩年的體會哈,在0到3歲這個階段,盡你所能得去保護他,呵護他。這樣的話他只會長得越來越茁壯。我一開始講的我擔心我們家的孩子是熊孩子,我老公說我一句話。他說:你沒什麼可擔心的,你不是熊媽媽,他就不是熊孩子。這其實就是讓我們大人還是要自信,就是我的行為給孩子做出了一個怎樣的示範。你根本不用擔心是因為我不管他,他變成什麼樣。

(家長:那是不是過了3歲之後這個階段,那怎麼辦呢?)

蘇老師:對,剛才這邊的媽媽也是在問。這就是我現在為什麼只研究0到3歲,但是6歲之後我沒有辦法。我現在的能力還不夠。因為這就像在紙上畫一個東西。那點印,要擦去,就太難了。

蔡粵(萬柳媽媽群友,哈佛大學人類發展與社會心理學碩士,蘇曉娟友人):這也是很多媽媽提過的一個問題。因為我們現在特彆強調0到3歲如何如何重要。那這個例子我也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是有一次我去參加紐約大學戲劇教育系主任給我們做的一次培訓。然後有一個例子特別的感人或者說是讓我久久不能忘記的是他在他的PPT裡面放了一個破碎的玩具。比如說奧特曼吧。然後他就問我們看了這個有什麼感受。就是說為什麼這個玩具時破碎的,而這個孩子還在玩兒?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什麼樣的感受?就是為什麼這個孩子還在玩這個壞了的玩具?

(家長們:為了把這個玩具修好。

家長們:對他有一種可憐,憐憫。他認為它沒有壞,因為這是他的玩具。)

蔡粵:因為時間原因,沒有太多分享。我覺得大家都能體會到了,他其實想給大家傳遞的信息就是:這個玩具雖然是破的。但是在我心裡他還是那個玩具。就是你可以把他比喻成是自己的媽媽或者是爸爸。就是我們有時候可能會對孩子凶,會超越了那個邊界。不接納孩子,但是孩子覺得你還是我的媽媽。也就是說孩子他是有韌性的。有時候我們要記住孩子是有抗挫力的。他是有彈性的。只要我們能夠意識到這一點,然後在育兒的過程中有一點點改變。他就能夠恢復。所以就是不要特別糾結。我現在也是,有好多時候會吼,我也是特別難過. 但是我們相信孩子有韌性。但是當我們對0到3歲了解這麼多的話,我們就真正做到(相信孩子)

蘇老師:我再舉一個更極端的例子,就是我弟,他特別特別胖。然後都三十多歲了。還是那麼胖。然後我爸呢,每次都對我說:你給你弟說,要減肥。要怎麼怎麼樣。我之前也是跟我爸站在一邊. 然後我學了這些東西後就開始做我爸的思想工作了.我就對我爸說,你每次給他打電話,不要說什麼。你就問問他有沒有什麼開心的事兒。工作上有什麼進展。然後我呢,就是打電話給他就是邀請他到我們家裡來,然後就是跟他的小外甥互動。然後就是這樣子之後他就變了。他主動跟我爸打電話,主動給我打電話。要不然平時都不搭理我們的。然後突然有一天他去體檢,發現說身體狀況不好。然後就說要減肥,我們都沒有想到。然後他就是堅持了半年,每天晚上不吃飯。然後健身。然後就由三百斤瘦回一百多斤,一直保持到現在。這就是說你的這個態度可以讓他覺得家庭很溫暖。他對生活重新燃起了希望。然後加上自己的健康狀況又出問題了。真的什麼時候都不晚,只要讓他感覺到溫暖,他就有力量去對抗這個事情。之前我都想我掏錢我給我弟送到減肥班去。他根本不原意跟我說話都。因為這都是他不愛聽的事情。對,所以就使勁撿他愛聽的。對他關懷.然後他就會慢慢聽進去。後來他就主動來說:姐,我要學車本了。我要學開車。這對我簡直就是重見天日的感覺,你想他都三十多歲了。就突然對生活就燃起了希望。真的是什麼時候都不晚。包括小孩。

(家長:那我想問一下,你跟你弟同樣的環境下長大的,對吧,為什麼你弟弟是這種狀況?你是這種狀況?)

蘇老師:男孩抗壓能力差一些。就是女孩天然的抗挫能力比男孩要強得。就是女生她這個韌性會比較強。但是男孩是特別特別脆弱的。我在我兒子身上就有這種體驗,就是:他學那個手機解鎖。然後他就按了兩遍之後還是錯的,因為以前他是能按對的。我就「哎」嘆了一口氣。他就立刻把我的手拿起來去按。他就沒有自信了,他就不再按了。所以你看那個虎媽戰歌,她能寫出這本書來是因為她有兩個女兒。你讓她養兩個兒子試試。我真的把我身邊所有養兒子的都盤算了一遍,但凡媽媽非常強勢的,沒有一個兒子是有出息的。沒有一個。這個真的特別可怕。

(家長:你這個出息的定義是什麼呢?)

蘇老師;就是他有生活的熱情,就是他會主動的去做一些事情。

(家長:我的理解就是他的抗壓能力是不差的。)

蘇老師:是的。有的人就是稍微有一點壓力或者挫折就崩潰了。

(家長:所以我覺得出息這個詞,就像成功的定義本身就不一樣。我們家就是特彆強勢的家庭,就像我弟弟現在從外人看來他就是挺出息的。就是挺成功的,但是我能感覺到他非常脆弱的一面。很情緒化的。確實是這樣的,男女還是不一樣,恩。)

蘇老師:對,是不一樣的。而且女生她天生的糾錯能力也比較強。所以女孩其實是比男孩好養的。男孩更難養一些。

(家長:那媽媽一般比較強勢的話,女孩也一般比較強勢。男孩就比較脆弱一些。)

蘇老師:男孩肯定是脆弱的。對,有時候他表現得很強勢,但是他的內心是脆弱的。每個人解讀的方式是不一樣的,因而表現得不一樣。有些人是想表現得我特別厲害,有些人是縮在後面.但是其實表現得特別厲害的那個他內心也是非常脆弱的。

(家長:但是我舉個反例吧。就是我一個親戚的兒子現在在某個特別好的學校的試驗班。親戚自身不是什麼高學歷,但是她就是挺強勢的。而且她對於孩子的付出,反正每次跟她在一起就特別有壓力,但是我看他孩子看著還是挺好的。就是說屬於自己主動,特別積極進取。所以我在想我對我女兒是不是不夠付出,不像她那麼要求高。因為最小的時候,二年級他們學奧數來著,後來我女兒就沒再學。可是他兒子一直在學,而且也一直挺好的。我最近也一直在反省這個問題呢。親戚就是很要強,他要求她兒子必須做到什麼樣子的。

蘇老師:被壓抑太久,總要找個出口。有很多例子都能證明這個孩子未必看起來像表面上這麼優秀,內心肯定承受著很多的壓力。 因為意識和潛意識不一致,內心一定會找到一個情緒的出口。

蔡粵老師:我也可以舉個例子,我們前一段時間都聽過,北大學生與父母斷交的那個新聞。(那對父母和您所的父母很像)說明前期的教養方式對孩子對身心健康影響非常大。(雖然考進了北大,但內心沒有幸福感。)

蘇老師:所以需要自己衡量一下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能知道我是誰,還是說一直不知道我是誰,但是學業、事業非常成功。需要家長考慮,權衡。

家長:像老師剛才提到的「我是誰」的問題,有的人可能在20歲甚至更小的時候就會去想,但是更多的孩子就會在父母的管教下,沒有時間去想,等到後面三十多歲想到這個問題了,才會覺醒發現長久以來的問題。

蘇老師:覺醒後他的對抗會體現在對父母、對配偶,甚至最後體現在對孩子上面。回到小孩子的話題。第一個是小寶寶是高自尊,但是極度自卑,極度自大,他認為世界應該圍著他轉,因為這是人生來具有的矛盾。他覺得世界應該圍著他轉的時候,其實做媽媽的就應該圍著他轉,這時候是構建他對世界的基本認知的時候,如果媽媽及時回應他的需求,他會覺得這個世界是安全的,反之亦然。有一個有趣的觀點,為什麼有的難帶的孩子,抱著他的時候,坐著都不行,必須起來走,這是有生物依據的,是因為他覺得不安全的時候,他需要逃跑,而媽媽抱著他走,就會讓他覺得媽媽帶著我逃命了。這是基因裡帶的本能。有了這個解釋,就能更加支持媽媽在三歲之前對孩子無條件回應的這個觀點,及時接納,無條件回應,這樣不會慣壞孩子。

(家長分享親身感受:用愛灌溉的孩子不會被慣壞,因為溺愛不是愛,溺愛是孩子不需要的東西。講述媽媽出差,讓孩子看著媽媽拉著行李箱離開,一歲半的女兒很平靜的在家,並在出差期間也不會因此哭鬧。說明心裡有安全感,遇到陌生的環境也能很快適應。)

蘇老師:第二個是孩子的反應很慢,家長一定要接納這個事情。就是說,不管你希望你的孩子多塊,他就是慢。舉例:女兒三歲多時出去吃飯,出門時服務員跟她說「拜拜」,但是女兒並無反應,走到路上,快要上車了,女兒突然說「阿姨再見」。就是這麼慢。所以很多時候我們是怎麼把孩子的自信心打擊了?就是因為你要求他馬上做出反應。其實他的反應沒有那麼快,或者注意力在別的地方。所以為什麼孩子會對抗大人,全都是跟大人學的,沒有給孩子足夠的反應時間,而是用自己的方式來達到目的。第三個是單線程。你跟孩子說的時候,一定要用簡單的語言,比如讓他站起來,一定要說「你站起來」,而不是說「你別坐著了」,他不知道該怎麼辦。還有就是不要同時說兩件事情。比如「你站起來去喝口水」,孩子會立刻懵了,但是在我們看來,就會覺得孩子不配合我們,不聽話。其實孩子真的很努力在配合我們了,但是他聽不懂。如果我們一直接納他,因為人是相互的,他是會天然的覺得他也應該關愛我們,這是相互的。那麼孩子需要的是什麼?回到小寶寶身上,在我們平時的生活中,衣食住行都要把他照料好,要給孩子吃飽,穿得乾淨,紙尿褲髒了要趕快換掉。但是我們忽略了這個過程帶給孩子的是什麼。就是你可能會想快快的幫他把紙尿褲換掉,那麼你會採用什麼樣的方法?很多人就會把孩子摁在那兒,不管他願意不願意,三下五除二就換了。可是這樣孩子會感受到什麼?我可以被強迫,我也可以去強迫別人。因為他現在小,沒有辦法去反抗,但是日積月累,根據阿德勒所言,這個世界是怎麼樣的,別人是怎麼對待我的,那我應該怎樣跟這個世界互動,就會採用別人對待我的方式。所以說追著孩子喂飯等行為等短期可能看不出來什麼,但是長此以往,這個孩子的行為模式就會固化,他可能自己也想不起來,自己小時候別人怎麼給換衣服,但是這個模式,深深的印在他的腦子裡。三歲前的孩子並不是沒有記憶,而是比誰都記得牢,只是表達不出來。最怕用完成任務的心態去照顧孩子。因為一旦把它當成任務,就會有壓力,一有壓力,那對孩子就有控制。哪裡有控制,哪裡就會有反抗。可能一開始孩子表現出聽話,那是因為沒有能力,等到有能力了一定會去反抗。terrible two 和青春期都是這樣的原理。青春期就是大人打不動了,那我沒辦法了,說走就走了,所以敢反抗。還有一個高質量陪伴的悖論。許多媽媽覺得我應該把時間多用在陪孩子玩上,但是恰恰忽略了日常的護理是跟孩子最好的互動,一個是頻率高,一個是親密的接觸。很多人把這個事情交給保姆去做,她只負責跟孩子玩,這樣其實錯過了做寶貴的部分,因為保姆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她會把這些當作任務來完成。

家長問:這樣對很多職場媽媽來說很不現實,下班到家也很累。

蘇老師:剛才說的情況是在有時間的前提下,如果沒有時間也沒關係,就是把你能跟他在一起的時間盡量把握好了。也不是說在一起的時間就是陪他玩,也可以做一些護理的事情來增進親密感。

蔡粵老師:跟大家分享一個前幾天參加的美國的安全孩子項目,其中講到,鼓勵父母每天就玩五分鐘,這五分鐘怎麼玩,他列出一些規則:1、不要問問題;2、不要控制;3、完全讓孩子領導,跟著孩子走。就是這五分鐘,每天都做到了,就養成了這樣的習慣。我們當時試了一下,覺得很難。就是說不要問問題,完全讓孩子主導,這是非常難的。授課的老師講,他們做過實驗,每天堅持五分鐘,飯前或飯後,就會有效果。

蘇老師:接下來講孩子能記住什麼。也可能在日常的護理中,對於三歲以下的小孩,我們可能覺得給他照顧好了就行了,但其實,全部的過程都印在他的腦子裡。咱們做一個互動,大家回憶一下你的記憶中,你能想到的第一張圖景是什麼。

(家長:想到小時候還不會說話,爸爸抱著我在親戚家裡看電視。第二個是父母吵架。)

蘇老師:那麼這兩個畫面對你日後生活有什麼樣的影響?包括選擇或者行為習慣?

(家長:這兩幅畫面經常浮現在眼前。對選擇和行為習慣的肯定有影響,但是具體描述不出。)

蘇老師:這是正面管教課程上老師讓我們做的一個互動。我的第一幅畫面就是我媽媽生完我弟弟,坐在車上,掀開包著弟弟的布,說:「這就是你弟弟」。這樣的畫面。後來老師和書本的解讀是,你的第一幅畫面,就是你人生的開始,多少會受他的影響。有的小孩的第一幅畫面是,媽媽突然發現他丟了,其實是他藏起來了,媽媽特別焦躁的找他。那他以後發展為到了十幾歲還尿床。他通過吸引媽媽的注意力來體現在記得重要。這是特別可怕的一種暗示,就是媽媽那麼焦慮的再找他,對他來說是一種可怕的暗示,暗示我沒有能力,我要達成一個目的就是我一直要吸引我媽媽的注意力。很多人都有這種情況,只是嚴重或者不嚴重的區別。人的第一幅畫面是有意義的,他並不是說完全偶然的。其實人的記憶是有選擇的,你會選擇一些你想記得的東西,然後去忘掉一些你不想記得的東西。這其中有好的也有不好的畫面。

(家長:那蘇老師你記憶中的第一幅畫面對你以後有什麼影響?)

蘇老師:我喜歡小孩。我小時候就喜歡跟小孩玩,很神奇。那個時候我還不到三歲,印象中只存在這樣一幅畫面,前後的事都不記得了。說到這個是想帶出一個東西,我們曾經參加一個工作坊,老師說記憶分為內隱記憶和外顯記憶,外顯記憶是可以說出來的,而內隱記憶是我們都不知道它為什麼會在腦子裡。這是什麼時候形成的?就是你很小的時候形成的。

蘇老師:阿德勒的私人邏輯說,人外在的系統就是人生活中發生的事,誰跟你輸入什麼樣的信息,以及媽媽告訴你這樣是對的,那樣是不對的。他會通過外在系統輸入這樣的信息,孩子會有這個感覺,他感知到後會解釋,小孩他是一個很好的感知者,但是一個很差的解釋者,就像剛才說;你怎麼不收拾玩具?他會覺得媽媽是不是不喜歡我了,然後他就會有一個信念,我是不是應該怎麼樣呢?但是這樣又不是他願意去乾的,他為了你,他去討好你,然後問你:媽媽你開心么?你可以給他示範,但你不要要求他,反之他只會理解成這個事情我做了媽媽高興,但這不是他本願的,他一定要找出口,三歲後就會反抗。

(家長;我們家孩子做了什麼事情之後就會問我,媽媽我今天表現好么?其實我聽到之後挺難受的,他其實是為了讓我開心)

蘇:其實這還是不錯的信念,但是有些信念壓根就有問題的,比如家裡有老大,老大會重新尿床,他就會覺得如果沒辦法照顧自己了,就會得到爸媽的關愛,這是他的一個錯誤的詮釋,出現了一個錯誤的行為。

(家長:有時還會模仿老二的一些行為,比如爬,我覺得他想吸引我的注意力)

蘇老師: 追求價值感和歸屬感,希望被外界認可,那就是為什麼做慈善的人收穫最大,歸屬感不是一個人,得在有共同價值觀的群體里生活。因為有這兩個存在,不用擔心孩子天生就不上進,出現了錯誤的行為只不過因為他被詮釋了錯誤的價值感和歸屬感。

現在我們最嚴重的就是第四種:被灌輸長大的孩子。我們一方面在給孩子灌輸一些東西,一方面又怪他沒有主動性和創造力,這是矛盾的兩面性,你得承擔他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

那今天我們想想我為什麼會這樣對待孩子?第一種, 補償性父母往往童年時代沒有被好好對待。

說到人格,就是每個人獨特而穩定的思維方式和行事風格。人格是穩定的,一旦形成了就很難改變。思維方式和行事風格作用在三座大山:人和自然的關係,人和社會的關係,人和伴侶的關係,所有的矛盾都糾結於這三個方面,那怎樣處理好關係?那就是要有跟人合作的能力。關係是兩個人或者更多的人,從媽媽抱嬰兒那一刻就開始了,你怎樣抱他,他就會體會到我是怎樣被別人對待的,那我就要怎樣對待別人。所以在國外0-3和3-6是兩個不同的體系,0-3生活照料更多些。這就是孩子人生課堂,他在被照料的過程就像在幼兒園上課一樣,他在構建他怎麼對待這個社會,他怎麼對待別人,以及跟別人怎麼合作,皮克勒雖然是孤兒院,但裡面的孩子沒有普通孤兒院孩子的各種問題,(不能跟人合作,不上班,拋棄自己的孩子)是因為裡面的護理人員跟孩子的每一次互動都是充滿尊重的,他們不會強迫孩子做任何事情,但裡面沒有「熊孩子」,其實我們在生活護理中跟孩子不是說我要護理你,而是我們要一起做一件事情,我們是合作的關係,包括將來孩子長大也是如此,而不是指揮,雖然指揮效率高,但是有兩面性。阿德勒在書中指出,人生這三大課題會帶來很多困擾,解決方法就是我要把我和社會連接在一起,怎樣把我和社會聯繫在一起,其實就是說我要跟其他人很好的去合作,跟孩子,跟配偶,跟同事。一般處理好這種關係的人很少有無力感,內心比較強大。原來跟一個家長討論過情商的問題,他們單位有個同事天生知道領導喜歡什麼,把領導也照顧的很好,我怎麼沒有他的眼力見?我跟他說,學不來,這是天生的,從他嬰兒期就是這樣被對待過,他現在就是這樣對待別人。

蘇老師:最後一個話題,怎麼支持孩子?有很多家長說自己脾氣比較暴躁,遇到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忍不住想發火,其實所有的借口都是你不是那麼願意,《被討厭的勇氣》里舉了一個例子:跟孩子吵架,忽然電話響了,你的領導,你能否立刻和顏悅色的說話?阿德勒認為人的行為都是有目的的,你發脾氣,是你想控制他。所以咱們從控制自己發脾氣開始。但是發脾氣也不能忍,要從源頭去找這個事情不值得我發脾氣。

(家長:我覺得還有一點我也是控制不了脾氣,然後去聽一些正面管教的課,裡面提到很重要的是情緒,觀點就是溫和而堅定,溫和就是情緒,所以對自己孩子想要發火的時候就提醒自己老師講到這個了,我可以去嘗試一下溫和,後來我試了一下,原來自己可以做到,做到一次以後可以做到第二次,慢慢鍛煉的過程,跟非暴力溝通也是同樣的理念)

蘇老師:所以情商是可以練的。

(家長:我們可以嘗試想發脾氣的時候,去想一下溫和而堅定)

蘇老師:千萬別忍,因為有個媽媽學正面管教,對孩子的不當行為就憋著不發火,有一天她梳頭髮的時候,他女兒跟他說「媽媽,你是帶著面具么?」,女兒知道媽媽生氣了,但是沒有表達出來,所以身體是不會欺騙的,非語言信息是最真實的

(家長:老師說的一句話很對,你要嘗試從根上找原因,反過來可能你就會沒有脾氣了和情緒了)

蘇老師::如果你身邊有愛發脾氣的人,對他們也多點包容,他們不知道除了發脾氣還能用什麼方法解決。我們園裡有個小朋友喜歡動手,後來發現他是不知道怎麼去表達,現在他要動手的時候我們替他去說,比如:我不想你玩我的玩具等等,慢慢他就學會了,如果要是說你別動手,下次他就會動的更厲害,負面行為不要強化,他記住的是幹什麼而不是不要幹什麼。

蔡粵:談到情緒,人都會有四種情緒,這四種情緒是害怕、傷心、憤怒、喜悅,是本能的情緒, 我們作為父母要學會表達情緒,壓是壓不住的,肯定要出來的。人類為什麼要恐懼,有功能在裡面,恐懼就要要跑。要遠離危險。我們要讓孩子知道媽媽是這樣表達情緒的,爸爸是這樣表達情緒的,告訴孩子正確的表達情緒的方式。

蘇老師:這讓我想到動畫片《頭腦特工隊》,負責掌管快樂的樂樂不讓憂憂碰孩子們,擔心碰到孩子們的核心記憶,(孩子因此而不快樂)。樂樂使勁壓制憂憂,不讓憂憂靠近孩子們,但是孩子們搬家的時候孩子們確實很悲傷,但孩子們壓制著,後來大腦的體系都崩潰了,後來憂憂來了,孩子們把難過的情緒表達出來,孩子們釋放了,(才又開始恢復了快樂 )

(家長:運動是釋放的一種方法嗎?)

蘇老師:也是一種釋放,但是治標不治本,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真的認為這件事不值得生氣才好。

蘇老師:談談孩子不是小大人的話題。有一個硬幣的實驗。每行五個同樣大小的硬幣,一共兩行。家長把下面一行拉長了,間距放大了,當著孩子面調整。問孩子哪一行硬幣多?孩子會認為第二行多。

還有一個實驗:把兩杯同樣多的水(事先告訴孩子並讓孩子們看到是一樣多的水),倒在胖胖矮矮的杯子和高高瘦瘦的杯子里,問孩子兩杯水是不是一樣多,孩子回答,高高瘦瘦的杯子水多。

這說明什麼,孩子的這個階段的認知能力,真的達不到我們想像的那樣,我們要對孩子多接納。

蘇老師:不要當直升機媽媽,和橡皮擦媽媽你干這個不對,你干那個不對。為什麼有的家長,自己沒有問題,孩子有問題很大。很關鍵的原因家長對孩子的任何問題零容忍。孩子總會有情緒,有錯誤的解讀,產生錯誤的行為。但是家長把孩子拍下了,壓制孩子了,不讓孩子的情緒表達出來。孩子特別容易出問題,因為孩子的情緒總要找到出口。

60分媽媽,英文是good enough mother。差不多就得,全部投入孩子身上,就沒有自己了。媽媽們自己的愛之杯沒有滿,怎麼把愛傳給別人。自己是陽光充盈的,才能影響到身邊的人。

蘇老師:有一個遊戲是過界遊戲,電視里的而一種遊戲。兩個人一組約定規則,每人一個地盤,只要把對方拉過來,就可以得到五十元。誰能把對方拉過來,讓對方到你的地盤上,就能得到五十塊錢。怎麼辦呢?有辦法嗎?只要讓對方到你的地盤上,就可以拿到50塊錢。很多人做這個遊戲,一開始你拉我扯,或者想盡辦法說服對方過來。但是最完美的解決問題方法是什麼?猜猜?對,是兩個人商量好,一二三,同時到對方那邊去。這就是信任和合作。不要總想著你贏我輸,兩方是可以一起贏的。

(家長:我剛想到的問題就是怎麼把對方說服把他拉過來,這樣一下子就產生對抗情緒了。)

(家長:我有個問題,我孩子喝奶,喜歡灑出來玩,因為她很好奇。小區里有個上小學的孩子就說,阿姨,你就讓你家孩子破壞大自然環境嗎?我想了三天,我不知道該怎麼回答這個孩子。)

蘇老師:這個問題兩方都有各自的立場。孩子那一方也不能打擊人家,因為孩子的年齡還沒有到承擔後果的年齡。孩子的這個行為是可以接受的。

(家長:對,我當時和我孩子說,可能地上被我們弄得花了,髒了。當孩子又開始灑奶到地上的時候,我對孩子說,我說你看後面。孩子看了看就不灑了。但是我又有感覺把她限制了。)

蘇老師:不要說「不要把奶灑這裡」這樣的話,可以換其他做法。很多時候孩子自己會體會出來邊界。一定不要教他,一教他,他就教條了,因為孩子面對各種情況是教不完了。你可以對那個小朋友說,小妹妹可能不懂,我們下次注意。

(家長:挫折教育很多人在提,應該給孩子施行「挫折教育」嗎?

蘇老師,挫折教育一定是外部環境給予的「挫折」,而並非「家長」「內部」給出的或者有意為之,所以,作為家長,我們儘可能地去給予孩子寬容和幫助、理解、支持,孩子才會有信心和安全感去對抗和處理好外部的挫折。因為他們從家長本身獲得了足夠的信任,對自我充分認識和肯定,才有足夠的勇氣和毅力去承受和抗擊外部的挫折。

蘇老師:謝謝大家,今天講到這,太晚了。大家都要回家了。

萬柳媽媽隆重推出「萬柳媽媽育兒互助答疑群」,本群理念「最好的教育是讓孩子成為自己,最好的養育方法是尊重」。本文作者蘇常駐和萬柳媽媽們一起交流探索!群人數已經超過一百人,入群請加萬柳媽媽小助手,邀您進群討論交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萬柳媽媽 的精彩文章:

Pikler養育訪學日記:尊重是一切良好關係的基礎

TAG:萬柳媽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