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下來,減下來,人生無處不中道
這一場,你怎能錯過!
圖 | 沈千然 ? 拍攝於揚州心游途中
編輯 | lulu
印安說
暢遊揚州瘦西湖對「瘦」字頗有感悟。特為之撰了一聯:「瘦到極處即為雅;拙能自然便是工。」
印竹說
游至平山堂,覺得東坡先生所說:「深谷下窈窕,高林合扶疏。」也是對「瘦」字的另一種詮釋。讓臃腫的地方「瘦」下來何嘗不是一種中道之美……
01
如是我說
微言語錄
人生無處不中道,而對於現代人來說,更多的人則需要瘦下來、減下來,才更符合中道之美。且聽印竹、印安如是我說~
長按掃碼,聽語音~
用心細品,看文字~
大家好,我是萃辰天心書院印竹老師。今天的《如是我說》,印安老師是這樣說的:「暢遊揚州瘦西湖,對『瘦』字頗有感悟。特為之撰了一聯:『瘦到極處即為雅;拙能自然便是工。』」我接著說:「游至平山堂,覺得東坡先生所說:『深谷下窈窕,高林合扶疏。』也是對『瘦』字的另一種詮釋,讓臃腫的地方『瘦』下來何嘗不是一種中道之美……」
瘦西湖,原名叫保障河,是揚州的一條護城河,是揚州蜀岡山水流向運河的排洪渠道。清代的時候,為了迎接康熙和乾隆兩朝皇帝的南巡,揚州鹽商以及官僚在河的兩堤征地購園,逐漸形成了「兩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樓台直到山」的勝境。
有人說「天下西湖三十六,唯有揚州堪稱瘦」,揚州這西湖的瘦是從何而來的呢?乾隆年間的詩人汪沆,曾經拿杭州西湖和揚州西湖做了比較。他把杭州西湖比成唐朝美女楊貴妃,雍容華貴,而揚州西湖則是漢朝美女趙飛燕,輕盈苗條。兩座城市,同樣的歷史悠久,同樣的風景名勝,同樣的消費水平,唯一不同的是兩座西湖的比較,一胖一瘦。所以汪沆寫下了「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紅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
這首詩在調侃著當時揚州的消費是用「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來形容的。他調侃那些腰纏萬貫的有錢人,只要來到揚州,荷包一定會瘦下來,就像把金子扔到了鍋里,用火把它化掉一樣。這也說明了在當時,揚州是一個人們心中嚮往的消費聖地,一個休閑勝地,一個娛樂勝地。
而對於城市而言,揚州這種尺度確實是最讓人有舒適感的。作為一個城市,尺度很重要。尺度太過於大的城市,往往是不適宜人居住的。因為它過於擁擠,會給人以壓迫感。其實,最適宜人居住的城市,就是像揚州這樣有親切尺度的城市。
作為一個建築也是這樣,並不是尺度越大越好。一個傻大笨粗的建築,不僅外觀不美,而且人住進去也不會感覺舒服。風水中說人宅相扶,宅子是要靠人來養的,反過來宅也是可以養人的,但前提是適中的尺度。太過於大的房子人氣難以覆蓋,它會消耗人的能量;太過擁擠的房子,人的能量也無處釋放,也會感覺到壓抑不暢。
現代人,現在什麼都希望大,好像越大越好,越大越能顯示出是豪宅,實際並不是這樣。如果說越大越好,充其量是土豪。真正的豪門是特別講究尺度的,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這也是中道。所以說,中道並不是抽象的理論,衣食住行皆中道。只要在我們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結合於中道,都能把握適當的尺度,那麼處處皆美、處處皆舒適。
而東坡先生的這兩句「深谷下窈窕,高林合扶疏。」那又是一種境界了。說的是當我們有一定深度的時候,它需要的是做減法,是如窈窕淑女那樣要讓自己瘦下來、減下來。只有我們不斷的做減法,我們才能成為有深度的人,才能如幽谷那樣空靈而靈動。
「高林合扶疏」說的是一種人生的高度,當我們能達到一定高度的時候,我們自然就沒有了分別,我們便分不出這一棵樹和那一棵樹,到底這紛繁的、茂盛的葉子是屬於哪一棵樹呢?我們已無需分別了,我們只需仰視其高。
蘇東坡先生的這兩句話說的是:人生既要有深度,又要有高度。深度,需要減下來、瘦下來;高度,則需要無分別,需要合一。這也是一種中道。人生無處不中道,而對於現代人來說,更多的人則需要瘦下來、減下來,才更符合中道之美。
萃辰天心書院,願國學智慧走進千家萬戶……
02
經典誦讀
《顏氏家訓》
學問可精進,也可提升寫作。正所謂,鈍學累功,不妨精熟。所以,加強學問,終有好處,文章之道,需要磨礪。聽雷磊老師經典誦讀《顏氏家訓》~
長按掃碼,聽語音~
用心細品,看文字~
大家好!歡迎來到萃辰天心書院365家庭共修之經典誦讀欄目,我是雷磊老師。今天我們接著學習中國最早的家書《顏氏家訓》。請大家打開課本,我們將今天的內容誦讀三遍:
學問有利鈍,文章有巧拙。
鈍學累功,不妨精熟;
拙文研思,終歸蚩鄙。
學問有利鈍,文章有巧拙。
鈍學累功,不妨精熟;
拙文研思,終歸蚩鄙。
學問有利鈍,文章有巧拙。
鈍學累功,不妨精熟;
拙文研思,終歸蚩鄙。
今天《顏氏家訓》說的是做學問有敏捷與遲鈍之分,寫文章有精巧與拙劣之別。學問遲鈍的人經過不斷努力,仍可以做到精通熟練;而文章拙劣的人,儘管反覆鑽研,其文章還是難免粗野鄙陋。
顏之推通過這段話表明三層涵義。一,學問和寫作應分開來看,不是同一件事。二,寫作不可勉強,量力而行。三,學問可增進,亦可提升寫作。
一,學問和寫作的區別
唐代士大夫讀書少,但唐詩氣象博大,清新自然,似天馬行空,又似出水芙蓉,言有盡而意無窮。宋人讀書多,相反詩不及也。
為何學問愈多,詩卻不及呢?寫詩是一種特殊的才能,不是靠學問就能有所造詣的。以學問為詩,由宋至明清,期間雖有性靈之說,但已成不可扭轉之勢。後人讀書越多,詩越沒了原來的樣子,最終走向末路。
因此,學問之於寫作的關係不是絕對的。正所謂,學問有利鈍,文章有巧拙。
二,寫作,不可勉強為之
才氣天生,是一種稟賦,是學不來的。才氣雖不能決定人生成敗,但可以決定寫作的高度。文學史中,有孟郊、賈島埋頭苦吟之輩,也有李白、蘇軾隨手拈來之才。
寫作,不可勉強,其一在於才氣,其二便在於文體。文體,是才氣得以發揮的載體。每個作家擅長的文體不盡相同,能否找到最合適的,是成就自己的關鍵所在。當然,寫作前的構思也非常重要。
所以,寫作切勿勉強。正所謂,拙文研思,終歸蚩鄙。
三,學問,可以有助於寫作
學問二字,高深莫測。其實,一言而蔽之,即知識和閱歷。知識是死的,活學活用,方可成為智慧學問。寫作,也是如此。杜甫,詩歌之集大成者。何也?用他自己的話說是,別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亦汝師。上溯《詩經》、漢樂府,下至永明詩人、初唐四傑,杜甫都視其為老師。寫作是活的,所以杜甫不單只是繼承,還極大膽地進行創新。無論是在詩體、內容,還是在格律、風格上,都開創了新局面。杜甫的學問,配得上高深莫測四個字。
學問,當然還包括閱歷。十年困守,讓杜甫開始蛻變;安史之亂,讓杜甫成為「詩聖」。他的詩全是生活,全是細節,像是一部黑白紀錄片,沉默觀照的背後,是春秋筆法,是熱血深情。人生,是一場磨難。杜甫,放下姿態,堅持走完,最終修行成為詩中的聖人。
觀杜甫可知,學問可精進,也可提升寫作。正所謂,鈍學累功,不妨精熟。
所以,加強學問,終有好處,文章之道,需要磨礪。
最後,讓我們再誦讀一遍,回顧一下今天所學:
學問有利鈍,文章有巧拙。
鈍學累功,不妨精熟;
拙文研思,終歸蚩鄙。
今天的經典誦讀就到這裡,萃辰天心書院,讓國學智慧走入千家萬戶,我們明天見!
03
詩歌賞讀
《秋登宣城謝脁北樓》
「詩仙」李太白最為仰慕誰?且聽雷磊老師詩歌賞讀《秋登宣城謝脁北樓》,體會「詩仙」清麗筆觸後面的苦悶!
長按掃碼,聽語音~
用心細品,看文字~
大家好!歡迎來到萃辰天心書院365家庭共修之詩歌賞讀欄目,我是雷磊老師。
「詩仙」李太白最為仰慕誰?今天我們要賞讀的是「詩仙」李白的《秋登宣城謝脁北樓》。首先,讓我們一起來誦讀這首詩:
江城如畫里,山曉望晴空。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江邊的城池好像在畫中一樣美麗,山色漸晚時分我登上謝朓樓遠眺晴空。宛溪與句溪如同明鏡環抱著宣城,鳳凰與濟川兩橋如同落入人間的彩虹。村落間泛起的薄薄寒煙繚繞於橘柚間,梧桐樹在深沉的秋色里已經枯老。除了我還有誰會想著到謝朓北樓來,迎著蕭颯的秋風懷想南齊詩人謝公?
江城如畫里,山曉望晴空。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這首詩創作時間在安史之亂爆發前不久。李白在長安為權貴所排擠,被賜金放還,棄官而去之後,政治上一直處於失意之中,過著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當他秋日來到宣城,有感寫下這首詩。
宣城處于山環水抱之中,陵陽山岡巒盤屈,三峰挺秀;句溪和宛溪的溪水,縈迴映帶著整個城郊。謝脁,南北朝時期齊傑出的山水詩人,與「大謝」謝靈運同族,世稱「小謝」。曾與沈約等共創「永明體」。今存詩二百餘首,多描寫自然景物,間亦直抒懷抱,詩風清新秀麗,圓美流轉,善於發端,時有佳句;又平仄協調,對偶工整,開啟唐代律絕之先河。李白一生仰慕謝脁,曾多次在詩作中提及,如「中間小謝又清發」等。
一個晴朗的秋天的傍晚,詩人獨自登上了謝公樓。嵐光山影,景色十分明凈。詩人憑高俯瞰,「江城」猶如在圖畫中一樣。開頭兩句,詩人開門見山地把他登覽時所見景色概括地寫了出來,總攝全篇,其目的就是把讀者深深吸引住,使之一同進入詩的意境中。
中間四句是具體的描寫。這四句詩由「望」而引發,寫何為「江城如畫」,何為「山晚晴空」。「兩水」指句溪和宛溪。宛溪在宣城的東北與句溪相會,繞城合流,所以說「夾」。因為是秋天,溪水更加澄清,它平靜地流著,波面上泛出晶瑩的光。用「明鏡」來形容,用語十分恰當。「雙橋」長長地架在溪上,倒影水中,詩人從高樓上遠遠望去,縹青的溪水,鮮紅的夕陽,在明滅照射之中,橋影幻映出無限奇異的璀璨色彩。這更像是天上的兩道彩虹,而這「彩虹」的影子落入「明鏡」之中去了。著重顯示瑰麗變幻的色彩,詩人想像的豐富奇妙,筆致的活潑空靈。太白之詩,常妙在「想他人之所未想」。
秋天的傍晚,原野是靜寂的,山岡一帶的叢林里冒出人家一縷縷的炊煙,橘柚的深碧,梧桐的微黃,使詩人感到是秋光漸老的時候了。詩人情隨景動,一「寒」一「老」,點染勾勒出深秋的輪廓和蒼寒秋意。
結尾兩句,呼應開頭,點明登覽的地點是在「北樓上」;「懷謝公」,誰懷想?李白。「誰念」的「念」,是指別人。兩句的意思,是慨嘆詩人「臨風懷謝公」的心情沒有誰能夠理解。這裡面的情緒就帶著抑鬱和感傷了,又正值搖落秋風的時節,使詩人的心情非常寂寞。
當李白獨自在謝朓樓上臨風眺望的時候,面對著謝朓所吟賞的山川,緬懷他平素所仰慕的這位前代詩人,雖然古今世隔,然而他們的精神卻是遙遙相接的。這種渺茫的心情,反映了他政治上苦悶彷徨的孤獨之感;正因為政治上受到壓抑,找不到出路,所以只得寄情山水,懷想古人;他當時複雜的情懷,恐怕很難有人能理解。
最後讓我們再誦讀一遍,體會「詩仙」清麗筆觸後面的苦悶:
江城如畫里,山曉望晴空。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今天的詩歌賞讀就到這裡,萃辰天心書院,讓國學智慧走入千家萬戶,我們明天見!
講 師 簡 介
天 心 365
一個家庭的文化,
是家庭的基石,
是家庭溝通的重要媒介,
是家庭和樂美滿的關鍵因素。
國學是中國人的智慧結晶,
學習聖賢經典,
增長智慧能量。
和家人一起快樂的親近國學,
進而促進每一個家庭的幸福提升。
這就是我們做《天心365》的初衷,
讓國學智慧走近千家萬戶。
書 院 地 址
武漢總院
武漢市江岸區解放大道1153號解放公園內
海南分院
海口市美蘭區和平大道66-58號
重慶分院
重慶市涪陵區興華西路40號
上海分院
浦東新區楊高中路2108號天物空間541室喜捨
GIF


TAG:萃辰天心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