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張三丰道教哲學中的修鍊及借鑒——讀《張三丰全集》心得 原創/陳璋

張三丰道教哲學中的修鍊及借鑒——讀《張三丰全集》心得 原創/陳璋

新月小詩

張三丰道教哲學中的修鍊及借鑒

——讀《張三丰全集》心得

作者:陳璋

編輯:福建木棉花

太極張三丰

 太極張三丰

葉振棠 

00:00/02:36

張三丰道教哲學中的修鍊及借鑒

——讀《張三丰全集》心得

作者:陳 璋

元(也有說是元初,也有說是金末)至明初,道教哲學家、武當太極宗師張全一,也叫張君寶,號三豐(遼東懿州,今遼寧阜新人,生卒年不詳,以下我們將他稱為「張三丰」),其哲學思想從根本上講,就是關於心的修鍊問題。張三丰關於心的修鍊問題,最重要的就是關於內外景與物自身的思想。本文所要說明的是,關於張三丰的這個思想及其給我們的借鑒,我們主要從這些方面進行論述。

一、張三丰關於內外景和物自身的基本含義及認識

要說明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從什麼是內外景和物自身談起。張三丰所談的內外景和物自身,指的是事物的形象(外景)和本質(內景),構成這個事物(物自身)。張三丰認為,任何事物有內外景之分。內外景和物自身如何同心的修鍊聯繫在一起呢?在張三丰看來,就是要堅持道的根本,即「無」的思想,而這個「無」又是同「靜」聯繫在一起的。在張三丰那裡,「無」與「靜」二者又表現為是同一含義。張三丰就是這樣認為,只有自身「處於一種身靜、心靜、意靜、神靜、情靜的五靜狀態下,方可以得到真實不虛的內外景。」(1)並且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將氣血、肉團、身和心靈等,有為地從自由自在中收構在一種自身願入的情景中。說到底,就是只有保持這種「無」與「靜」的狀態,才能真正認識和把握事物。對於張三丰的思想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內景是物的本質,表現為「無」;外景是物的形象,表現為「有」。只有通過「靜」,才能透過外景(事物的形象),觀察和認識到內景(事物的本質)。就是以本質(無)的不變,來應對形象(有)的萬變。

談到張三丰關於內外景與物自身的含義之後,我們再看看張三丰對這個問題的論述,最重要的就是體現在他寫的《無根樹》其中的三首詞中。這就是:

其 一

無根樹,花正微,樹老重新接嫩枝。梅寄柳,桑接梨,傳與修真作樣兒。自古神仙栽接法,人老原來有葯醫。訪明師,問方兒,下手速修猶太遲。

作者簡介:

陳璋,網名冠豪,畢業於廈門大學哲學系,中共邵武市委黨校高級講師。在教學和科研中,比較著中西文化。

原創授權發布(轉載須聯繫作者註明公眾號授權)

圖片來源網路

(新月小詩承接各類廣告,傳媒,貿易合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月小詩 的精彩文章:

TAG:新月小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