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日本明治維新後為何能夠越超中國,這個是關鍵!

日本明治維新後為何能夠越超中國,這個是關鍵!

原標題:日本明治維新後為何能夠越超中國,這個是關鍵!



2018年是日本明治維新150周年。

150年前,中日兩國的命運由此殊途,日本崛起為新興強國,而中國卻不斷淪落,以至被日本侵略。自中日甲午戰爭以來,中國人就不斷地研究日本為何能夠變法成功,迅速在國力上甩開中國,時至今日這個問題仍然眾說紛紜。


明治維新是「民主戰勝了專制」,潛台詞是民主是日本走向富強的關鍵的,這是一個很「普世價值」的觀點。


然而,以所謂的「普世價值」考量,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只不過是批著君主立憲外衣的寡頭政治。就算是1920年代,日本所謂的議會政治時期,在政黨的背後依然是西園寺公望等元老寡頭。


正是這種寡頭政治土壤孕育了「昭和軍閥」,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東方的爆發。


那麼,日本為何能夠在明治維新後迅速在國力上甩開中國呢?關鍵就在於中央集權。


中央集權對於中國來說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早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統天下後,就通過郡縣制、書同文、車同軌、修建馳道等實現了中央集權,並由此奠定了中國文化延續千年而不絕的基礎。這也是中國古代有封建社會之名,卻無封建之實的所在。


而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前,卻是實實在在的封建社會。唐朝時,日本曾通過向中國學習,實行律令制,建立起具備地方政府性質的律令國,但隨著日本皇權衰微,中央集權的律令制實際被廢,律令國作為封建單位反而得以保留。


到日本明治維新前,日本全國除北海道外,五畿七道共有63國下轄276個藩,有的藩如薩摩藩獨佔薩摩國,有的國則分為數十個藩。在這種體制下,執掌中央政權的幕府大將軍,本質上就是日本勢力最為強大的封建主。

以今天的眼光來看,這種割據狀態阻礙了統一的國內市場的形成,難以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發展。這也是今天阻礙印度經濟發展的原因之一,印度政府近年來的貨幣改革、財稅改革都是為了打破地方各邦之間的藩籬,建立統一的國內市場,將印度的經濟發展潛力化為現實。印度能夠進行這些改革,也在於印度中央集權政府的建立。



明治維新後,1868年政府首先將佔領的幕領和敵對藩的領地劃為最初的直轄地,在其上進行廢藩置縣。同年,政府設立了分離藩行政與家臣的藩治職制,實行由政府主導的藩統制體系。1869年,推行「版籍奉還」,將藩的領地和臣民變成國家的領土和臣民。1871年,在軍事實力支持下,推行廢藩置縣,將日本劃分為1都3府1道72縣,徹底廢除了封建制度,實現了明治政府的中央集權。


中央集權又為日本下一步的改革提供了政治基礎,在一個統一的中央政府集權之下,以國家意志推動經濟發展,造就了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功。這種改革也促進了日本民族國家的形成。

落後國家,在取得獨立後,通過中央集權政府以國家意志推動經濟發展,至今仍是落後國家實現工業化唯一能夠走通的道路,韓國、中國、泰國都曾如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清風明月逍遙客 的精彩文章:

在古代如果你是「剩男剩女」,情況很危險,後果很嚴重
她有個外號叫「一代妖姬」,民國妖孽就是她

TAG:清風明月逍遙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