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學者共識:迫切需要「無用之用」的時候到了

學者共識:迫切需要「無用之用」的時候到了

當我國的科技發展從「跟跑」逐漸進入「並跑」「領跑」時代,不少科學界人士認為,我國目前科技發展的最短板在於「基礎研究」。不久前,由中國科學院學部、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主辦的《科學與社會》雜誌發表相關文章,引起了科學界的廣泛關注。

基礎研究是「無用之用」

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周向宇認為,基礎研究就像是一種「無用之用」。

「基礎研究是『無用之用』,它在構建科學知識體系方面十分關鍵,只重視『有用之用』,而無視『無用之用』,是不可能成為科技強國的。」在周向宇看來,科學知識體系是現代物質文明的基礎,其中「無用之用」科學體系的構建,其本身就是一種「用」。

周向宇用自己的研究領域——數學舉了一個例子,他說,雙曲線的發現最初是沒有什麼應用價值的,但隨著科技發展,人們發現了它可以應用於行星運行軌道的計算,這一「無用之用」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甚至成為了物質文明的基礎。

「從科學史的角度分析,大量的基礎科研成果是為構建科學知識體系而生,並非為了立竿見影的實用,但經過較長的時間跨度後,會被發現應用空間並造福人類。」周向宇說。

對此,科技部基礎研究司司長葉玉江表示,我國重大科學和前沿技術取得了不少突破,這說明我國的基礎研究已處於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的重要時期,「但從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目標出發,從整個科技創新的鏈條上看,基礎研究依然是短板。」也就是說,現在已經到了迫切需要基礎研究出更多成果的時候了。

基礎研究投入總量不足、結構不合理

我國目前基礎研究領域有哪些不足?不少科技界人士表示,基礎研究投入不足、結構不合理是一個主要問題。

相關統計顯示,2016年,中國基礎研究投入的比例佔總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研究與開發)的5.2%,系10年來最高水平。但與發達國家對R&D的投入佔GDP的15%~20%相比,中國對基礎研究的投入仍遠遠不足。

葉玉江表示,基礎研究投入的結構不合理體現在我國地方政府和企業對於基礎研究的投入嚴重不足,「缺了很多塊兒」。

據統計,我國目前的基礎研究投入主要來自中央本級財政,其在全國基礎研究總投入中佔比達90%以上,在一些發達國家,地方政府也會承擔支持基礎研究的一部分責任,一些企業在基礎研究總支出中的貢獻至少會達到20%。

「美國聯邦政府對基礎研究投入佔一半,而我們佔到了90%;我國地方政府對基礎研究投入佔7%,而美國是接近20%,還有提升空間;美國的社會資金佔總投入的20%,對於支持非共識項目起到重要作用,但是我們的企業投入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由此可見,我們的投入結構比例是有問題的。」葉玉江說。

今年1月,國務院發布的《關於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強調,要優化基礎研究的投入結構,「加大中央財政對基礎研究的穩定支持力度,構建基礎研究多元化投入機制,引導鼓勵地方、企業和社會力量增加基礎研究投入。」

此外,有科學家指出,以往國家資助科學研究的方向總是向著高而大邁進,卻往往忽略了一些小團隊、小方向上可能出現的成果。

對此,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教授童金南表示,自己所在的研究學科比較小眾,不能納入基礎研究重大專項,發表論文時的影響因子上不去,極大影響了年輕人的發展。「很多基礎研究學科都是這樣,一個學科的培養需要10年,年輕人留不住就造成了學科發展的新斷層,我希望設立專項支持小眾學科,設置專項保護小眾學科的人才隊伍」。

基礎研究不應「以成敗論英雄」

在基礎研究領域,如何對科技成果進行評價,如何建立適合基礎研究科研人員的評價體系就顯得尤為重要。在《科學與社會》雜誌的相關文章中,兩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學王越教授表示,對基礎研究的成果如何總體評價,什麼是「成功」,什麼是「失敗」,這是一個對立統一的問題。

「但是現在的評價是絕對地只看成功的一面,這是有偏頗的。」王越指出,純基礎研究,特別是重要的創新,失敗是成功之母,「譬如,數學中的一個基本的簡單代數問題,四次方程以上是沒有根式解的。這個問題曾有四代科學家開展研究,但我們不能否認前幾代科學家的貢獻,包括阿貝爾,他馬上就快成功了,卻死於瘧疾,該怎麼評價他的貢獻呢?所以自然科學研究中,應該不計失敗,失敗是正常的。」

對於目前的基礎研究領域,葉玉江表示,目前我國重大原創性成果缺乏,由中國科學家提出來的科學理論和原創思想非常少,頂尖基礎研究人才和團隊比較匱乏,特別是缺乏能夠心無旁鶩、長期穩定深耕基礎理論的隊伍和人才,全社會支持基礎研究的環境還需要進一步優化,在人才流動、激勵機制等方面存在不足。

「未來,我們對於基礎研究的人才評價體系一定要具體化,單靠論文進行評價是不科學的。」葉玉江說。

對此,《意見》指出,要突出以人為導向,深化科研項目和經費管理改革,營造寬鬆科研環境,使科研人員潛心、長期從事基礎研究。完善分類評價機制,調動科學家、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等方面的積極性創造性。創新政府管理方式,引導企業加強基礎研究,提升市場競爭力。

此外,有科學家建議,當下社會各界對基礎科學重要性的認識仍有待提升。周向宇認為,首先在國家層面倡導構建科學知識體系強國,將其明確列為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一項戰略目標;再者,提升科學知識體系構建者的社會地位和福利待遇;此外,加強宣傳,在全社會營造做「無用之用」研究很光榮的社會氛圍。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葉雨婷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18年04月16日 12 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青年報 的精彩文章:

迎接新時代「科學春天」
細雨中送別霍金!網友:我知道,他是去了星辰宇宙

TAG:中國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