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代名士頗有風度 忘卻自我勇敢說「不」

一代名士頗有風度 忘卻自我勇敢說「不」

導讀

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是歷代傳誦的經典名篇。人們讀其文而想見其人,仰慕其洒脫的名士風度,欣羨他淡泊的人生姿態。我常常好奇,這區區兩百多字的小文,何以能傳遞出如此之多的精神力量呢?

不煩重溫一下這一經典:

先生知何許人也,亦詳其姓氏,宅邊有五栁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慕榮利;好讀書,求甚解。每有會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貧能恆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飲必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曽吝情。環堵蕭然,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贊曰:黔婁有言,戚戚於貧賤,汲汲於富貴。極其言,茲若人之儔乎?銜觴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

細心的讀者很快就發現文中標黑了九個相同的文字,那就是「不」。錢鍾書先生曾敏銳地指出,「不」字乃《五柳先生傳》全篇的眼目。比如「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氏」,「不慕榮利」,「不求甚解」,「家貧不能恆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風日」,「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重言積字,其用意正在於表現狂狷者之「有所不為」。

陶淵明所說的這些「不」,各自之間顯然並非孤立,而是密切相關的。比如酒之所以「不能恆得」,房子之所以「不蔽風日」,都是由於「不慕榮利」而「家貧」,他們之間是存在因果關係的。錢先生進一步說,「不」之言,若無得而稱,而其意,則有為而發;老子所謂「當其無,有有之用」,王夫之所謂「言『無』者,激於言『有』者而破除之也」。我們認為,錢先生這種解讀方法不僅符合邏輯,也深得五柳先生的立意。

普通人之所以難以做到淡泊明志,很多情況下是因為有個「我」的執念。比如開會報名字的時候,出版作品署名的時候,人們都很看重自己名字的位置。但陶淵明不同,他把自己給「忘」了。他是真不知道自己是什麼人嗎?是真不知道自己姓甚名誰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他之所以能忘,乃在於他深知浮名、虛名之累身,故而棄之而不顧。

以陶淵明之才能,取功名利祿如探囊取物,然而他卻「不慕」;以他之智商悟性,恐怕沒幾本書是他讀不懂的,可他卻「不求甚解」。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不願為五斗米折腰而奉承權貴,不願功利性的讀書學習。他內心之所向,是一種純凈的自由,是一種隨性的自然。所以他喝酒,只求盡興,不問其他。有酒便喝,喝了便醉。他的酒量或許不大,胸懷卻無比寬廣。因有此心態,故雖「短褐穿結,簞瓢屢空」,他仍能「晏如也」。

陶淵明說了九個「不」,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古代士大夫的精神追求。今日或許再也無人能如此了,但為虛名、利祿等所累的現代人,若能嘗試先從一兩個或三四個「不」做起,或許多少能減輕一點內心的沉重與鬱悶吧。

GIF

文以載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素書》:做好圓滿收尾,做到善始善終
人應有知恥之心,與恥辱之事說一聲不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