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母嬰 > 今日柳葉刀: 備孕多重要? 受孕前父母飲食和生活方式關乎兒女健康!

今日柳葉刀: 備孕多重要? 受孕前父母飲食和生活方式關乎兒女健康!

原標題:今日柳葉刀: 備孕多重要? 受孕前父母飲食和生活方式關乎兒女健康!

導 讀

一旦懷孕,將為人母的孕媽們就要面臨很多嚴格的醫囑,比如,什麼能吃什麼不能吃、蔬果肉各吃多少量、維生素鈣片等補充劑該怎麼服用等,諸多膳食、運動、睡眠等生活方式的要求,都是為了生出健康的下一代。


的確,孕期的身心健康對後代的健康有直接的影響。然而,一個很容易被忽視的事實是:受孕之前數月至數年的生活方式,就已經對未來孩子健康產生影響了!

今日,頂級國際學術期刊《柳葉刀》上的同期發表了三篇系列論文,通過參考世界各地的現有證據,概述了孕前的健康風險因素如何影響後代終生健康,表明和強調備孕的重要性。論文呼籲社會公共衛生部門不僅要關注孕產保健,還要採取適當的干預措施,保障和改善整個育齡群體的健康,提升國民身心素質。




如何定義備孕期


先前的研究將備孕階段定義為懷孕前三個月,因為這是育齡夫婦成功懷孕的平均時間。然而,這並不精確,也忽略了改善孕前健康所需的時間。比如,女性需要服用近一個月的葉酸補充劑,以使體內達到足夠的葉酸水平;育齡夫婦需要數月甚至數年的時間,以達到健康體重等。


該系列論文的作者從以下三個層面重新定義了備孕期的時間範圍:

從生物學角度,孕前階段是指受精前後的數天到數周;


從個體角度,孕前階段是指夫婦嘗試受孕的數周或數月;


從公共衛生角度,孕前階段是指解決健康風險因素(如改善飲食和肥胖)所需的數月或數年。

受孕前的健康風險


無論孕前和孕期,吸煙和過量飲酒等危險因素,嚴重影響後代健康。孕前階段,父母的健康狀態,包括體重、新陳代謝和飲食等,也是影響兒童未來慢性疾病風險的重要因素。

證據表明,父輩吸煙、酗酒、過多咖啡因攝入、飲食、肥胖和營養不良等因素,在未出生嬰兒的發育過程中,可能導致基因水平、細胞水平、代謝水平和整體生理方面發生變化,這些變化會對後代成年後產生持久影響,並增加兒童患心血管疾病、代謝疾病、免疫疾病和神經系統疾病的終生風險。


論文作者指出,可能還有更多相關風險因素尚未被確定。


在基礎研究層面來說,科學家對相關風險因素的機理研究,比如對錶觀遺傳、細胞、代謝或生理效應的生物學機制的探索,將有助於確定備孕相關的健康指南,指導育齡夫婦改善生活方式。



圖示:受精前後所發生的生物學事件。


肥胖對後代的影響


從1975年至2014年,全球範圍內體重不足的婦女比例有所下降,但肥胖婦女的比例(BMI≥30)從6 %上升到15 %。在許多低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國家,高達50 %的婦女在懷孕時存在超重或肥胖的問題。


肥胖與孕產圍產期的主要不良風險的增加相關,包括受孕困難、妊娠併發症(如子癇前期、妊娠期糖尿病)、分娩風險(如巨大兒)、胎兒先天性異常、死胎、嬰兒出生體重低、母乳餵養不成功,甚至孕產婦死亡。


現已證明,母親肥胖,被認為會增加炎症、激素和代謝物的水平,這可能直接改變卵子和胚胎的發育,增加後代患慢性病的風險。


父親肥胖也是不容忽視的影響因素,因為它與精子質量、數量和運動能力較差具有相關性,也可能增加晚年患慢性疾病的風險。不過,目前還不確定的一點,即父親的飲食和肥胖是否會像母親的健康那樣,對後代健康產生同樣強烈的影響。


圖示:受精過程及輔助生殖技術示意圖,以及父母飲食和健康狀況對後代健康的影響


如何改善這種情況呢?


除了膳食管理,增加運動量能夠有效減少肥胖對孕產的影響。一項研究表明,孕前保持較高的體育活動量,與妊娠糖尿病和先兆子癇風險較低具有相關性。


另一項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研究表明,孕前每周快步行走4h或更長時間,也能降低妊娠糖尿病的風險。


生活方式干預在成功減少產後體重方面的證據表明,在上一次孕產之後,可以立即開始下一次懷孕的健康準備。這對那些打算生二胎的夫婦們是個很實用的建議。


微量元素缺乏現狀


全球範圍內,產婦營養不良及其引發的後果也很普遍,比如維生素A和鋅元素缺乏、胎兒生長受限、兒童發育遲緩和消瘦,再加上母乳餵養不佳,這些原因造成每年估計310萬名兒童死亡,佔2011年兒童總死亡率的45 %。


儘管以上情況多發生在中低收入國家,高收入國家的典型飲食模式對孕嬰健康的影響也並不樂觀。富裕國家的餐盤裡有大量紅肉、精製穀物、精製糖和高脂肪乳製品,幾種較為缺乏的重要營養素有鎂、碘、鈣和維生素D。


在本期發表的最新系列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英國國家飲食和營養調查中509名育齡婦女( 18 - 42歲)的數據。具體來說,他們發現,許多英國婦女沒有為懷孕做好營養準備。與推薦量相比,96%的育齡婦女存在鐵元素(推薦每天14.8毫克)和葉酸攝入量(推薦每天400微克)不足的情況。


圖示:備孕期的健康要求


2016年,《柳葉刀》期刊發表了一項中國人群的相關研究,由國家計劃生育研究所的學者、華中科技大學潘安教授以及哈佛大學Frank Hu教授主持。研究表明,為達到預防神經管缺陷的葉酸濃度,很難單獨通過飲食來滿足妊娠期的葉酸需求。葉酸補充劑或葉酸強化食品是有效的替代品。在中國150多萬婦女的隊列研究中,孕前3個月補充葉酸與孕前未服用葉酸的婦女相比,顯著降低流產、死產、嬰兒出生體重低和新生兒死亡率的風險。


另有一些隊列研究表明,妊娠前3年,以攝入高比例的水果、蔬菜、豆類、堅果和魚類,以及攝入低比例的紅肉和加工肉為特徵的飲食模式,與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和早產的風險降低具有相關性。


那麼,是否補充相關微量元素就一定能生出更健康的下一代呢?讓人失望的是,目前的答案並不是肯定的。


有幾項研究表明,孕期開始補充微量營養素,能夠糾正產婦的營養不足,但不足以從根本上改善兒童健康;孕期的飲食干預可以限制體重增加,但也不足以改善妊娠結果。


另有一項包括近9萬中低收入國家孕婦的孕期試驗表明,相比於只補充鐵和葉酸的對照組,補充複合微量營養素對增加嬰兒出生體重的作用並不大;干預組和對照組嬰兒存活率、生長發育、身體組成、血壓、呼吸或認知結果也並沒有改善。


這些結果或許與研究的設計有關,比如使用補充劑的劑量不足以改變生物學結果,或者開始補充或補充的時間階段不夠等。


基於這些發現,論文作者呼籲,相關營養干預計劃需要在懷孕前數年就開始實施,使人們儘可能早地意識到改善個人健康的重要性,以此避免孕前的健康風險因素,增進後代健康。


改善孕前健康的舉措

2012年的一項估計顯示,全球40 %的懷孕屬於意外懷孕。因此,改善營養和健康行為的措施需要在人群層面廣泛實施。


流行病學數據和發育生物學的研究結果提示,在懷孕前進行膳食干預或能有效改善育齡夫婦的營養狀況,增進母親和嬰兒的長期健康。目前,已報道的有效的孕前營養干預措施,包括服用營養補充劑或強化食物,以滿足母嬰對微量營養素特別是葉酸和碘的需求。然而,孕前營養干預研究不能僅限於這兩項。


除了膳食干預,針對運動、睡眠等生活方式的干預同樣重要。備孕期的干預試驗,需要根據參與者的年齡和所處生活階段有針對性的進行設計,充分了解和利用參與者的孕產動機,將會是達到成功干預的關鍵。


為此,論文作者列出了貫穿整個生命期的干預措施(見下圖)。他們認為,這些干預措施應該幫助人們在不同人生階段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圖示:為促進孕產和後代健康,於人生不同階段進行干預


論文作者建議,從青少年開始,學校需要啟發他們思考飲食和健康狀態的重要,以及對今後孕育生命的影響,幫助青少年做好將來為人父母的準備。而出台舉措增強公眾對孕前健康的認識,將有益於那些短期內沒有生育計劃的成年人。對於那些計劃為人父母的成年人,社會應為其提供實用的孕前健康支持。


論文作者呼籲,食品行業和食品零售商應參與進來,與政府組織、非政府組織和研究機構合作,滿足備孕期健康需求。支持年輕人養育出健康的孩子是每個人的責任,現有的衛生和教育平台以及全球糧食供應系統,能夠為此提供基礎設施,而現在必須將其優先用於改善人們受孕前的健康狀況。


倫敦大學學院的朱迪思·斯蒂芬森教授表示:「我們現在必須重新審視相關公共衛生政策,以幫助降低這種風險,提高人們的認識,並幫助人們改善孕前健康。國際社會和國家職能部門共同關注、通力合作,更好地指導和支持計劃懷孕的家庭,並制定相關公共衛生措施,減少人群中肥胖發生率,改善居民營養狀況。」


斯蒂芬森教授還強調:「這並不是為了引發焦慮,證據表明這的確事關下一代的健康。」

感謝True Health Initiative (美國) 供稿


參考資料


[1] Judith Stephenson et al., Before the beginning:nutrition and lifestyle in the preconception period and its importance forfuture health.


[2] Tom P Fleming et al., Origins of lifetime healtharound the time of conception: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3] Mary Barker et al.,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toimprove nutrition and health behaviours before conception


[4] Gao Y, Sheng C, Xie RH, et al. New perspective onimpact of folic acid supplementation during pregnancy onneurodevelopment/autism in the offspring children—a systematic review. PLoS One 2016; 11: e0165626.


[5] He Y, Pan A, Hu FB, Ma X. Folic acidsupplementation, birth defects, and adverse pregnancy outcomes in Chinesewomen: a population-based mega-cohort study. Lancet 2016; 388: S91.

媒體轉載聯繫授權請看下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社學術圈 的精彩文章:

「科學戰士」精神永存

TAG:知社學術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