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人工智慧:使工作發生深刻而複雜的變化

人工智慧:使工作發生深刻而複雜的變化

人工智慧離我們已經越來越近了,據調查,2017年約有61%的企業引用了人工智慧技術,而這一數字在2016年僅為38%。很多科技從業者和科學家認為,人工智慧將要取代人類工作,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發現也有另一些專家認為,人工智慧會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無論怎樣,當下人工智慧社會的進化正在為應屆畢業生帶來年薪30萬元至50萬元的工作。

自動化短期內引發失業 長期看帶來更多就業

無論是簡單的機械動作還是複雜的感知任務,藉助於虛擬學習技術,機器如今所展現出的實力都可圈可點。而且隨著機器學習、大數據以及計算能力的發展,人工智慧系統在處理任務時的效率及精準度也將得到提升。但由此引發的擔憂也不無道理:有朝一日,若機器在處理任務時的表現優於人類,那麼人類恐怕將無法保住自己的工作,就業率將大幅下降。此類觀點也算老生常談。上世紀30年代,英國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就曾提出過「技術革命所導致的失業」理論。

一般而言,機器自動化對就業有兩種相互對立的影響:消極影響——直接取代僱員,並佔據他們之前從事的崗位;積極影響——會刺激其他行業(或工作崗位)對勞動力的需求。所以,問題的核心在於哪一種影響將在人工智慧領域佔主導地位。《經濟學人》雜誌之前刊登過幾個有趣的案例,我們可以從中獲取一些靈感。

19世紀,美國的工業革命催生了一大批半自動化的機器。以紡織業為例,在機器的協助下,一位紡織工每小時織造的粗布比過去增加了50倍,每碼布所需的勞動力卻下降98%。這使得布料越發廉價,對其需求上升。長期來看,這為紡織工創造了更多的工作機會。另一個案列與汽車有關。隨著汽車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與馬相關的工作受到了威脅;但汽車行業對整體就業情況的影響完全是積極的。這主要是因為汽車行業自身發展迅速,需要大量勞動力。而且,隨著道路上汽車數量的增加,對其衍生產品(如汽車旅館、快餐)以及相應服務人員的需求也水漲船高。以上兩個案例說明:短期內,機器自動化的消極影響佔主導地位;但長期來看,當市場(社會)完全適應了自動化所帶來的衝擊,屆時,自動化對就業的影響是積極的。

人工智慧對初級崗位的威脅更大

人工智慧發展帶來的影響也許可以借鑒自動化發展的歷史,但兩者畢竟還是有區別的。

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 2013年的一項頗具影響力的預測顯示,2010年美國約有47%的工作崗位、英國約有35%的崗位在接下來的20年面臨被人工智慧取代的「高風險」。但根據OECD的近期調查表明,人工智慧帶來的影響也許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大,尤其是在有較高學歷和技術要求的崗位上,沒有顯著的證據表明人工智慧對這些崗位形成了衝擊。

報告指出,有相當多的工人所從事的工作正在發生深刻複雜變化。

經合組織表示,先前的預測誇大了人工智慧的影響,因為有很多工作崗位由於同名問題被相當粗略地統計了進去,具體工作名目下的細分問題則很少被納入考量。

相比之下,這次的新分析報告還考慮了同名工作之間的差異。

例如,一個木匠的工作角色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所涉及的工作類型、其所擁有的自主權以及其僱主的規模。而在這之中,有一些角色可能比其他角色更容易受到人工智慧的影響。

然而,這份報告指出,在未來年輕人會發現自己比現在更難找到工作,因為比起需要更多經驗的崗位來說,人工智慧對初級崗位的威脅更大。

即使工作中的職業頭銜都是一樣的,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年輕人和成年人做的其實是不同的事情。在一些發達國家,近年來青少年入職難的警告不應該被當做聳人聽聞,而應該被認真對待,並在人工智慧方興未艾的大背景下進行研究。

人工智慧正在創造就業,產生經濟收益

諮詢公司德勤近期發布的一項研究報告稱,人工智慧和認知技術的早期採用者為經擴張和創造就業機會提供了強勁的動力。調查顯示,大多數組織對認知技術在當前和未來的作用持有積極的態度。在參與調查的250名美國高管中,近三分之二(63%)高管已經在著手如何培訓員工學習和開發認知技術。

不同於人們以往所認為的那樣,受訪者並不認為失業是由AI發展所造成的,69%的受訪者預計在未來三年內,失業狀況並不會發生較大變化。

事實上,報告顯示,超過四分之一(29%)的組織認為新增就業機會與人工智慧和認知技術同步發展。對於人工智慧和認知技術給企業所帶來的主要好處,報告顯示減少勞動力的比例卻是最低的,只佔據22%。

人們擔心『機器的崛起』將取代人類工人,但應該看看人類是如何跟機器協同合作的。利用新技術來重組員工的能力最終將帶來新的機會,為員工創造高價值的技能。

92%的企業組織認為認知技術是其內部業務流程的一個重要方面,87%的組織表示,該技術將在改進其產品和服務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總體而言,大約四分之三的組織期望人工智慧和認知技術能夠大幅改造其組織。

到目前為止,這些新技術似乎已經產生回報。絕大多數被調查者表示,人工智慧和認知技術帶來了適度的經濟效益。而那些聲稱經濟效益最大的組織認為,認知工具應該被用於變革性的改變,而不是增量的改進。但是,也有部分人認為,這些技術只有從簡單的技術開始,或者再等幾年,才能逐漸成熟。

相關專業畢業生年薪達30萬元至50萬元

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詹姆斯·劉易斯告訴《南華早報》,人才短缺可能成為中國實現人工智慧夢想的最大障礙。「人工智慧的發展前景是廣闊的,但中國可能需要更多的時間來實現,培養和發展技術人才是一個緩慢的過程。」

人工智慧的技術門檻很高,且難以通過短時間的學習掌握,具備學術知識及實際操作經驗的技術人才是企業爭搶的目標。知識型、技術型人才可複製性差,可替代性差,因此企業在追逐人才時通常處於被動狀態,更出現高薪難求的狀況。

從長遠來看,中國正在嘗試設立海外實驗室吸引相關研究人員。騰訊去年5月在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開設了人工智慧實驗室,阿里巴巴於去年10月承諾在未來3年投資150億美元用於人工智慧研究和開發,計劃在全球開設7個實驗室。

目前,韜睿惠悅的執行度總裁愛德華·許表示,在招聘策略方面,中國企業正在嘗試從領先的同行中挖掘人才,以及培養國內外的應屆畢業生。

一方面,中國從美國、英國、法國和德國等引進了不少人才。劉易斯說,中國經濟實力和花錢的意願令這裡比世界其他地方更具優勢,優秀的人工智慧科學家在獲得「相當數量的薪酬」誘惑下前往中國工作。

另一方面,2017年,人工智慧領域的應屆畢業生成為職場上的大贏家。據中國媒體報道,在不久前進行的第十九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人才與智力交流會上,企業為人工智慧相關專業應屆生提供的崗位年薪達30萬元至50萬元。

美國國際數據集團的報告也體現了校招季的瘋狂。報告稱,2017年准獨角獸們給入門級人工智慧相關崗位開出的薪資比整體薪酬水平高出110%,中級崗位高出90%,高級崗位高出55%。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經濟網 的精彩文章:

新華國際評論:對中國動手?後果很嚴重!
沙特、軟銀將共建全球最大太陽能發電項目

TAG:中國經濟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