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文進階:《唐詩百話》施蟄存

中文進階:《唐詩百話》施蟄存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詩人背景:

王勃,字子安,文中子王通的孫子,東皋子王績的侄孫。自小善詩賦,進士及第時,不到20歲。但他恃才傲物,多年無事可做,好不容易補上了虢(念guo二聲)州參軍又因事罷官,連累其父親降官去做交趾縣令。王勃到交趾省親途中,渡海溺水而亡,時年28歲。先存詩作80餘首,《古文觀止》選其《滕王閣序》。

詩詞解讀:

1.題目: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即王勃送別要去四川做縣尉的杜姓朋友。

2.第一聯中「城闕」「五津」均指蜀州,「輔三秦」指蜀州的每個城市都對三秦有輔助之功,表明蜀州物產富饒,杜少府並非去邊荒之地做官。「風煙」指風景。這句話的意思是,你去物產豐饒的蜀州做官,而我只能遙望蜀州的風景。

3.第二聯中「宦遊人」亦指「遊宦」,指到外地做官。

4.第三聯意思是,只要四海之內還有一個知己朋友,即使遠隔天涯,也好似鄰居。這是在安慰杜少府不要感到寂寞,知己朋友不會因距離而友情疏淡。

5.第四聯意思是,現在我們在岔路分別,就不必像小兒女那樣哭啼。「沾巾」指代哭泣。

唐詩常識:

1.唐代知識分子有送人遠行便作詩的風俗,《全唐詩》中不少是送別贈詩。這類詩往往第一聯點題,標明主客雙方。

2.本詩除第一聯是「對聯」外,其他三聯句式均不相同,稱為「散聯」,宋朝人稱為「流水對」或「十字格」,其藝術性很高,如流水般剪不斷,意思內容相互關聯。

楊炯:從軍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詩人背景:

楊炯,陝西華陰人,高宗年間被舉為神童,送入朝廷,受校書郎時11歲。但和王勃一樣,自恃有才,對人傲慢,武則天當政時,降官為梓州司法參軍。三年任滿,改任盈川縣令,卒於任所。

詩詞解讀:

1.本詩寫作手法一般,若只讀第一聯和第四聯便能了解全詩內容。第一聯意思是,邊境有敵人來犯,警報傳到長安,讓我心中起伏不定。第四聯意思是,我寧願做個下級軍官也比書生有用。

2.第二聯意思是,領了兵符辭別經常,率領驍勇騎兵圍攻蕃人巢穴。

3.第三聯描述西域斗敵的情景。大雪紛飛讓軍旗上的彩畫都凋殘了,大風夾雜著鼓聲呼嘯著。

唐詩常識:

1.從軍行不是題目,而是樂府曲調的名詞。西漢漢武帝建立樂府,收集和創作民歌,這些民歌成為樂府歌曲,歌詞稱為「樂府歌辭」或「樂府詩」,中晚唐稱為「歌詩」。這些詩有的五言,有的七言,有的三五七言混合,採用律詩的很少。在漢代以前,詩都是曲詞。而後來的詩與樂府詩的差別不在於形式,而在於能否吟唱或有無譜曲。

2.唐詩講究協韻平仄(ze四聲),平指一二聲,仄指三四聲。律詩一般採用平聲韻,即每一聯末的字應是平聲,比如「平」「城」「聲」「生」均為平聲。

3.律詩第一句末尾的字有兩句歌訣:「平起仄收」「仄起平收」。「起」指第一句的第二個字,「收」指第一句最末的字。比如「烽火照西京」,起指「火」,是仄聲;收指「京」,是平聲。這就符合仄起平收的格律,聲調頗為低沉柔婉,倘若稱之為「變格」。而「東皋薄暮望」,起指「皋」,是平聲;收指「望」,是仄聲。這符合平起仄收的格律,聲調高亢雄壯,唐人稱為「正格」。

4.唐詩講究和聲,五言律詩講究「一三不拘,二四分明」,也就是每一句的第一和第三個字無所謂平仄,但第二和第四個字必須平仄相反;七言律詩講究「一三五不拘,二四六分明」,意思同上。對偶體現詩的文字沒,和聲協韻體現音樂美。

歡迎關注MikaPlanet~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我家有11輛跑車
《頭號玩家》一場player的彩蛋盛宴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