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探索 > 小行星撞地球助蛙類「崛起」

小行星撞地球助蛙類「崛起」

紅眼樹蛙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蛙類已經存活了近2億年,但直到一顆直徑16千米的小行星撞擊了地球,摧毀了包括恐龍在內的3/4的地球生命,才使得這種精靈狡猾的兩棲動物取得了大的進化飛躍。

《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蛙類種群數量在約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古近紀生物大滅絕事件之後暴增。恐龍的突然滅絕,以及隨後崩潰的生態系統重新恢復,使得蛙類得以興盛,種類不斷增加,以至於現在仍有成千上萬種蛙類棲息在地球上。

大型生物滅絕事件就像巨型重置按鈕。約6600萬年前,一顆大型小行星撞擊尤卡坦半島,引發了一連串地質事件和大氣事件,地球上75%的生物遭受了滅頂之災,幾乎所有體重超過50千克的動物(除了一些海龜和鱷魚)都未能倖免。隨著大型蜥蜴的突然消失和環境慢慢地自我修復,倖存下來的物種紛紛在新興的生態系統中佔據有利於自己的位置。美國佛羅里達自然歷史博物館和中國廣州中山大學的最新研究表明,蛙類是從白堊紀晚期到後恐龍古近紀過渡時期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為了進一步了解蛙類的進化,研究人員大衛·布萊克本和張鵬整合出了一份新的蛙類系譜樹(與家譜類似,但系譜樹基於物種層面,以基因數據為依據)。研究人員從156種蛙類的DNA中選取了95個基因進行研究,以建立其親緣關係並開發其進化時間軸。

與傳統觀點不同的是,布萊克本和張鵬發現,大多數現代蛙類並非起源於中生代——那是一段恐龍統治下的極其漫長的時期。蛙類在數億年前首次出現,但直到恐龍滅絕之後它們的種群數量才有了實質性的飛躍。隨著它們的近親蜥蜴的消失,蛙類成為脊椎動物中最多樣的群體,已知種類達6700多種。新的研究表明,88%的蛙類物種是由三大主要支系進化而來的,即雨蛙超科、姬蛙科和蛙超科,它們都是在白堊紀到古近紀的過渡時期出現的。

在被壓制了數百萬年後,這些精靈狡猾的兩棲動物突然佔據了空缺的生態位並繁衍興盛起來。小行星撞擊地球,環境變化接踵而至,導致我們這個星球的大部分植被遭到破壞。但是隨著森林的逐漸恢復,蛙類和許多別的動物群體(包括哺乳動物)受益於新的棲息環境,得以繁衍壯大。

可悲的是,我們正經歷另一場大的生物滅絕事件,是由人類親手製造的。由於棲息地喪失、污染、疾病和其他一些因素,蛙類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脅。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的統計,世界上近1/3的兩棲動物處於瀕危境地或已經滅絕。蛙類可以倖存於恐龍時代,卻在與人類的共存中如處地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飛碟探索 的精彩文章:

邁克爾·楊
南極洲也有火山

TAG:飛碟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