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智慧城市「黑土地」上的幸福感

智慧城市「黑土地」上的幸福感

——本文作者 趙珏

近30年,中國城市化的進程在經濟高速增長的映襯下同步達到頂峰。

與之相對應,「宜居環保」、「產城融合」、「互聯互通」等熱詞不斷湧現於中華大地的智慧城市建設中,而對於那些期盼科技改變生活指數的百姓們而言,智慧城市在城市化進程中即等同於「幸福感」。

事實上,如同科技需要創新驅動一樣,智慧城市的幸福感並不會自然產生,它需要城市化、工業化、信息化的高度融合,並沿著城市科技生態協同的道路不斷演進。

碩果連連閃耀智慧城市

山東濰坊,這座以「世界風箏都」著稱的中國城市,於2017年從300多個候選城市脫穎而出,獲得世界智慧城市博覽會「城市提名獎」,並同時入選2017年達沃斯經濟論壇四大經典案例。

濰坊目前已建成100多個智慧社區,完成108家幼兒園、18處景區、20家養老院、6個停車場和18家二甲以上醫院的智慧化改造,其亮點之一便是通過物聯網聯接管理平台和全市統一規劃建設的NB-IoT網路,讓政務、農業、環保、養老等十二個行業應用普惠於民,升級百姓生活指數,令智慧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發展態勢融入到城市的各個領域。

作為智慧新濰坊的城市方案商,華為從「平台+生態」的發展戰略出發,聯合合作夥伴建立華為濰坊城市物聯網產業聯盟,聚集50多家企業,預計利用3-5年時間,形成100億元產業規模的物聯網產業園區,帶動相關領域應用創新,為當地注入了全新的科技之力。

與濰坊相呼應,華為於2017年分別在高青、益陽、桂林等地完成了一系列的智慧城市項目的落地,為中國智慧城市發展提供了標杆式的成功實踐。深圳龍崗區,華為聯合合作夥伴幫助政府整合50多個單位215個業務系統,聚合的數據量超過11億條;在湖南益陽,華為結合益陽市特點,與客戶一起制訂「數據為源」、「民生為本」等頂層設計方案,實施智慧政務等十項重點工程;在山東高青,圍繞智慧高青的戰略,建設五個統籌的一體化平台,整合54個部門的政務數據,真正實現了「智慧一座城,幸福千萬家」。

2018春回大地,以「因聚而生·以行致盛——Σco-XA」為主題的2018華為生態夥伴大會於青島成功召開。會議現場,對於關注中國智慧城市的各界來賓而言,可謂是一場「智慧城市」盛宴:華為不僅展出了包括教育、醫療、政務、工業、商業等多個領域的智慧解決方案,還邀請700多位業界專業人士參加了「聚合生態夥伴,構築智慧城市有機生命體」峰會;峰會彙集了智慧城市的部委專家、建設者和企業的多方視角,分享智慧城市的發展趨勢、建設經驗和智慧城市生態發展模式。

華為EBG中國區智慧城市業務部總裁張延德

在華為EBG中國區智慧城市業務部總裁張延德看來,一座真正意義上的智慧城市需與三個標準緊密相連:一是人民生活幸福感達標的同時,更要符合國家各部委提出的落地要求;二是基於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以及移動互聯網技術提升城市管理效率與效力;三是加速城市產業升級,帶動行業數字化轉型。

三大標準同時也貫穿在智慧城市這一巨系統的各個環節中,涉及頂層設計、運營服務、基礎建設等。由此,即需要擅長在以上細分領域「耕作」的生態夥伴參與其中,基於華為的平台構建滿足客戶需求的智慧城市整體解決方案,以此促進城市創新發展,使能行業用戶轉型,進而提升百姓幸福感。

作為華為智慧城市生態圈的核心合作夥伴,泰華智慧產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與華為合作共同推動了像濰坊、高青、青島高新區等地區的智慧城市落地,從技術到應用,從應用到服務,雙方形成了一套清晰而全面的智慧城市方案體系及方法論。

泰華智慧產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馬述傑

泰華智慧產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馬述傑表示,華為與智慧城市夥伴的目標很明確,即共同在智慧城市建設中提升百姓幸福感。

而在合作過程中,華為智慧城市生態圈的兩個特點令馬述傑印象頗為深刻,一是華為的生態圈極具價值。在華為的帶動下,企業的創新力被完全激發出來,特別是在華為的智慧城市聯盟中,生態夥伴形成了差異化的產品及服務,為城市提供了最好的可持續的、可運營的智慧城市服務模式;第二便是華為與生態夥伴都能看到廣闊而深遠的發展空間,在這一領域,雙方彼此協作成長的路徑長而堅實,由此更能在發展道路上形成聚焦,行成專業、專註的合作氛圍。

除了價值與方向,華為明確的邊界與承諾也是智慧城市生態體系極具吸引力的元素。

華為在始終恪守自身的業務邊界、不與合作夥伴爭利的核心原則的同時,也強調將與合作夥伴就其全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進行共同合作,以平台優勢做深做強,並為合作夥伴提供學習交流、市場宣傳、市場拓展的機會。

「黑土地」孕育

智慧城市的發展之果

正如今年華為提出的「黑土地」的理念:「華為通過聚焦ICT基礎設施和智能終端,提供一塊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的『黑土地』,這塊『黑土地』上可以種玉米、大豆、高粱、花生、土豆……」是讓各個夥伴的內容、應用、雲在上面生長,形成共同的力量面向客戶。

深圳華傲數據有限公司CEO賈西貝

深圳華傲數據有限公司CEO賈西貝對此有著自己的理解。他看來,在華為「黑土地」上實現成長,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住考驗,因為智慧城市的發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需要沉下心來,努力深耕於此,收穫於此。

的確,智慧城市的這一巨系統的建設,需要一批實幹家真正通過努力創新,做出實事,大事、為老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幸福感。

深圳華傲數據自2011年開始深耕大數據領域以來,已先後通過自主的技術手段處理、提煉了近千億條數據,這樣的數據質量管理服務在國內仍然被視為先進技術的急先鋒角色,然而對於賈西貝的團隊而言,其研究方向正處於城市數據大融合的趨勢中。

其價值不言自明,即專註在政府和金融兩個行業,圍繞理論、技術、業務、數據、實踐五個維度,讓數據在惠民、興業、優政,提升政府治理這些方面長袖善舞,釋放價值。

面對長久以來城市數據採集難、數據孤島、共享交換及交易流通不暢、數據質量參差不齊、應用需求牽引不足等問題,深圳華傲數據與華為聯合發布了華傲&華為城市大數據平台聯合解決方案,提供面向新型智慧城市的數據採集、匯聚、共享與挖掘利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建立「用數據說話、用數據決策、用數據管理、用數據創新」的管理機制,一套基於數據的科學決策,由此推動政府管理理念和社會治理模式進步。

的確,若要實現惠民、興業的最終目標,一個經過整合的數據平台必不可少,而這樣的平台既包含底層基礎設施,也囊括了中間層的數據交換以及基於兩者的上層應用,在所有系統中實現互通互聯。

張延德的觀點與其如出一轍,在他看來,智慧城市的建設首先要具備兩個前提:第一,構建數據的融合和數據的打通,只有數據打通才能實現城市各個職能單元的彼此協作,形成統一而高效的城市數據神經管理管道,在效率與指揮上形成重點聚焦;第二便是萬物互聯,通過物聯網的技術,實現整個城市終端數據採集,並進行分析和處理,通過神經系統,實現應有的落地。

實際上,智慧城市建設的最佳狀態不僅體現在出色的數據管理,還包括基礎設施、運營服務等多項細分環節。張延德強調,實幹體現在建設者的努力中,更體現在城市管理者清晰而明確的目標中,每座城市都有自身的發展路徑,重點是,如何通過實幹,找到相對應的創新實踐助力城市騰飛。

再次回到本次「華為中國生態夥伴大會2018」上,華為的展區、論壇以及新的合作向業界展示一系列實幹動作,並有力傳達著華為聚焦智慧城市的四個方面的獨特價值:1、堅持「平台+生態」的戰略,通過開放平台的能力,聚合生態圈合作夥伴,共同為客戶提供智慧城市建設所需要的各種能力;2、能夠為智慧城市的建設提供關鍵的技術能力,在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5G、人工智慧等領域已成為標準的重要貢獻者和技術創新的引領者;3、清晰的業務邊界:「上不碰應用,下不碰數據」;4、扮演好智慧城市實幹家的角色。

由此可見,無論是數據的科學管理,或是運營服務,華為智慧城市生態圈始終圍繞「黑土地」孕育城市生態的幸福感,這種幸福感體現在每一座智慧城市的細微之處,照耀著智慧城市新藍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為企業業務中國 的精彩文章:

華麗轉身——金融數據中心網路開始大規模向SDN演進

TAG:華為企業業務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