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銷毀棺材後,鄱陽還將整治游喪、買水、吹奏殯樂、燃放煙花等行為

銷毀棺材後,鄱陽還將整治游喪、買水、吹奏殯樂、燃放煙花等行為

鄱陽報社微信公眾號平台鄱陽發布近日推送的《今天下午,鄱陽這個鎮銷毀近400副棺材!到底怎麼回事?》,報道了樂豐鎮推進綠色殯葬改革在茨山村集中銷毀棺材一事,在網友中引起了轟動。

當晚,該報道的閱讀量迅速突破10000(截至目前已突破49000),不斷有網友在後台留言,表達自己對綠色殯改的心聲:

集中銷毀棺材破除的是傳統喪葬觀念,這場幾乎與每個人都有關的變革,其內容遠不止於此。記者從有關部門獲悉,4月至8月,鄱陽縣將集中治理在縣鄉城鎮街道游喪、持花圈、買水、擺路祭、吹奏殯樂、鳴放煙花鞭炮、拋灑紙錢以及在公共場所或佔道搭建靈棚、停放遺體等有損環境衛生和社會公共秩序的違規違法行為。

這是我縣強力推進綠色殯葬改革釋放出的第一波「信號彈」。與之同時或適時推進的工作還包括:

加強公益性墓地建設。城區按照50年的需求規劃建設成一個城市公益性墓地(公墓、安息堂,下同),力爭2018年底整體搬遷縣城火葬場。鄉鎮(街道)和行政村按照70年的需求規劃建設公益性墓地。

鞏固提高火化率。我縣將在現有基礎上逐步提高全縣火化率,並在殯葬改革公益性墓地等基礎設施建設到位後,適時啟動殯葬改革「零點行動」,推動實現全縣全年遺體火化率達到100%。要求黨員幹部和公職人員帶頭推動殯改工作,所有公職人員今年全部實行遺體火化。

整治亂埋亂葬。重點對公路、鐵路沿線、河流主幹道兩側可視面,城鎮規劃區、風景名勝區、文物保護區、自然保護區、飲用水源保護區、農田保護區等「三沿六區」,以及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內的墳墓進行整治,堅決杜絕耕地上新葬墳墓。到2018年底,實現全縣「三沿六區」視線範圍內無亂埋亂葬墳墓的工作目標。

1

「殯改」在我縣不是個新鮮詞。早在2002年,我縣就曾啟動過殯改「零點行動」,在全縣全面推行火葬。

當年,我縣火化遺體900具,創下1999年至2008年間的年火化總數最高記錄,殯改成效顯著,周邊不少兄弟縣市還專程來鄱考察學習。但不久之後,殯改工作由「雷凌風行」轉向「和風細雨」,土葬比率開始「反彈」,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於軟硬體設施跟不上——

1

殯儀車不夠用

我縣面積達到4215平方公里,當年縣裡只有兩輛殯儀車,即使「馬不停蹄」地在路上跑也滿足不了全縣的殯儀服務需求。

2

殯儀館不夠用

我縣有兩個殯儀館,一個設在縣城,另一個設在田畈街鎮,兩個殯儀館分別輻射的範圍較大,難免會出現「忙不過來」的情況,而停屍間的缺乏又讓這種情況缺少了緩衝地帶。

根據上級統一部署,我縣成立了以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縣委書記張禎祥為組長,以縣委副書記、縣長鬍斌為第一副組長的殯葬改革工作領導小組,明確了各項改革工作的目標和相關時間節點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殯改中,我縣計劃至少在鄱南鄱北新建兩個火葬場,在所有行政村中統一規劃建設公益性墓地。

對「三沿六區」亂埋亂葬整治效果好的鄉鎮(街道),以及按標準建設的安息堂和村民公益性墓地,我縣將進行資金獎勵——

對格位200-499個、500-999個、1000個以上的安息堂分別獎補25萬元、30萬元、40萬元,每安放一格位骨灰再獎補200元;對穴位200-499個、500-999個、1000個以上的村民公益性墓地分別獎補10萬元、15萬元、20萬元,每安放一墓穴骨灰再獎補200元。

三廟前鄉打造的安息堂內外環境整潔美觀

2

土葬改火葬是殯改的重頭戲,其成敗關鍵在於移風易俗,需要從根本上扭轉百姓傳統喪葬觀念。

目前,我縣傳統的喪葬流程一般是在生者往生後,將遺體停擺在家中,以供親朋前來燒香祭拜,接著就是買水、入殮和出殯。

這些流程看似簡單,但把「報憂」「買水」等具體細節填充進流程後,走完整套流程,無論是財力還是精力都損耗巨大。

2月底,家住縣城的張女士的父親因病去世。忙完喪事後,她和家人坐下來算費用,算完後嚇了一跳:包括治喪、買墓地和操辦「五七」「七七」,前後花了近10萬元。而張女士夫妻倆一年的收入僅有4萬元。由此算來,一場葬禮的花銷相當於一家人兩年半的收入。

「我們姊妹倆,從小由父親一個人拉扯大,父親辛苦了一輩子,就想給他辦一場體面點的葬禮,辦簡陋了,自己面子上和情感上都過不去,覺得對不住他……」張女士說。

為了讓父親「風光大葬」,這場葬禮便朝著她們想不到的陣勢擺開:3天流水席,每天中午和晚上兩頓,每頓10桌坐得滿滿當當,「認識的、不認識的都來了,我也分不清誰是誰的熟人,3天下來光宴請費用就花了2萬元。」

出殯也得「高標準」。出殯那天,除了親朋出動的十餘輛小車,還租賃了一輛「炮車」沿途虛擬鳴禮炮、租賃了一輛帶有電子屏的車輛來播放父親的遺照。為了造聲勢,張女士還分別聘請了一支樂隊和抬花圈的隊伍。

這場為街坊鄰居稱道的「大氣」葬禮,卻讓張女士及妹妹難以「舒心」。「為父親辦喪事的錢,是我和妹妹平攤的。若只攤到我一家,不吃不喝兩年半才能存下這麼多錢。」葬禮的花費大大超出了自己承受能力,讓張女士有些後悔,「很多錢沒必要花」。

印象中,農村人的經濟條件大多比不上城裡人。但是辦起紅白喜事來,農村人往往比城裡人更「講究」。

「由於工作原因,我經常下鄉,有時候也會碰到出殯的隊伍,排場都很大。很多人會在從家裡到『山上』的路段,每隔一兩米或兩三米放上一個煙花炮仗,隨著殯葬隊伍的行進依次燃放,這一路上不曉得要『燒』多少錢。」在縣城某事業單位工作的小劉告訴記者,「感覺在農村辦一場喪事比城裡辦喪事花的錢更多,很多時候就是在『燒錢』,太浪費了!」

農村老人大多生前都過得極其節儉,一場豪華葬禮的花費可能是老人生前想都不敢想的天文數字。諷刺的是,一些『孝子』在老人生前並不孝順,甚至拒絕贍養,卻在老人死後豪擲千金大辦喪事,生怕別人說自己「不孝順」。

「有的子女在老人生前一毛不拔,老人死後,卻不惜重金大辦喪事,如果知道子女要等自己死了才肯『孝敬』自己,不知道老人家會不會氣得『從棺材裡跳出來』」,小劉開玩笑地說。

網友在鄱陽發布後台留言倡導厚養薄葬

厚葬不如厚養。厚養薄葬,並不淡化孝行。為了推動婚事、喪事移風易俗,我縣將以村(自然村)為單位成立紅白理事會,制訂村規民約,推行婚事新辦、喪事簡辦,讓群眾省錢、省心、省力。同時,在村(居)配備一名專職殯改信息員,在轄區內第一時間掌握紅白喜事信息後,及時報送相關信息,並對相關當事人做到早提醒、早制止、早糾正。

3

此次殯改還有一個重頭戲,那就是整治亂埋亂葬的墳墓,集中規劃建設公益性墓地。

去年以來,我縣花大力氣整治亂埋亂葬現象,共依法處理違法違規亂埋亂葬65處,拆除豪華墳墓1466座,遷墳10700座,綠化遮擋9000餘座,主要通道兩側已看不到散葬、亂葬和豪華墳墓。

「主要通道兩側的環境代表著鄱陽的形象。外地客商或遊客坐車進鄱陽,隔著車窗欣賞沿途美景,正在陶醉時,如果眼前突然有墳墓『闖入』,想想這得多煞風景啊!」縣民政部門有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與殯改是有一定關係的,殯改水平與城鄉環境、社會文明程度成正比,而後面兩者正是吸引客商和遊客的重要軟體和硬體。

無論是為了推動社會文明進步,還是為了改善城鄉環境,整治亂埋亂葬墳墓都是勢在必行的。讓人欣慰的是,隨著綠色殯改宣傳工作的全面鋪開,我縣城鄉群眾對這一點的認識正在迅速提高。

日前,四十里街的餘慶安帶頭把埋在村裡幾十年的爺爺和堂姑的墳墓遷走,重新安葬在村裡的墓地里。餘慶安告訴記者,政府發出文明殯葬的號召後,他第一時間想到了爺爺和堂姑的墳,這兩座墳緊挨著村裡的一戶人家,與秀美鄉村的形象格格不入,委實不雅觀、不文明,所以他下定決心,和兄弟商量把爺爺和堂姑的墳遷走。

圖中深坑為原墳址,後面便是村民的住房

「疏堵並舉」才是整治亂埋亂葬的上策。我縣把農村公益性墓地建設與亂埋亂葬整治、舊墳搬遷結合起來,確保搬遷的舊墳可以獲得更好的安葬,讓事主省心、安心,大力推進綠色殯改工作。

我縣的公益性墓地將統一墓穴大小、統一墓碑樣式、統一安放格式、統一墓地綠化、統一墓地排水,實行一次性規劃,分期建設。各村(自然村)公益性墓地面積約為3—10畝。墓穴佔地面積無論單人、還是雙人合葬墓面積控制在0.8平方米以內(不含公共綠化和道路用地)。墓地不留墳頭,墓碑一律採取卧式,並植樹遮掩。安息堂存放骨灰格位數不少於200位。

卧式墓碑簡樸大方

採訪中,有不少網友表示,喪葬改革與時代的發展相適應,是好事,但又擔心土葬改火葬後要高價買墓地,增加經濟負擔,出現「死不起」的情況。

其實,網友的這種顧慮大可以打消,因為我縣正在大力建設的公益性公墓,是不以營利為目的,為公民提供安葬(安放)骨灰的社會福利設施。

「死有所葬、入土為安」的觀念在中國已經持續了幾千年。但隨著我國人口不斷增長,土地資源日漸緊張,尤其是在一些人口密集的城鎮,固守土葬傳統只會進一步激發「死人與活人爭地」的矛盾,進行殯葬改革是順勢而為。

殯葬改革提倡的是更加文明環保、更加適應時代的喪葬形式,與傳統的「死有所葬、入土為安」並不相違背,拋開「排場」「風水」等當下喪葬理念中的糟粕,引導廣大群眾樹立「厚養薄葬」的觀念,於社會、家庭均有益。

來源:鄱陽發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鄱陽手機台 的精彩文章:

TAG:鄱陽手機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