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何謂「陽殺陰藏」,中醫理論理解經驗之談

何謂「陽殺陰藏」,中醫理論理解經驗之談

「陽生陰長,陽殺陰藏」,在《素問》里有兩處提到。一見於《陰陽應象大論》,原文是:「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一見於《天元紀大論》,論雲:「寒、暑、燥、濕、風、火,天之陰陽也,三陰三陽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陰陽也,生、長、化、收、藏下應之。天以陽生陰長,地以陽殺陰藏。」兩處都是陽生陰長與陽殺陰藏相提並論的。

因此,要了解陽殺陰藏的真正含義,勢必不能丟開陽生陰長這一句,孤立地來追究陽殺陰藏,這一點是很要緊的。其次便要知道這兩句陰陽究竟指的是什麼。我同意林億等對這兩句的新校正和張志聰的意見。新校正說:

「詳陰長陽殺之義,或者疑之。按周易八卦布四方之義,則可見矣。坤者,陰也,位西南隅,時在六月七月之交,萬物之所盛長也,安謂陰無長之理?千者,陽也,位戊亥之分,時在九月十月之交,萬物之所以收殺也。孰謂陽無殺之理?是以明之,陰長陽殺之理可見矣。」《重廣補往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注》直言之,陰長的『陰』,是指夏季,陽殺的「陽』,是指秋季。所以張志聰更明白地說:

「春夏者,天之陰陽也,故主陽生陰長;秋冬者,地之陰陽也,故主陽殺陰藏。」一《素問集注》張氏所謂天之陰陽,猶言上半年的分陰分陽,以上半年為「司天」之氣主令,故「天」。地之陰陽,猶言下半年的分陰分陽,以下半年為「司地」(即在泉)之氣主令,故日「地」。張氏這解釋,就是根據《天元紀大論》「天以陽生陰長,地以陽殺陰藏」兩句來的。一年四季,就一年而論,上半年為陽,下半年為陰。就四季而論,則春為陽,夏為陰,此上半年之陰陽也。秋為陽,冬為陰,此下半年之陰陽也。這就是陰陽之中又分陰陽的道理。於此明白了所謂陽生陰長者,春生夏長也;所謂陽殺陰藏者,秋殺冬藏也。

或者謂夏熱屬火,何以為陰?秋涼屬金,何以為陽?夏至本以陰生,而六月又名「至陰」,《素問。痹論》:「以至陰遇此者,為肌痹。」王水注:「戊己月及土寄王月也。」秋金在卦位屬干,干金為陽,這說明夏為陰,秋為陽,亦是很自然的。

春陽之氣主生髮,夏陰之氣主長養,秋陽之氣主收殺,冬陰之氣主閉藏。春陽之生,秋陽之殺,就是「陽化氣」(猶言陽氣的生化),夏陰之長,冬陰之藏,就是「陰成形」。《天元紀大論》說:「生、長、化、收、藏,故陽中有陰,陰中有陽。」也就是指陰陽兩氣的變化而言。

殺字,是廣泛地指秋氣的作用,約有數義均可通。如:秋氣肅殺,《五常政大論》雲:「秋氣勁切,甚則肅殺。」是其例。秋霜成物亦叫做「殺」,見於春秋。殺亦可作「降」字解,秋之所以成物,即由其氣之不斷下降。亦作「獲」解,即收穫之義。

四時陰陽的變化,既有生、長、殺、藏的不同,人們便當注意這四時的變化,來搞好攝生。這個道理在《素問。四氣調神大論》里講得很清楚,它指出在春三月有「養生」的方法,在夏月有「養長」的方法,在秋三月有「養收」(殺)的方法,在冬E月有「養藏」的方法。能依照這些不同方法,調養適宜,便「身無奇疾,萬物不失,生氣不竭」。相反,如不能這樣搞好攝養工夫,便要發生疾病,也正如《調神大論》所說:「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逆秋氣則太陰不收(殺),肺氣焦滿;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沈。」人體與四時陰陽能適應和不能適應的關係,既如此重大,所以它最後的結論是:「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始終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的確,四季不同的氣候變化,是會給人體以一定的影響的。所以《內經》告訴我們一定要很好地掌握它和適應它。

版權聲明: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

◇文章為網路搜集,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寶庫 的精彩文章:

TAG:傳承寶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