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揭秘真實的諾門坎戰役:二戰日本不再攻打蘇聯真的是被打怕了嗎?

揭秘真實的諾門坎戰役:二戰日本不再攻打蘇聯真的是被打怕了嗎?

文/協虎團隊 三金

關於這個問題,有種說法指出,是日本在諾門坎戰役中被打怕了,實則不完全是。準確說來,日本通過諾門罕戰役,看出了日、蘇兩國之間的工業水平與綜合國力的差距,因此才完全放棄了繼續「北上」的念頭。而要看清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就要回到諾門坎戰役中,看看兩軍之間的較量到底是怎樣的。

在這裡,我先為大家解釋一下何為「北上」:

所謂「北上」,是日本帝國在1938年之後制定的擴張性計劃之一,它與「南下」一同被提了出來,分別旨在奪取蘇聯、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的資源,以緩解日本帝國本身受制於中國戰場的「困境」,並企圖靠侵奪之後的資源繼續進行侵略擴張。

不過,在當時日本最高層的討論中,「北上」與「南下」到底實行哪個一直沒有被敲定,直到1939年,哈拉哈河岸邊的一聲槍響把「北上」計劃率先推上了歷史的舞台。

1939年5月,日軍駐偽滿洲國的邊境守備第23師團得到情報:蘇軍和外蒙軍隊在哈拉哈河對岸集結。此前早已妄圖拿下外蒙古至貝加爾湖一帶的日軍,便想以此為契機燃起戰端,同時想先於蘇軍下手,佔得先機。於是這便有了後來的諾門坎戰役。

此次戰役,日軍實際上只投入了一個師團(第23師團)的正規戰力外加幾個聯隊,而且該師團還不是甲種師團。再加上挑起戰役的第23師團屬於擅自行動,在行動之前並沒有通過最高層的允許,因而在整場戰役的過程中,日本軍部其實是沒有傾盡全力去給第23師團補給的,前線的日軍實際上只消耗了2000噸物資,所發射的炮彈才接近1萬發。

不過在整個過程,日本最高層也沒有怎麼制止這個師團的行動,雖然在末期補上了一個有2.5萬人編製的「第6軍」,大本營也開始從中國戰場急調主力部隊趕往諾門坎,但在這些增援部隊還沒趕到戰場時,整場戰役就被日軍最高層叫停了。更讓人感到驚訝的是,當時批准第23師團行動的板垣征四郎,也突然在這個時候被清出最高決策層。

因而我們也可以說,日本想利用第23師團這個棋子,對蘇聯進行戰略性試探。

而蘇聯則將第1集團軍外加1個空降旅、2個外蒙騎兵師以及其它步兵師、旅級單位,臨時整編成一個大的機械化兵團,共計10萬人供朱可夫調度,其中就包括近500輛坦克、346輛裝甲車和515架飛機。這些都被朱可夫投入了戰場。

在整個戰役過程中,朱可夫為了打敗來犯的日軍第23師團,幾乎將遠東後勤補給能力發揮到了極限。僅僅在不到3個月的時間內,蘇聯後方向遠東前線輸送了8萬噸軍火,整場戰役下來,消耗的彈藥數量幾乎接近斯大林格勒戰役反攻階段的一半。(斯大林格勒戰役反攻階段,蘇軍正面對抗的德軍有80個師,接近100萬人)。用如此大規模的火力輸出對付一個僅有2萬多人的日軍師團,可想而知蘇聯用力過猛。

限於篇幅,戰役的過程就不在這裡細講了,對此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此處燃燒瓶之夜——二戰的日軍到底多難打?抗戰不易!進行了解,我們之前做的這期視頻就是講諾門坎戰役的過程的。

接下來,我們來比較一下戰役的結果。

日蘇兩軍士兵傷亡數據

此役,蘇軍傷亡超過25000人,損失裝甲車輛超過350輛、飛機250架;而日軍傷亡算上失蹤人數接近20000人、損失坦克30輛、飛機180架。就從戰損比來說,日軍與蘇軍不相上下,甚至在空戰還優於蘇軍。從這些數據的比較上,我們也可以看出與印象中不一樣的真相。

那麼,為何日軍在援軍還未到達戰場前就不再繼續與蘇軍過招?問題在於兩軍背後的工業實力。

誠然,在二戰初期,日軍的裝備水平還能達到當時的領先水準,如:零式戰機、97式戰機、三八式步槍……但是,隨著戰線越來越長,時間越來越久,日本的工業生產開始吃不消了。當時日本整個工業體系和所佔有的資源,對於東亞和太平洋的戰局後勤補給來說,只能勉強滿足,更何況遭到了物資禁運,那更是雪上加霜。

而且到了1941年德軍閃擊蘇聯的時候,中國戰場正好進入僵持階段,本是以戰養戰的日軍卻深陷中國戰場抽身不得。抗日戰場極長的戰線和縱深,對日軍後勤線帶來了極大的壓力,也給其本國的工業生產也帶來了極大的負擔。又因為後勤保障這一塊佔據了大部分產能,因而武器研發、生產便逐漸落後了。

舉個例子,1942年時,若僅看蘇聯一個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場,每月就已經能產250~400輛T-34。反觀日本全國,就97式戰車來說,從1938年到1945年,總共也就裝備了1500台。所以對於日軍來說,有些裝備損失了就真沒有了;而對於蘇軍來說,打沒了重新補給一下就好了。

因此,在日本通過諾門坎戰役看清了兩國差距之後,日軍大本營對「北上」戰略徹底死心,最終選擇了「南下」——偷襲珍珠港。

而我們知道,日本之所以要在1941年底偷襲珍珠港,是旨在打敗當地的美軍太平洋艦隊主力,之後通過自己的海軍封鎖海洋,給侵佔東南亞爭取時間,最後通過東南亞的資源來與美軍抗衡,進而繼續走完它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的計劃。而這,也確實符合日本帝國「以戰養戰」的國家生命線。

只不過,在珍珠港事件發生後,日本原本預想的太平洋艦隊需要3年的恢復時間,在美國傾盡國力進行反擊之下變成了半年,這使得日本的整個作戰部署在1942年8月美國陸軍反擊前被完全打亂。而當日本聯合艦隊在中途島海戰中遭遇慘敗時,幾乎同時期發生的杜立特空襲以及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也開始預示著日本帝國開始走向滅亡。

圖:電影《珍珠港》中關於杜立特空襲的情節畫面,該事件發生於1941年4月,是由美軍B25轟炸機編隊執行,在沒有戰鬥機護航的情況下對日本本土進行的戰略性轟炸。該次空襲讓日本的本土防衛力量空虛暴露無遺,說明日軍在美軍反擊之前已經無法應對如此大規模的戰場

自此,日本帝國真真正正地陷入了其自己製造的戰爭泥潭中,除了一路走到滅亡,已經無從選擇。即便是美國的太平洋艦隊真的需要3年的恢復時間,杜立特空襲所揭露出的事實,也能很清楚地說明:侵佔東南亞後的日本帝國就算再有「北上」之心,也已經抽調不出兵力再打一次「諾門坎戰役」了。

總的來說,戰爭永遠不只是戰場上的交鋒,在每一個士兵的背後,都是這個國家指揮體系、決策體系、工業力量等綜合國力的較量。對日軍來說,出兵蘇聯或許能獲得一時的戰術優勢,卻不能贏得戰略上的勝利。當然,就之後決定偷襲珍珠港一事來說,還是看得出日軍高層戰術人才多,戰略人才少。但也正是因為這一幫狂妄的戰術匪徒,才得以讓二戰不至於打更久。對當時的中國來說,日軍放棄北上而南下,也是最好的結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協虎戰爭史 的精彩文章:

曾是希特勒最賞識的將軍,幫德國打下大半個歐洲,戰後卻被無罪釋放
二戰德國三大名將中的傳奇,幫德國「打下」大半歐洲,戰後卻被無罪釋放

TAG:協虎戰爭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