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關於古江國的疆域——解讀《正陽·江國·江姓》之一

關於古江國的疆域——解讀《正陽·江國·江姓》之一

清明節歸來,再一次認真研讀和學習了由正陽縣炎黃文化研究會、正陽縣江氏文化研究會、正陽縣政協學習文史委員會聯合編纂,王淑和、江正琦主編的《正陽·江國·江姓》一書。首先要感謝正陽縣人士,不管是江姓還是外姓,不管是官方還是私人,畢竟對我們江氏家族的歷史源流付出了一定的精力。

不過令人存在疑惑的是,書中各文作者們對有些問題的看法卻不盡一致。這裡,先就古江國的疆域求教於正陽縣各位先生。其他問題,當會陸續提問請教。

有幾點需要說明的是,首先,對於收入本書的外省和海外江氏人士的文章,本人僅錄其題目(以隸書字體顯示),而不置一詞。對於選自公開發行圖書的片段,也將會另文分析。這裡深入學習的,只是正陽縣人士的觀點。

其次我一向只看文章內容,至於可能是書寫、錄入或編排過程中的錯別字句,本人從來不會吹毛求疵。畢竟就是國家級報刊,還會允許一定的錯字存在,何況我們這些業餘文字的宗親們呢。

最後,人的認識會隨著佔有資料的增加不斷深化提高,那種揪住別人某個階段的觀點不放的做法是無助於事的。我個人的認識是這樣,別人的認識也是這樣。我在這裡所羅列的問題,也許作者本身早已作出了修正,而我們沒有看到而已。

江國篇

《少昊都邑江國史考》

作者:張耀征、張解宇(均未注身份,出處亦不詳)

第140頁

江國疆域相當於今正陽縣西南部和確山縣東南部分地區,西鄰道國,東連息國,南濱淮水,北隔鴻隙坡水泊與沈國相望。

【按:文中「鴻隙坡」應該是「鴻郤陂」。據鄒逸麟《歷史時期華北大平原湖沼變遷述略》(載《歷史地理》第五輯,上海人民出版社 , 1987年出版):「鴻郤陂,今河南南汝河南、息縣北,見《漢書·翟方進傳》。」《漢書·翟方進傳》:「初,汝南舊有鴻隙大陂,郡以為饒,成帝時,關東數水,陂溢為害。方進為相,與御史大夫孔光共遣掾行視,以為決去陂水,其地肥美,省堤防費而無水憂,遂奏罷之。」網上對於鴻郤陂的解釋是:漢代著名水利工程。"郤"或作"隙"、"郄";又作鴻池陂、洪池陂。漢武帝時開鑿,引淮水為陂灌田,故跡在今河南淮河北正陽、息縣間。】

【按:這裡說江國疆域是「正陽縣西南部」,而大林塗店是在正陽縣的東南部。】

《江姓起源及古江國考述》

王永寬(河南省社會科學院)

第144-146頁

……其他書中還據此記述江國的領地即是在正陽縣南部、淮河北岸、東西長約一百餘里的區域

……《信陽師範學院學報》2010年第1期發表了金榮權先生的文章《古江國地理與歷史論考》,對於江國故城遺址提出了可以顛覆原先共識的新看法。……如果大林塗店附近是江國故城,那麼它緊靠古息國的國界。從古代方國設置情況來看,很少有把都城設在自己國家邊界的,而距另一個諸侯國的都城是如此的近。因此,金榮權先生認為,古江國的領地當在今正陽縣的南部、信陽市平橋區東北部和羅山縣北部一帶,跨淮河南北,以淮北為主,都城位於淮河北岸。

我認為金榮權先生的文章應當引起高度的重視。……我們最好是再拿出塗店附近就是江國故城的鐵證。這裡也不排除另外的可能:將來有朝一日在正陽的陡溝附近發現江國故城遺址,那就證明酈道元《水經注》的記述是對的,而現在對於大林塗店為江國故城的認定就自然會隨之改變。

【按:此文只是說江國疆域在「正陽縣南部、淮河北岸、東西長約一百餘里的區域」,且並未完全肯定「塗店附近就是江國故城」的說法。】

《古代江國興亡考》

王淑和(正陽縣民政局退休幹部、正陽縣炎黃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

第152-153頁

……江國的疆域,當在今正陽縣南半部,北與沈、蔡兩國為鄰。

從我們查閱到的一些史料看,古江國疆域達今息縣西境內,北到正陽縣閭河,西及確山縣境,南至淮河。正陽縣大林、銅鐘、永興、彭橋、蘭青、皮店、陡溝、熊寨、慎水等鄉鎮的全部或部分區域,還有息縣西部數鄉及確山縣楊店、順山店等鄉,總面積約900平方公里,約為今正陽縣境面積的二分之一;江國所屬人口,諸史書均未見記載,根據其時代人口密度推算,人口當在一萬人以上。

【按:這是給出江國疆域最詳細的範圍,但未指出息縣西部哪幾個鄉。】

《正陽是古江國與江氏文化發祥地》

李殿武(中共正陽縣委統戰部副部長)

第159頁

……《濟陽江氏宗譜》記載:「玄(元)仲公為伯益三子,曰恩成,字元仲,乃江姓始祖,元仲公胙土於江(今河南確山縣境內)。」西周初期周天子冊封諸侯,元仲公三十一世孫濟公因輔佐周武王伐紂有功,「益地百里」,其「益地」的範圍在河南確山縣以南擴展到正陽縣境內。

【按:這是以正陽官方身份說出「元仲公胙土於江(今河南確山縣境內)」,但根據什麼說夏初的「江」就是「今河南確山縣境內」?這可能是目前一切虛假宣傳的源頭,但估計這位李副部長也不見得是自己寫的稿子。希望這部書的編輯者或正陽方面的知情者能給出一個明確答案。哪怕是告訴我們出於哪裡出版或誰著作的哪本書,我們自會去尋找查對,我們也將感激不盡!

此文還明確指出,江國是周朝初年才「益地百里」而 「擴展到正陽縣境內」,換句話說,江國在此之前還沒到達「正陽縣境內」,當然更不會有大林塗店什麼事!】

《古代江國的起源與滅亡》

江正琦(正陽縣交通局退休幹部、正陽縣江氏宗親會會長)

第163頁

江國所轄區域,在正陽縣南部及息縣西南和確山縣楊店、順山店等地,面積約900平方公里,人口當時約一萬人左右。

【按:這裡給出江國疆域的範圍,不說是息縣西部而是說息縣西南。】

《江國及江姓考略》

王文男(正陽縣文化館離休幹部)

第165頁

江,古封國,子爵位。西周初始建國,……活動於今河南東部的淮夷,有伯益的後裔徐氏、黃氏、江氏等部族……周武王伐紂,徐夷、淮夷隨周征討商紂。商滅,西周建國,分封黃氏部族為黃國,即今潢川;封江氏部族為江國,……其疆域西鄰道國,即今確山縣;東與息國毗連,即今息縣;北接蔡國,即今上蔡;南濱淮水。其面積相當於正陽縣南半部。

【按:這裡也說江國是「西周初始建國」,而所給出江國疆域的範圍大體相似,比較模糊。】

《古代江國、江姓溯源及其都城遺址考略》

王人眾(駐馬店市劉鄧大軍研究會會長)

江正琦(正陽縣交通局退休幹部、正陽縣江氏宗親會會長)

第167頁

……(伯益)其後代人發展成為很多部族,其中有記載的三支部族遊走到淮河流域,在淮河中段沿岸定居。這三大部落的人在商代時期發展很快,到周武王伐紂時,這些部族參加了征伐。商滅,周天子分封諸侯為侯國。在淮河流域的三大部族分封為黃國、江國、徐國。

古封江國為子爵位,建立於商滅後西周初期,因當時部落南臨淮水,古稱淮水為江,又因淮水經常泛濫成災,該部領地多被水淹沒成澤國,常年有河水北泛,汪洋成江,周武王則封國號為「江」。其疆域南臨淮河,北接蔡國(今上蔡縣),東與息國毗鄰(今息縣境),西邊為道國(今確山縣),面積相當於今正陽縣境南半部,大約有900多平方公里。

【按:此文說江部族「在淮河中段沿岸定居」,而淮河中段是在河南與安徽交界的洪河口,遠在正陽縣以東百公里之遙!此文說「商滅」,「周天子封……江國」,「建立於商滅後西周初期」,可見江國在此之前在安徽境內而不在正陽境內。它所給出江國疆域範圍大體相似。】

第168-169頁

舊「江國」在正陽縣境內的西部和南部

從我們查閱到的一些史料看,江國疆域東達今息縣西境內,北到正陽縣閭河,西及確山縣境,南至淮河。正陽縣大林、銅鐘、永興、彭橋、蘭青、皮店、陡溝、熊寨、慎水等鄉鎮的全部或部分區域,還有息縣西部數鄉及確山縣楊店、順山店等鄉,總面積約900平方公里,約為今正陽縣境面積的二分之一;江國所屬人口,諸史書均未見記載,根據其時代人口密度推算,人口當在一萬人以上。

伯益是嬴姓,這些小國屬淮夷,對周朝時服時叛,是周初主要用兵對象。據此可知:江國在周初即已存在,甚至在商就為一獨立小國了。

【按:這裡給出江國疆域的範圍與王淑和的《古代江國興亡考》大體相似。不過,它前文還說江、黃幾個小國參加了武王伐紂,這裡又說「是周初主要用兵對象」;前文說江國是「建立於商滅後西周初期」,這裡又說「江國在周初即已存在,甚至在商就為一獨立小國了」。同一篇文章前後矛盾,不知道該怎麼解釋?】

《古江國遺址在河南正陽的論證》

黃顏章、江正琦、曾照國(黃、曾身份不詳,江正琦身份見前)

第177頁

江國的疆域,按今天的地名說,東連息縣西部,南臨淮河,西至確山縣境,北至閭河,總面積九百平方公里,人口總數約一萬人左右。

【按:此文給出江國疆域的範圍大體相似。】

江姓篇

《江姓源於正陽》

謝鈞祥(河南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研究員,我國姓氏考證專家)

第185頁

江國的疆域,按今天的地名說,東達息縣西部,北至正陽縣境閭河,西及確山境內,南至淮河,總面積約九百平方公里,人口總數約一萬左右。

【按:此文給出江國疆域的範圍大體相似。】

《江姓根在正陽》

王淑和(正陽縣民政局退休幹部、正陽縣炎黃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

張世璽(原正陽縣僑辦主任)

夏紀德(正陽縣物價局退休幹部,已故)

江正琦(正陽縣交通局退休幹部、正陽縣江氏宗親會會長)

第187-188頁

伯益的後代大約於商朝或西周時期受封建立江國。

在周朝初年,嬴姓江人因助西周伐商有功,被周武王封於淮河流域建立江國,為子爵小國,疆域包括今河南省正陽縣西南和東南部分地區,西鄰道國,東連息縣,北接沈、蔡,南濱淮水,與徐、黃著姓小國(二國均嬴姓)隔水相望。

伯益是嬴姓,這些小國屬淮夷,對周朝時服時叛,是周初主要用兵對象。據此可知:江國在周初即已存在,甚至在商就為以獨立小國了。

【按:此文給出江國疆域的範圍大體相似,同時認為江國「於商朝或西周時期受封建立江國。」,也就是說,不會是玄仲公所在的夏代初年。】

《江氏起源及其歷史名人》

鍾文信(中共正陽縣委組織部副部長)

方新民(正陽縣史志辦退休幹部)

第213頁

古江國在正陽縣(以前稱安陽、慎陽、真陽)境,息縣轄區從未到「江」。江國疆域主要部分在今正陽縣西南部,東達今息縣西境內,北到閭河,西及今確山縣境,南至淮水(今淮河)南岸,即今羅山縣北,包括今正陽縣大林、銅鐘、永興、彭橋、蘭青、皮店、陡溝、熊寨、慎水等鄉鎮的全部或部分,息縣西、羅山縣北及確山縣楊店、順山店等地,總面積約900多平方公里,約為今正陽縣境面積的50%;江國所屬人口,史書中未見記載,根據當時人口密度推算,其人口當在一萬人左右。

【按:此文給出江國疆域的範圍大體相似,卻多出了「淮水南岸」的「羅山縣北」,不知何據?它前文說「息縣轄區從未到『江』」緊接著又說「東達今息縣西境內」,似乎自相矛盾。】

《正陽縣是江姓的發祥地》

閔建(原中共正陽縣委宣傳部副部長,正陽縣人民醫院院長)

王文男(正陽縣文化館離休幹部)

黎明(正陽縣文化局退休幹部)

【此文比較籠統,語焉不詳,故未錄。】

【以下是未錄內容的文章題目】

《江姓江國源流史考》…………江凱(廣州——一龍族譜修譜主編)

《江國考古》…………何光岳、馬世之等(原載《楚史》張正明著)

《關於江國江姓的歷史文獻資料》…………南洋江氏總會

《江姓綜述》…………高劍鋒(原載《中國100個大姓》,高劍嶧著)

《江姓的起源》…………新加坡南洋江氏總會

《江氏淵源》……台灣新竹社教館(取材彭桂芳著《五百年前同一家》續編)

《出自河南正陽的姓——江》…………鄭宏峰、張紅(《中華姓氏》主編)

《調查小記——正陽是江氏的發源地》…………江輝南(江氏迪光堂族譜主編,文中江財勇自稱為廣東江氏宗長)

《江姓——探源訪正陽》…張立新、之萌(原載《游遍天下》2005年第11期)

按:上述引自《正陽·江國·江姓》一書的這些文章,對江國疆域的描述雖有個別差異,但是大體都在「北到正陽縣閭河,西及確山縣境,南至淮河。正陽縣大林、銅鐘、永興、彭橋、蘭青、皮店、陡溝、熊寨、慎水等鄉鎮的全部或部分區域,還有息縣西部數鄉及確山縣楊店、順山店等鄉」的範圍內,依此描述,淮河以南的羅山縣部分只有一篇文章提到,可以不考慮。正陽縣中部自永興至熊寨畫一條線,其南都是古江國疆土,加上熊寨西邊的確山縣楊店、順山店兩個鄉,向東只可能是路口、孫廟、彭店靠近正陽縣的一部分有可能,再向東就逼近息國(今息縣縣城西南角了)。

好,我們先放下古江國在正陽以外的可能不討論。就按《正陽·江國·江姓》這些文章提供的古江國範圍來討論:

1、塗店距離息國都城僅15公里,如果按兩國邊界取中來計算,則塗店和息國都城都距邊界七八公里左右,很明顯,這很不利於國都的安全,快馬加鞭,瞬息即至,步行快走也用不了兩個小時,給雙方留下的預警時間是很不夠的。

2塗店距離江國西北邊的順山店五十多公里,考慮到順山店鄉的管轄範圍,這個距離可能更遠,在古代榛莽遍地的環境里,步行快走需要十個小時以上,這就極大地削弱了國都對於疆土的控制力。

3、按照金榮權先生等學者的觀點,古江國國都可能在陡溝、皮店和潘店之間的某個地方。姑且取三者之間的中點,可以看出它距順山店大約38公里,距息國都城大約33公里,距北境閭河一帶大約24公里(這和塗店的25公里是差不多的),也就是說這個位置還是比較適中的。

這一點,我們可以看看其他學者是怎麼說的——據《中州大學學報》2007年第4期刊登的中州大學助理研究員郭瑋的文章《地理文化環境與殷都安陽的興起》在分析古代王朝或國家選擇都城時提及:「二、其他地理因素1.適中的地理位置:《呂氏春秋·慎勢》:「古之王者,擇天下之中而立國」。上古時代選擇都城注重探求國土的中心點。史念海先生說:「都城的最早的作用是王朝或政權以之來統治或控制全國的疆土。達到了這樣的目的,王朝或政權才能長治久安。遠古時期有些人設想,為了能夠更好地統治或控制,都城所在地以居全國疆土的中央為宜」。(《中國古都概說》北京,中華書局,1998)」

史念海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歷史地理學家。

以上,只是基於《正陽·江國·江姓》這些文章提供的古江國範圍所作的推斷。真實的歷史需要更為艱苦細緻的研究,更需要看在陡溝附近是否可以有新的考古發現,而不是為了現實的某種目的草草做什麼結論

特別是此書這麼多文章都給出了古江國的疆域範圍,卻沒有一篇提到它們的依據:是哪個時代的哪本書?還是哪個地方在什麼時候的考古發現?是哪位專家學者做出的判斷?又刊登在哪本學術刊物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四千年江家文化 的精彩文章:

TAG:四千年江家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