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情感 > 讀表情的時代

讀表情的時代

原標題:讀表情的時代



> 1982年9月19日,IBM公司的研究員斯科特 ?法爾曼(Scott Fahlman)用一組簡單的符號構成的「:-)」,成為改變網路歷史的一張笑臉。


對於這些表情,我想大部分人都不會陌生,甚至每天都在用,甚至使用它比文字輸入還要多。它就是顏文字(Emoji) 。Emoji 來源於日語,其含義是「繪(e =圖片)文(mo =寫)字(ji=字 符)」,1995年發明它的人——栗田穣崇曾說過:「那時我們覺得,如果能擁有像emoji 表情符號之類的東西,那就可能讓人在打字時,做到如同面對面的交流。」顏文字是世界最年輕、最全球化的語言,不到20年的時間,幾乎每台手機能發出和接收顏文字,顏文字的文字方式已經突破了語言本身的界線,有如在重建巴別塔。界面設計的最終原則就是能通過機器,達到人與人之間更好的表達和溝通。而顏文字的出現就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


> 1982年9月19日,IBM公司的研究員斯科特 ?法爾曼(Scott Fahlman)用一組簡單的符號構成的「:-)」,成為改變網路歷史的一張笑臉。


最早的顏文字可以追溯到1862年紐約時報一篇對林肯總統的報道, 其中 (applause and laughter ;)就出現了一個側面眨眼笑臉的符號。對於這個是不是顏文字,不同學者也有不同的見解,有人認為是錯誤,也有人認為它出現在笑(laughter)之後 , 是一個有含意的用法。無論如何,在今天看來,我都相信這就是一個顏文字。


最早被大家公認的顏文字被稱為改變網路歷史的一張笑臉,1982年9月19日,IBM 公司的研究員斯科特?法爾曼(Scott Fahlman)用一組簡單的符號構成的「:-)」,教會了大家這是一個笑還可以這樣表達。


之後,由ASCII 元素組成的笑臉大大激發了人們的想像力和生產力, 此後各種各樣的表情符號被源源不斷地創造出來。20世紀90年代末,我國的聊天軟體中出現了大量由符號構成的表情,這也是網路時代帶給國民的共同記憶。由於輸入法的不便捷,以及語境表達的不明確,網路表情符號不斷地進



> 1982年9月19日,IBM公司的研究員斯科特 ?法爾曼(Scott Fahlman)用一組簡單的符號構成的「:-)」,成為改變網路歷史的一張笑臉。


行著更新換代,從第一代由標點符號組合來模擬表情的顏文字,到第二代大眾熟知的emoji 表情,再到第三代由用戶自發的以截圖、拼貼等手段製作的網路表情符號,構成了現在微信、QQ等聊天軟體的固有表情包模式。大量的網路表情符號都是由用戶自行設計的,不僅更加貼近現實需求,還能夠滿足定向用戶的審美。網路表情符號成為了亞文化的代表,更成為用戶之間溝通的重要方式。信息化時期人們改變了單純的文字表達,利用虛擬空間的優勢,展現實景聊天或者符號代替語言的時代性。伴隨著軟體技術的發展,網路表情符號實現了立體感官、動態化的表情符號和模擬現實等方面的拓展。從抽象到具象;從靜態到動態;從單一到多元,網路表情符號從流行,到已經完全超越了流行符號的概念,成為日常表達,甚至連動畫和視頻短片也進入表情符號的範疇。表情包的設計也由個人自由創作發展到商業團體開發,社交軟體推出了可以投稿上傳表情包的平台,個人用戶或團隊可以上傳自己製作的表情包套裝,通過大眾的付費使用或讚賞的形式獲得利益。


網路表情符號現有形式



> 一個微笑——不同時期和不同廠商的表情在畫風和設計上都有很大區別

全球信息一體化推動了整個網路的發展,網路表情符號的直觀性與情感的展示性,彌補了文字在情感傳遞上的不足。網路表情符號加快了信息傳遞的準確性與速率,出現了各種形式的網路表情符號。其中包括表情展示符號、體態展示符號、搞笑圖片及動畫等等形式,在演化過程中,含義也逐漸豐富。網路表情符號的景別也從初始的近景表情逐漸轉化為中景的部分身體帶表情,到最後的無限定景別。使交流者對於電腦顯示器的認知不再是一個窗口,而是交流的參與者。更使網路溝通趨向真實化,模模擬實交流方式,讓人們溝通便捷,更好的投射出人們的心理。網路表情符號出現了多樣性發展,三維表情、動態表情、視頻表情、自製表情等眾多方面呈現全面發展的跡象。


網路表情符號發展因素



> 從一組簡單符號構成到3D動態的表情


網路表情符號得到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有如下幾個方面。首先,網路表情符號是新媒體時代的衍生品,尤其在互聯網的虛擬世界裡,在高速發展的信息化時代,溝通和交流成為時代特徵。在這樣的網路交互時代下,網路表情符號扮演著重要角色,在線上社交這種「不在場」的虛擬社交環境中,個性化表達和情感訴求極大地提高了網路表情的需求。其次,網路具有年輕化特點。年輕人交流主要為尋求集體安慰、情感宣洩等訴求,在現代網路環境中,簡單直接的情感表達、準確幽默的溝通方式,成為年輕人交流的價值取向。這種交往互動機制展現了共同的價值取向,也是網路表情符號被選擇的重要原因。最後,網路表情符號在交流中的限定性較少,表情和身體語言是每個國家的通用語言。利用表情和個性化的展示,能夠跨越語言和文字的障礙溝通。


網路表情符號心理因素


網路表情符號在使用的過程中具有天然的情緒表達作用。情緒表達是指自身情感通過身體、表情、語言、行為等方式的表達和展現。現有的網路交流中,人們難以得到面對面的情感交流和交互體驗,沒有表情、動作等情緒表達,單純的文字表述往往會給人帶來一種心有餘而力不足的無措感和蒼白感。網路表情符號的出現完全彌補了這方面的不足,使用戶可以隔著媒介,完成情感的精準傳達,從而降低虛擬帶來的不真實感。這種方式打破了地理空間給人的限制,使人雖不見面卻獲取了真實的情感體驗 。



> emoji已經成為一種文化,也成為一種設計風格


網路表情符號的溝通表達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個性化表達是自我向外界展示的過程。個性化表達是富於變化的,而網路表情符號正是個性化表達的典型代表。 展示自我,明確自身形象,在不同的語境中會有不同的解讀,網路表情符號大大改善了「不在場「社交中個性化情感表達匱乏的現狀。

第二,「短平快」溝通。現代社會的溝通方式呈現扁平化趨勢,人與人交流、溝通的主要模式轉變為「短平快」的溝通方式。大量的信息交流和轉化過程容易出現誤解和缺失等問題,而網路表情符號正可以將二者的優點兼容起來。網路表情符號符合「短平快」的溝通方式,直觀準確,更是由於其含義的簡單直白,不容易造成信息的誤解。同時,網路表情符號也符合現在人們更喜歡和習慣獲取信息的讀圖方式,圖像表達更宜閱讀。



> SummerPlan工作室作品《波吉阿才購物篇》


第三,表情符號不僅可以超越語言的界限,使交流方式變得便捷豐富,也可以助力社交媒體開啟新時代-「讀表情時代」。網路表情符號已成功改變現有的交流方式,成為通用語言。利用網路表情符號的特殊性,改變原有的溝通方式,網路表情符號使線上社交形成了全新的「語法結構」,以表情符號作為形容詞來潤色和修飾文字語言,使情緒得到更充分的表達。甚至可以代替文字直接傳遞信息。


網路表情符號未來發展方向



> 2016年,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宣布將首套由栗田穣崇設計的176枚emoji表情納入自己的藏品收藏。


網路表情符號未來發展將向著虛擬現實的方向發展,沒有聲音、表情和語調的陳述,文字表述難以準確表達。但在虛擬場景下網路表情符號是對文字表達的補充,是一種態勢語言,能夠更好地輔助用戶交流,也能夠使網路溝通的形式更加豐富、表達更加準確。網路表情符號是可設計的,其主體是圖片或動態圖片,這是設計介入情感體現的重要契機。在未來的網路表情符號發展中,個性化、大眾化必將是重要發展方向,每個人都將擁有特定的網路表情符號,用來渲泄自身的情感,而動態視頻及動畫表情符號,更加直觀,使網絡表情符號突破了臨摹的範疇,成為情緒表達符號化的重要方式。



> 蚊子動漫出品的蘑菇頭金館長系列表情已經成為年青人常用的表情

網路表情符號發展至今,已經與現有的網路辭彙構成了一個全新的「語言環境」,這個環境也被稱為「偽語境」。這種網路「偽語境」的快速發展,促使網路表情符號發展的重要性進一步突出,一時呈井噴之態。網路表情符號的種類、方式、形態愈加豐富,但往往過於複雜。最終網路表情符號一定會歸於簡化和簡潔,這是卻繁就簡、大浪淘沙的過程。同時,網路表情符號還將向商業周邊方向發展,通過網路表情符號的大量運用和傳播迅速等特點,植入個人品牌。利用客戶群體對產品形象的喜愛,提高市場份額,販賣衍生周邊產品。政府部門也可以運用這種親民的方式來傳遞價值觀。



> Facebook 推出 VR Emoji, 在虛擬世界中自己可以當表情帝


網路表情符號是網路時代的產物,而社交媒體和工具為網路表情符號提供了展示平台。網路表情符號為更好地完成溝通交流的過程,提供了純文字難以達到的效果。網路表情符號給消費者帶來的用戶體驗更為直觀和豐富。表情文化對語言學本身來說就是創新性的發展,而對於表情符號的使用更是改變現有的溝通交流方式,甚至無需語言或文字就能進行溝通。



藝術與設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藝術與設計 的精彩文章:

2018 德國iF設計獎上的中國設計師得獎作品(視覺傳達&包裝)
不看熱點,看藝術!

TAG:藝術與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