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珠海造無人船 為雪龍號探路

珠海造無人船 為雪龍號探路

廣東造的無人船首次進入南極海域。受訪者供圖

我國第五個南極科考站———羅斯海新站,前不久正式在恩克斯堡島(又稱難言島)奠基。按計劃,新站建成還需要4年時間。而這座考察站的調研選址,早在幾年前就開始了。去年11月,中國第34次南極科學考察正式啟動。此次考察任務中,一艘來自廣東珠海的無人船尤為吸引眼球。作為「雪龍」號未來靠泊碼頭的探路先鋒,這個由珠海雲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參與研發的「極行者」號無人船,在恩克斯堡島惡劣的自然環境下,工作總時長近4 0小時,完成了5平方公裏海域多波束全覆蓋海底地形測量,不僅填補了該區域的數據空白,也為船舶航行和新站建設提供基礎空間地理信息數據支撐。

中國第五個

南極科考站建設啟動

2017年11月8日,中國第34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號極地考察船奔赴南極羅斯海,開啟中國新一個南極科考站的建設。這是繼長城站、中山站、崑崙站、泰山站之後我國建設的第5個南極科考站,也是我國在南極建設的第3個常年科考站。

考察隊由來自80餘家單位的334名隊員組成,在此次考察中,充分利用船基、冰基、海基等平台,通過陸地-海洋-大氣-冰架-生物多學科聯合觀測,開展羅斯海西岸我國第5個南極考察站建設的前期工作以及國家南極觀(監)測網建設、海洋環境保護調查、站區環境整治等重點工作。

根據之前幾次南極科考的綜合觀測環境評估之後,科考隊會預選大致範圍,做實際地形勘察。羅斯海新站前期準備工程,是此次南極考察的重要任務。2017年12月初「雪龍」船首次抵達恩克斯堡島,用直升機將340噸物資部署上島;2018年1月中旬「雪龍」船從中山站返回恩克斯堡島後,將建站工程機械和重型物資運輸上島,隨即開始了新站臨時建築的建設。

廣東造無人船

首次進入南極海域

雲洲智能工程師梁長信在去年7月,入選了中國第34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伍。他帶了兩條無人船,登上極地科考船「雪龍」號。這兩條船在此次科考實際工作中代替人工海洋測繪,為我國在南極新建站貢獻一份科技力量。這也是廣東造的無人船首次進入南極海域。梁長信回憶說,「我們在2017年10月直接從廣州出發到紐西蘭,『雪龍』號到紐西蘭補給,包括我在內的26名考察隊員在這裡登船,隨後我們在12月2日進入南極圈。」

國家海洋局南海調查技術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是本次南極科考無人船兩個項目的負責單位,其與雲洲智能前期成立了無人船研發重點實驗室,開展了大量的科研和應用試驗。「(碼頭)水不能太深,海谷要足夠寬闊,保證船能掉頭,不能擱淺;風浪也不能太大,要保證船的穩定。當時『雪龍』號是無法靠岸的,有一艘船和直升機來回卸貨。無人船控制站就在『雪龍』號上面,人在船上操作即可。」

過去沒有無人船的時候,需要人工駕船,存在一定風險,而且探測區域僅限於航道位置,其他區域尚屬空白。無人船的使用能夠節省人工,使用電、柴油成本也低。據悉,此次無人船的具體任務包括測量水深、海底地貌、水流、潮汐,其中,了解水流方向與建設科考站水循環系統有關;觀測潮汐,確定海水水位最高點與科考站設立的海拔有關,避免被海水淹沒,這些都是在為新建站臨建碼頭做準備。

無人船工作要看天

天氣不好一天只工作2小時

「雪龍」號此次承載了200多項任務,想要協調好無人船測繪的時間、內容並不容易。科考隊被分為4個隊,「雪龍」號上有兩個隊,梁長信所在的隊是新建站的保障項目,做無人船海洋測繪。「每一個項目對人員、設備限定比較嚴格,每個項目只有2-3個人參與;其次設備要高度集成,不能到現場現裝,從7月接到任務到11月出發,團隊協調了十幾次,只因測繪任務必須在限定的時間內完成。」

羅斯海新站沒有碼頭,「雪龍」號多數時間停靠在中山站,無人船海洋測繪隊伍只能抓住「雪龍」號在新建站卸貨的時間作業。「『雪龍』號到了恩克斯堡島卸貨用了近5天,然後去中山站,完成對應項目,十天以後又回到新建站,停留了近3天。」梁長信說,第一次他所在的隊伍測了3 .6平方公裏海域,兩次總共測了近5平方公里的海域。

「極地天氣不好,無法預料,船起吊時還風平浪靜的,等船下水後風雪就都來了,氣溫也降下來了。」恩克斯堡島附近風多,無人船工作要看天氣,天氣不好一天只工作2小時,最多的一次連續工作了13小時。在短短的20多天里,科考隊新站建設隊27名隊員克服嚴酷的自然條件和工具有限帶來的種種困難,「人歇機不停」連續施工,完成了考察站臨時建築和臨時碼頭的搭建等工作,為新站建設奠定了基礎。

揭秘

對抗南極嚴酷氣候

無人船有哪些看家本領

風、水流都會帶來大量的浮冰,可能會將無人船撞離原有軌跡或撞壞,給無人船測線帶來一定困難。測線是無人船在水上的看家本領,即船按照預定規劃的路線在水上來回走直線,搭載其內的感測器可對海底地形掃描,由此拼成整塊的海底地形圖。「無人船經常撞(隨機漂來的冰塊),但小的浮冰不會影響它正常工作,而且我們設計的球鼻艏可以緩衝。」梁長信說,除了船身的設計,南極無人船採用的是全自動操作,循線精度依賴於人工智慧和高級演算法,應對現場突發情況依靠無人船的自主避障系統和人工干預。

南極氣候嚴酷,瞬間的陣風風速可達到40米/秒,雖然當時處在極晝,但氣溫可達零下14攝氏度左右,無人船長期在低溫環境下作業,船體的結構強度受到比較大挑戰。據介紹,「極行者」第二代的船在材料方面有了改進,從複合材料換成鋁合金,「鋁合金韌性比較好,發生剮蹭頂多是變形,但是船體不會『失效』(用不了);如果損傷比較嚴重,可以通過切割和焊接修補。」此外,受到低溫的影響,電動船的作業時間比常態縮短,他們還預備了只有在零下35度才會結冰的柴油。

出品:南都采編指揮中心

統籌:南都科學新聞工作室

主持:陳養凱

采寫:南都記者 張伊欣 張志韜 實習生 吳雨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方都市報 的精彩文章:

「機器人養老」只是老齡化日本的無奈之舉
黃河文明再認識

TAG:南方都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