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吳邦佐款香爐能值多少錢?

吳邦佐款香爐能值多少錢?

亂世存糧,盛世收藏。收藏是一種愛好,收藏是一種文化,收藏是一種藝術,收藏是一種俢養。收藏是樂趣,更是一門學問。在門類眾多的收藏品中,宣德銅爐因為材質好、造型佳、皮色好,用途多,珠光寶氣、賞心悅目、易保存等諸多優點,被歷代收藏家所青睞,所鍾愛。

銅爐文化和香道文化是典型的中國傳統文化之一,歷史悠久。香爐種類繁多,形式完美,就用途而言,爐有香爐、熏爐、暖爐(手腳爐)之分;香爐無蓋,熏爐、暖爐有蓋,蓋上有孔。就材質而言,大致可分為金屬和非金屬兩大類,在陶瓷、鐵、銅等材質製成的香爐中,隨著元末明初銅器鑄造業的迅速發展,原先其它材料的香爐,逐漸被銅香爐所取代,所以在金屬材質製作的香爐中,銅香爐是中國明清時期銅製品中最重要的門類之一,具有上古青銅器和宋瓷兩個體系的典型特徵。香爐收藏以銅香爐備受青睞,尤其對人們常說的宣德爐虔誠推崇、情有獨鍾。

香爐作為香道文化的載體,在漢代就已經誕生中國銅爐的鼻祖「博山爐」。博山爐有銅鑄的,也有陶制的,在爐膛中點燃香料,青煙從蓋的孔洞中裊裊飄出,香氣四溢,如通神明,爽身心,驅蚊蟲。至明代,宣德皇帝召集頂級工匠鑄造宣德爐,博採眾長的集體智慧使銅爐的製作技藝達到了時代頂峰,因此宣德時期鑄造的一批御用香爐無論是整體造型、內在肌理,還是外部色澤,都透露出獨特的魅力,被公認為「明代文房珍玩之首「,飽受珍愛。因此600多年來這一藝術瑰寶受到了歷代藏家的不懈追捧。

宣德爐,是由明宣宗朱瞻基在大明宣德三年參與設計監造的銅香爐,簡稱"宣爐"。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運用風磨銅鑄成的銅器,造型古樸典雅,深受世人厚愛。為了製作出精品的銅爐,在朱瞻基的親自督促下,整個製作過程,包括煉銅、造型必須自《宣和博古圖》《考古圖》等典籍及內府密藏的數百件宋元名窯中,精選出符合適用對象、款制大雅的形制,將之繪成圖樣,再呈給其親覽,並說明圖款的來源和典故的出處,經過篩選確定後,再鑄成實物樣品讓其過目,滿意後方准開鑄。所鑄宣德爐工藝精益求精,造型優美別緻,質地細膩如膚,珠光寶氣,堪稱桐廬精品,除大部分留作宮廷使用外,少部分賞賜給了皇親國戚、顯赫近臣、達官貴人和一些香火旺盛的廟宇。宣德爐的審美傳統源自宋瓷,是以銅的材質去追求瓷的質感,使之充滿古典韻味,它上承了夏商周青銅器的紋飾,中承了宋元瓷器的造型,開啟了中國銅器的復興時期,把我國古代的青銅合金鑄造技術推向了一個新高峰,在幾百年的時間裡引領潮流。但是,經過數百年的風風雨雨,真正宣德三年鑄造的銅香爐傳世量極少,現已極為罕見,普通百姓只知其名未見其形。

從帝王將相、達官貴人到文人墨客,到廟宇寺院,宣德爐都備受青睞。為了牟取暴利,從明代宣德年間到民國時期,仿製宣德爐的活動就從未間斷過。所謂仿品是只仿其器形而不仿其器款,贗品則不但仿器形,而且還仿器款。宣德爐最早的仿製者是吳邦佐,他是負責監督鑄制宣德爐的官員,宣德爐停鑄後,吳邦佐即按照鑄造宣德爐的方法,並僱用原鑄制宣德爐的工匠自行仿造,落款為篆書「琴書侶」或楷書「宣德五年臣吳邦佐造」。這些經過精心鑄造的仿品可與真品媲美,專家權威也無法辨別,至今國內各大博物館內收藏的許許多多的宣德爐,沒有一件能被眾多鑒定家公認為是真正的宣德爐。鑒別真假宣德爐已成為中國考古學中的「懸案」之一。正因如此,宣德爐和其同時代的仿品,現今已很難分辨,一般均作真品論,價很高。

精品廣義宣德爐的鑒賞與收藏是很有技巧的,一般應從銅質、鑄造工藝、造型、皮色、款識,以及體量大小、品相等幾方面進行鑒別:

收藏的銅爐首先是質地要好,講究製作工藝,其次是有年份。銅爐的價格還會受到尺寸、重量、款識等因素的影響,需進行綜合判斷。再進行綜合判斷時應該把握「材美工良」四個字,可選擇造型典雅優美、銅質精良、皮色保存良好、款識清晰、工藝精湛的銅爐予以收藏。

一、銅質:

宣德爐銅質精良,器表顏色繁多,主要有褐色、栗殼色和棠梨色。雖然宣德爐在銅溶液中添加了金等貴金屬材料,但因比例很少,因此對製成品的色質改變不大,所以在宣德以後的仿品鑄爐中不再把金熔入銅料中了,而把金材料用灑金、鎏金、割金等工藝裝飾在爐表面,金光閃閃,給人一種華貴的感覺,更達到了美觀效果。

1、翻看爐足底,多露銅質,可查辯銅質大致成分、密度、純凈度。

2、看摸爐體色皮、細膩均勻,光滑如玉者質佳,可見金雨點或金雨雪片者皆佳質畢現。

3、「將爐置於手掌,用指輕彈爐唇,聲音寬廣宏亮,高低起伏而且發散者多含金最佳;聲音清脆而揚長,細微而凝聚,縈繞迴旋,綿綿不絕者多含銀上佳;聲音清脆短促者次之,音同桔木悶啞者最次。」——《宣爐集釋》民國邵銳著。

4、宣德爐用料佳,冶煉精。普通的銅經過4煉即呈現珠光寶色,即千古所稱的幹將、莫邪也只不過6煉。而宣爐的銅最精的是12煉,最劣的也有6煉。鑄造宣德爐的風磨銅,還要添加一定比例的金、銀、鋅、錫等貴重金屬材料,在經過6次到12次的瀝煉和提煉後,在溶液基本接近純銅以後才能進行澆鑄。每斤銅材在經過12煉後僅剩下4兩了,所以密度高,比重大,質地優良,彰顯珠光寶氣,手感細膩溫潤,如嬰兒膚。

二、鑄造工藝:

1、宣德爐選料考究,銅質優良,工藝精美,晶瑩溫潤,珠光寶氣,造型古樸典雅,是焚香、拜佛、祭祖之經典用爐。當陶范法被淘汰後,失蠟法就是一種比較先進的鑄造工藝了,主要用於鑄造複雜的器形。用失蠟法鑄造出來的宣德爐是一次鑄成的,渾然一體,爐的方圓角度標準耐看,整體曲線優美。由於鑄造水平高,經過打磨後找不出任何拼模和鑄口的痕迹,內外光滑無旋痕,無刮削胎痕、少見沙眼。爐體各部位整齊,勻稱,平整、光滑、無接痕。

爐分爐耳、爐身、爐足三部分。爐耳有:象耳、獅耳、環耳、冠耳(官耳),成對置於爐身的兩側,橋耳、衝天耳成對置於爐口上端的兩側。有的爐不飾耳,爐身素光不作紋飾,使之盡現宣德爐古樸銅色和莊重造型。也有少量的宣德爐在外部敲上些小塊金箔,謂之生金,熠熠生輝,金塊大小相間,小者呈星點狀,大者如片狀,如金色的「雨雪」交加,富麗豪華。宣德爐造型以古雅渾厚為上,有耳足的比無耳足的要好,鑄工越精越好。爐足有圈足、圓乳形三足、方圓形四足等,形式多樣,因爐身而異。爐壁厚重,手感有一種沉甸甸的感覺。

2、精工製作宣德爐的核心技術失蠟法,是一種古老的銅器澆鑄工藝,一模一器,每款器型都單獨制模、雕刻。據行家介紹,失蠟法這一傳統銅爐製作技藝共有17道工序:包括製圖、雕蠟模、裝澆口、上料、煮蠟、烘烤模、澆鑄打磨和做舊上色等。其做法是:先用一個橡膠模倒出蠟模的形狀,用蜂蠟做成鑄件的模型,經過工匠修正紋路後,再用別的耐火材料填充泥芯、敷成外范。加熱烘烤後,將蠟模全部熔化後倒流出來,使整個鑄件模型變成空腔後,再往空腔里澆灌銅溶液,鑄成器物,待銅器冷卻定型後,然後再進行去皮、局部修正、打磨、拋光、著色等工藝。在這17道鑄造工序中,其中有2道工序最為複雜,就是製作母本(確定造型)和做皮殼(上色)。比如皮殼,皇家的宣德爐體色多達47種,其中比較難以掌握的有鱔魚黃、藏金色、棠梨色、古銅色、青皮色、棗皮色、雪花金、黑漆古等十多種皮殼顏色。但遺憾的是失蠟法鑄造銅爐這一傳統秘籍,自民國時期就無人問津並已經失傳了。現在所用的失蠟法是在對古代失蠟法的研究和恢復過程中得到進一步提高後的當代鑄造工藝,畢竟古代沒有現在這樣好的工藝材料和工藝手段。自改革開放以來,在民間藝人恢復、傳承、發展的基礎上不斷創新,使得宣德爐這一經典藝術瑰寶失而復得,受到普羅大眾所喜愛。「巧生爐」造型幽雅,工藝精湛,色澤潤和,古色古香,充滿靈氣,不僅能與古代銅爐媲美,而且曾作為國禮送給外國政要,還在上海世博會上展出過。在對古代鑄爐工藝的復原、挖掘和傳承中,江蘇蘇州藝人陳巧生所仿製的宣德爐(落款「巧生爐」)是現代宣德爐仿品之上佳者,被許多宣德爐收藏愛好者所喜愛。

三、宣德爐的外形特徵:

1、一直以來,銅器鑄造更多用於奢華的陳設品和生活用具,香爐作為我國古代傳統的實用器物歷史悠久。香爐文化成為文人雅士的一種時尚,置爐和賞爐成為一種文人品位的體現,其獨特的文化特色使香爐成為當時代表新文化的典型器物,所以具有很高的藝術和收藏價值。從古至今,香爐造型逐漸豐富,出現了鼎式香爐、鬲式香爐、奩式香爐、魚耳香爐、三足香爐、圈足香爐等多種樣式,其中銅香爐頗具代表性。其各器的耳、邊、口、足,雖屬於細微處,也都精心製作。耳之種類如朝天耳、環耳等不下50餘種,邊則有20餘種,口亦有10餘種,即足尚有40餘種,可謂洋洋大觀。

2、經典宣德爐的造型以商周青銅禮器為藍本,有鼎形、簋形、鬲形、敦形等多種款式。大明宣德爐的基本形制是敞口、方唇或圓唇,頸矮而細,扁鼓腹,呈現近似半圓球的體積。三鈍錐形實足或分襠空足、圈足,了形耳或獸形耳,或口沿上置橋形耳、衝天耳,銘文年款多在爐外底,與宣德瓷器款近似。除銅之外,因為有金、銀等貴重材料加入,所以爐質特別細膩,呈暗紫色或黑褐色。一般爐料要經4煉,而宣德爐銅液要經12次瀝煉,因此爐質更加純細,金光閃閃,給人—種款式規矩工整,爐身氣度不凡的感覺。大明宣德爐是明代工藝品中的珍品,宣德爐的鑄造成功,開創了後世銅爐製作之先河,在很長一段歷史中,宣德爐成為銅香爐的通稱。

3、內腔特徵:宣德爐的造型只是它的外形,其內腔亦有欣賞和斷代的價值,反映了匠心和時代的審美情趣。感覺明匠更注重內腔的造型設計,尤其想表達爐腔的縱深感(橫向的和豎向的)。橫向的縱深感以弧線大來體現,豎向的縱深感以爐腔深來表達:爐壁不等厚,上下厚,中間薄;爐口壁直,向內腔過度有稜角;內腔底低;內腔底面徑小;內腔的最凸處低於外形的最凸處。?

四、色皮與包漿:

1、「宣爐最可貴的地方在於顏色之美妙」——《古玩指南》民國趙汝珍著。

2、「銅爐以顏色清凈均勻為上品,渾濁為下品,以色厚為上品,以色薄為下品」——《宣爐集釋》民國邵銳著。

3、「普通的爐樣式玲瓏可愛,顏色完好的今日市價沒有幾仟元買不到的,如果顏色剝落或磨新的話就和銅的價值一樣了」——《古董辨疑》趙汝珍著。

4、「御制宣德爐色澤晶瑩而溫潤,在中國青銅和銅器文化史上,更首次以作色工藝將銅胎外表賦予顏色皮殼。這一工藝開創了銅器作色的先河,令宣德爐可以曆數百年依然寶光燦爛,將銅香爐製作提高到了中國歷史的巔峰。」——當代制爐大師陳巧生

5、宣德爐最妙在色,其色內融,從黯淡中發奇光。史料記載有四十多種色澤,為世人鍾愛,其色的名稱很多。例如,紫帶青黑似茄皮的,叫茄皮色;黑黃象藏經紙的,叫藏經色;黑白帶紅淡黃色的,叫褐色;如舊玉之土沁色的,叫土古色;白黃帶紅似棠梨之色的,叫棠梨色,還有黃紅色的地、套上五彩斑點的,叫仿宋燒斑色;比珠砂還鮮紅的斑,叫朱紅斑;還有豬肝色、棗紅色、琥珀色、茶葉末、蟹殼青等等,其中以佛經紙色為上佳色,還有一些使用了特種工藝製造的灑金銅香爐看起來也很華貴(但並不代表含金量高)。明朝萬曆年間大鑒賞家、收藏家、畫家項元汴(子京)說:「宣爐之妙,在寶色內涵珠光,外現澹澹穆穆。」

6、宣德爐在宣德中期模仿宋代的燒斑,掩蓋了爐的本質,就用一種外國產的鹵液浸潤、擦拭、薰洗,把色彩變為蠟茶。到了宣德末期,則更加顯示它自然色澤,著色更淡。後人評論說,宣德爐大致有五等色:栗殼、茄皮、棠梨、褐色,而以佛經紙的色澤為第一。鎏金的爐腹下鑄成祥雲湧起的樣子,鎏金的爐口下部為祥雲翻覆的樣子。至於雞皮色,則是著火氣長了才出現的。宣德爐本身端麗無鑄、渾然天成的色皮,是令諸家賞玩時嘆為天人之作的主因。昌襄《宣德爐哥注》說:「宣爐最妙在色,假色外煊真色內融。從黯淡中發其色,正如美女子肌膚柔膩可掐。」宣德爐的色皮,可謂變化萬端,光是著斑點變有葡萄硃砂斑、石青斑、石綠斑、黑漆古斑、棗紅色、桑葚色、豬肝色、翡翠綠色、茶葉末色、水銀古色、藏經古色、上古色及鎏金、摻金、灑金等。造成這些不同的色澤,是用各種不同顏料精經典宣德爐器型工染制出來的。其間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塗色與烘烤才能將色料沁入爐體。

7、銅是人類最早使用的一種金屬。鑄爐所用的銅液中由於添加的其它貴重金屬材料多達30多種,添加的材料不同,比例不同,所築造出來的銅爐外觀顏色也不同。

●紅銅與鉛的合金,叫鉛青銅。若銅爐表面氧化層顏色呈黑色或黑色帶綠,那是銅材料中含鉛太高,不屬純銅了。鉛銅合金的銅材表面氧化後會發黑。

●紅銅與錫的合金,叫錫青銅。若銅爐表面生成綠銹,那是含錫太高,已接近青銅合金了。

●若銅爐表面一擦就黃燦燦的,氧化層不緻密,那是含鋅太高,是黃銅合金。

●從表面質地上看,如被氧化的粗糙、不平,或者能見到砂眼等,那是黃銅合金鑄造或是粗銅鑄造的。

●從孔雀石中提煉出來純銅,因是紅色而叫紅銅。紅銅有很好的延展性,熔點1084.5度C,易於鑄器,可惜硬度不高。後來發現加入少量錫或鉛後,熔點可降至八百多度,硬度增加了許多,錫鉛青銅合金熔化後流動性很好,便於連續澆鑄,冷卻時體積略有脹大,減少了砂眼出現的幾率。

8、宣德爐的表面經過長時間的氧化,形成栗紅色的氧化層,這就是判別真假宣德爐的基本色調。歷經數百年後,爐的外壁形成了厚厚的一層自然包漿更加美麗動人。宣德爐原料在冶煉過程中,合金成分的不同也會造成宣德爐材料顏色有些差異,但萬變不離其宗,真宣德爐的表面顏色與栗紅色相差無幾。存世宣爐真品原始包漿溫潤,寶氣內蘊,顏色長時間不變。偽品包漿枯槁,有的象油漆,越久越難看。

9、冒襄曰:「宣爐最妙在色,其色內融,從黯淡中發奇光,正如好女子,肌膚柔膩可掐,爇火久,燦爛善變」。項元汴曰:「宣爐之妙,在寶色內涵,珠光外現,澹澹穆穆,而玉毫金粟隱躍於膚里之間,若以冰消之晨,夜光晶瑩映徹,迥非他物可以比方也」。宣爐顏色之美,已為二公道盡,無以復加矣。現將著名各色略解釋於下:

仿宋燒斑色,俗名鐵鏽花,即黃紅之地,套以五彩斑點。

仿古青綠色,與古銅器色同,用三代銅器制之,此色最為高貴。

硃砂斑,與硃砂色同。有三種,大片的叫紅片,斑點的叫紅斑,長絲者的叫紅絲,均極難得。

石青斑,即石青色之斑點者。

石綠斑,即石綠色之斑點者,較石青色深。

黑漆古斑,斑點為黑漆點,非完全是光滑的黑色也。

葡萄斑,斑點為深紫,類似於葡萄色。

朱紅斑,斑點為硃紅色,較硃砂斑更鮮紅。

淡藍斑,似石青斑,而淡作藍色。

棗紅色,紅帶紫,類似棗皮色。

豬肝色,較棗皮色淡,類似豬肝色。

甘蔗紅,較棗紅色淡,但紅過之。

海棠紅,較棗紅色淡,紅色亦較甘蔗紅淡。

桑椹色,即瓷彩中之胭脂水也。

石榴皮色,黃帶紅,雜以各色斑點,類石榴皮。

茄皮紫,紫帶青黑,似茄皮色。

珊瑚色,淡紅帶粉色也。

琥珀色,金黃色,類琥珀色。

紅黃色,紅厚於黃,二者混成此色。

杏黃色,深黃帶淺紅,類似杏的顏色。

蠟茶色,黑黃帶白,即深杏黃帶黑色。

栗殼色,黑黃似栗殼之色。

棠梨色,白黃帶紅,似棠梨之色。

秋白梨色,即棠梨之淺色也。

山查白,即色之最淺色。

駱色,白帶紅黃也。

褐色,黑白帶紅淡黃色。

鱔魚黃色,黃似鱔腹,有紋理。

藏經紙色,黑黃,似藏經紙之色。

水白色,淺黃色也。

鎏金色,有六種,全體流金的叫赤金純裹,赤金流下半部的叫涌祥雲,流上半部的叫覆祥雲,只流中腰者叫金帶圍,金帶圍點染硃砂斑者是金帶石榴紅色,施之於金帶圍者叫金帶仙桃,總之均以赤金流之者。

滲金色,用赤金薰擦入銅內,如滲入者然,有三種,大片的叫金片,成點形者叫金點,大小相間叫雨雪點。

泥金點,用赤金鍍上如雞皮者,色黯而光,恰似泥金箋紙。

鑠金色,用赤金混於銅內,視之有碎金點也。

各種銀色與金色同稱流銀、滲銀等,金銀同用之亦然,叫流金銀、滲金銀等。

金銀商嵌,以金銀片或絲嵌成各種花紋也。嵌金者叫商金,嵌銀者叫商銀。

綠色,即銅綠色也。

鸚羽綠,俗稱鸚哥綠,或孔雀綠也。

秋葵花色,淡綠帶白黃,如秋葵花色者。

茶葉末色,深黃帶淡綠,如茶葉末之色,視之如外掛瓷釉中攙有金點然。

蟹殼青,黑色帶青,如蟹殼然。

青瓷色,黑帶藍,如瓷青色。

水銀古色,白稍帶青,黑光閃鑠,如水銀。

銅古色,古銅色也。

土古色,如舊玉之土沁色。

敷漆色,各色之上敷以漆。

●鱔魚黃、藏金色、棠梨色、古銅色、青皮色、棗皮色、雪花金、黑漆古等多種顏色為宣德爐等銅器的常見顏色。

五、銘文與款識:

1、宣德銅香爐的款式規範,端莊,其款多落於爐外底。自明朝以來,好的手工藝品都留有銘文或字型大小,大明宣德爐也留有印記。這是手工藝人對自己作品的自信或已初具品牌意識,或便於識別。

2、看款識,也就是看爐底的刻字。宣德爐查明的款識一共有一字﹑二字﹑四字﹑六字款4種格式,圖形有方形和圓形2種。如「宣」、「宣德」、「宣德年制」或「大明宣德年制」,字體規整。「宣」和「宣德」字樣均為隸體字,而「宣德年制」和「大明宣德年制」字樣均為正楷方體字。兩者中間,前者為刻款,而後者為鑄款。而仿製宣德爐一般只有「大明宣德年制」的六字款。

3、在真品宣德爐的落款中,但凡「德」字,心上均無一橫。而「制」字皆為繁體字。

因為宣德帝制爐時沒考慮到出口,他的制器官坊也就不必要把國號和年號同時列印在爐上,行家認為:四字年號款是真宣德爐的識別款;一字和二字款是民坊製品,六字款是清朝的仿品。

據專家考證,從清朝嘉慶年代開始仿製的宣德爐在款識「宣德」的「德」字才出現心上的「一」橫,即由十四筆劃改為十五筆划了。在鑒別時判斷是不是仿品,觀察這一點非常重要。

4、也有專家持不同意見,認為宣德爐底款的「德」字心上沒有一橫,當時有「省一德」之稱,經多方查證,也有不省一橫的。器款在外底正中,為刀刻陽文楷書「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書法近似歐體,器款的「德」字心上省略一橫。這種「德」字心上的一橫被省略的寫法始於漢代,漢碑、魏碑中的「德」字心上普遍省略一橫。唐代書法字帖中的「德」字寫法既有省略一橫的,也有保留一橫的,如歐陽詢字帖的寫法省略一橫,顏真卿、柳公權字帖的寫法則保留一橫。元代趙孟頫字貼的「德」字寫法也省略一橫,明代繼續流行這種寫法。現在傳世的「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書款的銅香爐很多,最常見的是橋耳鈍錐足圓形爐,它既有明代的仿品,也有清代的贗品。但是,底款「大明宣德年制」的「德」字心上省略一橫的銅香爐是明代鑄造,保留一橫者則多數是清代所鑄。

六、不同朝代的宣德爐具有不同的時代特徵:

古玩收藏是一門學問,初涉此行者要通過學養和美感的建立,慢慢地培養眼力,多學些鑒賞知識,才能少上當受騙,在高價收藏時必須慎之又慎。要知道,不管是在哪裡淘寶,收藏知識都是很重要的。

天上不會掉下餡餅來,「撿漏」是對收藏知識積累後的厚積薄發加上運氣使然。俗話說:南京到北京,買的不如賣的精。如果你沒有相當的收藏鑒別知識沉澱,那就不要拿自己的「運氣」與行家的經驗相抗衡。否則很可能會掉入陷阱中。

宣德爐存在大量仿品,明代宣德銅器極其罕見。現在古玩文化市場上交易的宣德爐多為仿製品,在開模、雕刻、煉銅、作舊等工藝上幾可以假亂真。據專家介紹,收藏者在古玩市場收藏到真品宣德爐的概率約在四十萬分之一,此言雖屬誇張,但真品稀少、仿製品大量存在卻是不爭的事實。

1、據專家介紹,宣德爐的樣貌主要分為明式、清式兩種。不同朝代的宣德爐仿製品具有不同的時代特徵。明式美學思想注重線條,更多的是文人趣味;而清代注重用料足、分量重,端莊華美,代表著官家趣味。

●當代仿。宣德三年宮廷封爐不鑄之後,當時的監造者將原來的工匠再集中起來,另行鑄造。由於原料不足,風磨銅已經用完而不復出,鑄工只能以黃雜銅代之,雖做工與以前一般極盡精緻。形態更為多變,但銅質不良。同時底款有了變化。字數增多,為「大明宣德五年監工部官吳邦佐造」和「工部員外臣李澄德監造」等,楷款、篆款均有。

●明代中期仿。明代中期的正德年間,朝野亦需用銅香爐,因宣德爐已經深入人心,遂沿用宣德爐的造型和款式或稍加變化。此時爐的特色是銅色泛黃,器身鑄有伊斯蘭文。明代中期伊斯蘭文化大量傳入中國,致使正德皇帝亦信奉起伊斯蘭教,所以當時製作的工藝品如銅器、瓷器、景泰藍及許多的物品之上多有伊斯蘭文(迴文)的出現,至明末鑄造的宣德爐上亦沿此風,並且楷書、篆書並用。

●明末和清初仿造。該時的工藝美術器有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所以宣德爐仿品製作亦美,並沿用明代的失蠟鑄造法,但在造型上與明代相比,惟顯靈巧而已。其胎亦厚重,色有暗紅、橙黃等。款式上除了仿大明宣德款之外,還有署「袖雲居」、「水雲居」、「風月侶」等的篆書方款。

●清晚期至民國時期仿。其銅質粗,砂眼多,爐壁薄,分量輕,有的以翻砂法澆鑄,工藝更加粗糙。

●現代銅爐辨識要點:

當代銅爐大多使用電解銅鑄造,採用現代的失蠟法澆鑄技術,此類仿品可以說造型、重量尚可,但細看銅的質地、皮殼、包漿、打磨的光潔度等,明顯遜色。在打磨方面大多藉助拋光機械,由於砂輪轉速太快,光澤過分激烈,「火氣」也大。「旋紋」是銅爐在製作過程中留下的車床工藝痕迹,手撫無光滑細膩之感。用車床製作銅器是民國時期才出現的製作工藝,現代的銅器仿製品大多也有「旋紋」的痕迹,器型加工略顯粗糙,爐身不加紋飾,體輕薄而多砂眼,稜角突出,神態拘謹。如果你發現商家所說的「老銅爐」里有旋紋,那就要倍加小心了。

真品鑄造工藝質量平均,精品鑄工相當精。偽品鑄工不平均,有好有差,或者鑄工粗糙。

磨損:真品有自然均勻的磨損,特別是在足底。偽品無磨損或是有人為打磨痕迹。

2、款鑄得越精越奇就越能幫助斷代,而銅爐的價值也越高。宣德爐在明、清以及民國均有鑄造,但如何判定年代的早晚呢?從整體造型上來說,明代銅爐的整體風格是雅緻、渾厚。發展到明末清初和清早期,銅爐依然渾厚,但不及早先的雅緻。時至18世紀,風格開始趨向纖弱,在造型和裝飾上力求變化,有的也雅緻,但總體上渾厚不足。

3、明清兩代的美學風格是截然不同的。明代文人士大夫佔主體,清代是將軍文化。所以乾隆時期的爐都是繁複花哨的造型,清代也有意迴避明代的風格。」以獅耳爐為例,獅子百獸之王,有威武的意象,所以軍隊的衙門更多使用獅頭。清代造型的獅頭通常比較凶比較呆,而明代的獅頭更為傳神。每種爐型都反映著當時使用的環境、場所。比如衝天耳爐,更多用在祭祀,祈福;蚰龍造型的爐更多使用在書房;天雞耳爐,則更多用在閨房,因為天雞古代有鳳凰之意。不同爐型都有自己不同的歷史脈絡,這成就了它可以成為系列收藏的原因。

4、一些不同時期模仿宣德爐的特徵:當朝仿。由於風磨銅已經用完,原料不足鑄工以黃雜銅代之,故銅質較差;明末和清初仿造。沿用明代的石蠟鑄造法,在造型上顯靈巧,款式上除了仿大明宣德款之外,還有署「袖雲居」、「水雲居」、「風月侶」等的篆書方款;清晚期至民國時期仿。其銅質粗,砂眼多,爐壁薄,分量輕,有的以翻砂法澆鑄,工藝更加粗糙。現代仿。多採用石蠟法澆鑄技術,現代仿品用的是電解銅,色紫紅,手撫之生澀淺薄,而無細糯之感。

5、不同時期的宣德爐在精度和質量上都有不同側重點。明爐重韻味,不管是整體或者細部的設計,都耐人尋味。明末清初的爐有拙樸的厚重感。雍正時期的爐線條柔和,而乾隆時的精爐工藝水平達到歷史最高點。

6、明代永樂時期傳承宋代的仿古遺風,繼續流行銅香爐。永樂時期的銅香爐外底正中有刀刻陽文楷書款「大明永樂年制」或「永樂年古式造」六字,銅香爐刻有年號款是從永樂時期開始。宣德時期進一步崇尚和仿鑄古器物,宣德的御制銅香爐俗稱「宣德爐」,鑄於宣德年間,它是當時冶煉技術與鑄銅製作藝術傑出的代表作。

七、銅爐的大小與重量:

銅香爐從字面理解其用途就是用來焚香的爐子,其實也不盡然,因為它們的功能是有所區別的。銅香爐有些是用作熏衣、提神醒腦的,有些就是單純的陳設品,還有些就是敬神供佛的銅香爐。目前在古玩市場上看到,仿宣德器型的香爐,從尺寸大小,重量上來看,幾乎是一模一樣的,可以假亂真。它是用純銅鑄造的,大部分用的是電解銅材料,密度在8.9左右,且翻砂工藝精緻,內外模具在一個中心點上,鑄得爐壁和底一樣厚,內光外滑,或經過電鍍或酸洗,氧化層極其漂亮,一般沒有注款。如標註個「大明宣德年制」,你能識別嗎?一般人是不會鑒別的。即使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色譜儀﹑光譜儀對只相隔幾百年的銅元素也是分析不出來的。

1、從銅爐大小和重量上看,直徑在8—12厘米的爐最常見,屬於小號,重量一般在1千克以上。直徑在15厘米左右的爐是中號,重量一般在1.7千克—3千克,數量比小號少,但價值比小號高。直徑在18厘米的爐,重量大約在2.5千克—3.5千克。而直徑大於20厘米的爐屬於大號的,重量在3.5—5.5千克),工藝精者稀見,價值也很高。在同樣尺寸的情況下,爐的重量越重價值也越高。(目前文化市場上的現代仿製品,爐直徑在8—12厘米的,俗稱為一隻香爐,價格約在80—120元;直徑在18—20厘米的,價格約在350—500元。)

2、銅爐體積太大不一定就好,因為用於廟宇神堂的大型銅爐往往製作粗糙,但用於文房的銅爐,由於文人專門訂造,所以用料精,工藝好,大多是品位高的精、逸、妙、佳品,甚至是極品。而私款銅爐大部分屬於官宦世家或富貴人家的文房用具、府內祭器,是專門鑄造,所以屬孤品,後有喜歡其傳世的款名,亦有後記,但不會批量生產,所以形制好、銅質精、皮色佳、款字優的私款爐,其文物價值、藝術品位和市場價值也很高。

國內成交價 `

明銅宣德爐,徑18厘米,成交價9900元,北京盤龍,01年1月。

明片金宣德爐,徑15.3厘米,成交價41800元,北京盤龍,01年1月。

清銅宣德爐,徑14厘米,成交價2750元,中國嘉德,02年7月。

清銅宣德爐,徑9厘米和10.6厘米,成交價550元,中國嘉德,02年9月。

清中期灑金扁方宣德爐,徑12.8厘米,成交價71500元,中國嘉德,02年11月。

清銅宣德爐,高8厘米,成交價3850元,中國嘉德,02年11月。

明銅雙鳳耳宣德爐,高15厘米,成交價71500元,中貿聖佳,02年12月。

清銅宣德爐,徑13厘米,成交價2750元,中國嘉德,03年1月。

清中期銅宣德爐,徑15厘米,成交價2200元,中國嘉德,03年1月。

國外及香港成交價

17/18世紀灑金龍耳銅香爐,高23.5厘米,成交價4025美金,紐約蘇富比,98年9月。

18世紀長方耳銅香爐,高38.1厘米,成交價3450美金,紐約蘇富比,99年3月。

18世紀灑金龍耳銅三足爐,高18.4厘米,成交價17250美金,紐約蘇富比,99年3月。

18世紀灑金銅爐,徑18.4厘米,成交價4312美金,紐約蘇富比,99年9月。

明一組五個銅香爐,最大的徑19.7厘米,成交價10800美金,紐約蘇富比,99年9月。

明一組六個灑金銅香爐,最大的徑26.7厘米,成交價19150美金,紐約蘇富比,00年9月。

明一組六個銅香爐,最大的徑15.2厘米,成交價10800美金,紐約蘇富比,00年9月。

19世紀灑金銅三足爐,徑34.9厘米,成交價4560美金,紐約蘇富比,01年10月。

18世鳳耳銅香爐,徑17厘米,成交價1495英鎊,倫敦蘇富比,98年6月。

19世紀嵌銀絲銅香爐,徑79.3厘米,成交價3220英鎊,倫敦蘇富比,98年6月。

一對鎏金銅香爐,長32厘米,成交價1127英鎊,倫敦蘇富比,99年2月。

18世紀嵌銀絲「石叟賞玩」銘銅香爐,徑28.5厘米,成交價690英鎊,倫敦蘇富比,99年6月。

16/17世紀鎏金胡文明銘銅香爐,徑22厘米,成交價1380英鎊,倫敦蘇富比,99年11月。

18世紀灑金「玉堂清玩」銘銅香爐,徑16厘米,成交價6325英鎊,倫敦蘇富比,99年11月。

17/18世紀灑金銅香爐,徑28.5厘米,成交價3120英鎊,倫敦蘇富比,01年6月。

17世紀灑金銅香爐,徑13.3厘米,成交價940英鎊,倫敦蘇富比,01年6月。

18世紀衝天耳銅三足爐,徑18厘米,成交價840英鎊,倫敦蘇富比,01年6月。

17世紀鎏金胡文明銘銅香爐,徑22.8厘米,成交價3760英鎊,倫敦蘇富比,02年9月。

17/18世紀灑金銅香爐,徑18.4厘米,成交價115000港元,香港蘇富比,98年4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ht00811 的精彩文章:

奇石的市場價值

TAG:ht008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