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原油進入新周期,儲量低增長,油企高利潤

原油進入新周期,儲量低增長,油企高利潤

過去一個月的美股受貿易糾紛的影響,波動率繼續加大,上周標普上揚了2%,中美的貿易摩擦和之前的判斷差不多,在還沒有實質性傷害之時,各自找台階下了。一個更加開放的中國,對於想自力更生、勤奮工作的中國老百姓,肯定是利大於弊的。由於油價反彈,上周能源板塊上漲了6%,領跑大盤。對於油價,我是一直很警惕的,2014-16年,依靠頁岩油的爆發,原油價格深度回調,也提供給中國一個良好的低通脹環境。然而進入2018年以後,低油價的好日子看來是要終結了。

因為高企的油價,自2003-2013年,進入了一個全球油氣資產的資源擴張周期,無論在新的地理領域和技術創新(包括頁岩油、超稠油、北極油田等),都有質的突破。高盛跟蹤的全球445個頂尖能源項目(Top Projects)在2017年底的儲量已經達到5300億boe(桶原油當量)。不過這個周期當中,成本的上升也非常迅速,年化達到10%,而產量卻經常不能達標,每年的產量都至少低於預期10%。擴張時期最好看的指標,肯定就是儲量的不斷提升了,只是由於成本上升,產油量的不達預期,使得原油生產商的業績也很疲軟,看來07年A股上市的中石油也是受制於大環境,才越走越熊啊。

隨著擴張周期的結束,新的能源擴張受限制時代也已經開始,其明顯特徵包括進入壁壘提高,儲量增長變少,成本開始下降,更高的產出,以及綜合來看對於原油生產企業更好的利潤率。在LNG和深水油田領域的整合已經非常明顯,赫芬達爾壟斷指數在深水油田已經從之前的11%上升到20%,這也使得過去一年該領域的成本下降了15-20%。此外在加拿大油砂田,北海等地區,因為更為嚴峻的融資成本和市場准入門檻,也使得整合勢在必行。類似現在這樣的時間段,和上世紀90年代非常接近,是原油生產商們的黃金時期。

在整個石油生產板塊,唯一還處於自由、分散競爭的領域只有頁岩油了,赫芬達爾指數目前還低於3%。所有權過於分散的頁岩油使得其很難通過提高物流環節效率、基建更新、以及大數據的分析來降低成本。這也使得頁岩油是唯一的主要子板塊當中,其邊際生產成本從2016年的54美元/桶,上升到現在的56美元/桶,主要的原油邊際產量也屬於頁岩油。

自從2014年,受到頁岩油的衝擊,油價崩潰後,很多高成本的原油都被逼出了市場,2012年的時候,盈虧平衡的原油價格非常廣泛,從57-92美元/桶。而經過了行業集中、簡單化、以及成本下滑,使得盈虧平衡的油價已經收窄到51-57美元/桶了,從而之前被擱置的高成本儲量中的大概一半,1350億桶原油,重新有了商業開採價值。2017年的油氣最終投資決定(FIDs)是560億美元,到2019年預計提高到1470億美元。因為在2020年代,全球將會需要更多的大型、長期的油田來支撐需求。

我確實也蠻佩服高盛自2003年開始,連續15年獨立統計全球最重要的油氣田(Top Projects),根據他們的研究,2017年是第一年,TopProjects項目的油氣儲量首次出現了下滑,因為雖然傳統油田儲量因為新的勘探上升了50億桶,但是頁岩油的儲量,首次下滑了180億桶,主要集中在Midland區域,因為在該區域,根據最新的數據,油氣比(GOR)大幅下降,使得Midland的頁岩油儲量下滑了150億噸,而反之頁岩氣的儲量大幅上升。Top Projects大概佔據一半的全球油氣資本性支出規模,以及60%的未來油氣產量。

隨著開採量的持續上升,原油的可開採壽命回落到低於40年了。

2018-19年,非歐佩克國家的原油和天然氣產量依舊強勁,每天可能達到140萬桶,但在2020年後會迅速下滑,其下滑的原因主要還是頁岩油的衰退,以及之前投資規模的周期性變化。和傳統油田不一樣,頁岩油田在到達產量頂峰後,在隨後的兩年內,產量會迅速下滑80%以上,而目前新的頁岩油田的補充明顯不足。此外最終投資決定(FIDs)在2011-13年期間見頂,同時也隨著2014年油價的崩潰而大幅回落,也意味著很多長期的大型油田目前已經在最好的產油生命周期中,未來也會衰減。預期到2025年,需要歐佩克多增加4-800萬桶/日的產量來彌補這塊下滑。

從地區來看,未來印度可能是原油新增需求的主要來源,這樣不奇怪,人口一直在增加,因為人均壽命比較短,所以人口結構也不錯,早在十多年前,就有很多投資者看好印度,覺得它會馬上超過中國,隨著中國的經濟基數越來越大,印度的增速超過我們也屬正常,我也希望印度人的收入能高一點,也能買得起咱中國貨,分攤一點我們的貿易順差。

全球石油行業的整合,放在中國國內可以叫做供給側改革了,而且通過增加融資成本、和市場准入門檻來形成行業整合,和我們現在的房地產行業頗為相像。小開發商尋求被收購或者至少是和大開發商搞合作開發,已經是個趨勢了。最近周圍有錢的朋友們很忙碌,通過註冊的公司,在上海的各個樓盤搖號,蠻可惜的,即便是低於二手房市場價的翠湖天地,離筆者的消費水平還是太遠,只能感慨開發商的讓利補貼了富裕的人們。確實很多政策都是錦上添花的,極少有雪中送炭的,譬如這個周末超預期的海南新政,讓氣候宜人、環境優美、投資氣氛濃郁的美麗瓊州立馬又上了個台階,有個同事最近剛在三亞買了房,真佩服他的眼光。

祝好運,偉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爾街要聞 的精彩文章:

成長股沒有行業之分,只看業績增速;以及AI的硬體需求

TAG:華爾街要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