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當我們談論網路與權威時,我們該談論什麼

當我們談論網路與權威時,我們該談論什麼

1.硬核的敗亡

今年北京春天的風很大,天氣異常的冷。

4月7日傍晚,一波興奮的觀眾逆著寒風從《頭號玩家》的放映廳中出來,我夾在人群里,滿腦子卻是1999年的《黑客帝國》。

《頭號玩家》講了一個相當老套的英雄(救世主)故事,結構分為五部分,與《黑客帝國》完全相同。

1.身世平凡的英雄誕生

2.英雄被(先知)告知

3.陷於身份的迷茫,歷經艱險並受挫

4.英雄覺醒

5.最終拯救世界,收穫友情與愛情

1999年的中國,電子遊戲玩家很不受待見,甚至還面臨被抓到精神病院或送去電療的風險,但那年《黑客帝國》的上映預示著電玩一代終將不可避免的登上歷史舞台。

此後十年,電子遊戲成為主流,佔據了所有網路入口,隨便打開一個網站,都可能蹦出來遊戲廣告。玩遊戲由一件「硬核朋克」的事,變成了一件完全「政治正確」的事,甚至它已經不甘於為現實世界提供娛樂補充,而是試圖在現實世界外,構建一個徹底的虛擬世界或我將它定義為一個多巴胺至上的世界。

有影評說《頭號玩家》的成功,意味著今天全球範圍的電玩群體和電玩精神的成功。

但在我看來,《頭號玩家》的商業成功卻意味著1999年的電玩精神的敗亡。

2.兩分鐘一個的密集笑點

尼爾·波茲曼說,一切墮落的罪魁禍首是大眾傳媒。

大眾傳媒的目標是大眾,也就意味著,知識和資訊並不重要,復購是重要的,邊際成本是重要的,吸引消費者埋單是最重要的。

曾經這個世界崇拜啃食晦澀與硬核——就像1999年的電玩精神,而今則瘋狂擁抱傻瓜式的知識和娛樂,「充錢你就能變得更強」。

某編劇吐槽製片人讓他修改劇本時說:「你得有密集的笑點,兩分鐘一個,建議看看《煎餅俠》」。

兩分鐘一個笑點,正是製片人心中觀眾們想要的,或是像超級英雄片那樣五分鐘一個特效,倆小時燒五個億美元。

畢竟從《頭號玩家》中尋找快樂要遠遠簡單于《黑客帝國》。

3.即時反饋

相比於觀影和遊戲,可能閱讀曾經是一件更嚴肅的事吧,anyway,不過現在閱讀變的很魔幻,人們期待每讀完一小段都有無厘頭的彩蛋,更期待每讀完一個章節就能月薪漲一千塊。

現代生活讓大家對「即時反饋」產生了強烈的心理依賴。

不願意花時間去等待,哪怕是一班列車或一次前戲,如果外賣超過了三十分鐘還沒送到,我就會暴躁起來。所以,哪條內容如果沒能瞬間抓住人們的眼球,就會被當作傳播學的「原罪」拿來批判。

微信公眾號藉助「即時反饋」滅了「嚴肅閱讀」,但如今也遇到了新的挑戰者,比如抖音或它背後的更嘻哈更獵奇更魔幻的今日頭條。

我無聊的時候可以不知不覺的刷兩個小時抖音,但要是閱讀微信的推送我絕對堅持不了三十分鐘。

4.傳統公權VS新晉霸權

春節過後,不斷聽說某某平台被關停、下架或整頓的消息,先是網易雲,後來是頭條系,昨天發現微博上的「同性戀」也消失了。

4月10日,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因為用戶數據(隱私)問題在美國國會道歉,而幾乎是與扎克伯格同時,在大洋彼岸深受霧霾、柳絮和沙塵困擾的北京,今日頭條創始人——抖音和內涵段子的老闆——張一鳴也公開低頭認錯了。

很多人說,4月10日的兩次道歉是權力的傲慢,但我看來,這其實是一種對權力更迭的恐懼,傳統權力機構恐懼新崛起的勢力,恐懼於它的大數據,恐懼於它的Feed流推送,恐懼於它遠勝過自己的對大眾人性的判斷與把控。

當我們習慣於對傳統公權嗤之以鼻的時候,是不是應該更多地關注於屬於這個時代,屬於電玩一代或者說是互聯網原住民們的新晉「精神霸權」。

《告別微信》中有這樣一段話:「微信是對中國社會滲透得無比深入的信息傳播與媒體出版工具,這樣的產品不可能僅僅是一種便利。它塑造著我們的精神。它定義著我們的文化生活。」

不僅限於電影、文章或短視頻,作為一個存在了十五萬年(也可能更長)的物種,人類從未如此迫切的期待彼此的「即時反饋」,或者說是彼此的認可、肯定和商業互吹。

They are tweeting everything. 在一個全民網路化的時代,就連美國總統川普都開始用推特治理國家了。

甚至從某天起,我發現我讀一篇文章的動機並不是因為自己需要或喜歡讀,而是因為大家都在讀。

But a thing is a thing, not what is said of that thing.

5.大眾文化

19世紀,被尼采稱為大師的布克哈特曾說,康德所憧憬的自由民主「文化」前景實質上是歐洲文明的徹底淪落。

因為,這種「文化」要求國家乃至文化本身充當市民趣味的外衣,而歐美的市民已經被教育成唯利是圖的人民,由民眾主導的文化必然是「日常無聊」的文化。

自由民主理論家們宣稱能夠通過普及教育把所有市民造就成不同尋常地重要的個體,實際上只能以拔苗助長的方式培養平庸之輩。

就文化的品質而言,自由民主「文化」的所謂「進步」其實是「退步」。因為,布克哈特認為現代生活「只不過是一種生意,現代之前的生活卻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生存」,而美國就是這種「生意國家」的最佳代表。

6.走向虛無

4月8日,也就是我看完《頭號玩家》的第二天,新浪微博誕生了首個關注量破億的賬號,賬號的玩家是謝娜。

短短數年,微博、微信和其他社交網路就形成了一套隱性的精神權威,並演化出了新的信仰。

這種信仰建築在流行文化之上,它定義了全新的高尚卑賤和是非美醜,重塑了道德標準。精修的寫真、奪目的言論以及日漸趨同的認知,讓人們爭先為自己貼上大眾審美下的「合格品」的標籤。

西塞羅說過,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擺脫現實的奴役。

而現在的年輕人正竭力做著相反的努力,為了適應現實而改造自己,麻痹自己。

許多教人迎合烏合之眾的理論應運而生,它們否定嚴肅的內容和個性的審美,鼓吹銷量和流量至上,並編造一個現實,一個所謂的只有靠兩億小鎮青年或大眾流行才能讓「文化」延續的現實。

我可去你mā的吧。

每天的頭條和熱搜,像《煎餅俠》里每兩分鐘一個的密集笑點,瞬間爆發又即刻沉寂,它們避開公權的視線,避開任何可能引來政治爭議的嚴肅話題,只上演著那些「虛無且激烈」的故事。

互聯網將每個人都暴露在鎂光燈下,主動或被動的捲入這場顛覆語言結構和生活邏輯的浪潮中,終於最後,當所有人都要抉擇以某種面目示人時,他將戴上面具,走入虛無。

現實與《頭號玩家》不同,這裡的英雄沒有覺醒,反而不斷墮落,我想起莎士比亞的麥克白和《鳥人》所引用的《麥克白》那段「Tomorrow and tomorrow」的獨白。

To-morrow, and to-morrow, and to-morrow,

Creeps in this petty pace from day to day,

To the last syllable of recorded time;

And all our yesterdays have lighted fools

The way to dusty death. Out, out, brief candle!

Life"s but a walking shadow, a poor player

That struts and frets his hour upon the stage

And then is heard no more. It is a tale

Told by an idiot, full of sound and fury

Signifying nothing.

人生如煙。

可憐那些嘩眾取寵的演員。

閃耀登場片刻,就再無人問津。

而這個由白痴講的故事,在喧囂和吵鬧過後。

只剩一地雞毛。

Tomorrow, and tomorrow, and tomorrow.

血紅的太陽升起,墜落,再升起。

暴裂無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誠實生活 的精彩文章:

TAG:誠實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