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馬克思為什麼是最偉大的思想家

馬克思為什麼是最偉大的思想家

今年是馬克思誕生200周年。馬克思——全世界無產階級和被壓迫被剝削勞苦大眾的偉大導師,科學社會主義的創始人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奠基人,是迄今以來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

20世紀末,在進入新千年時,英國廣播公司網上評選千年最偉大思想家風雲人物,評選結果依次是馬克思、愛因斯坦、牛頓、達爾文,馬克思位居榜首。1999年,英國劍橋大學文理學院教授評選「千年第一思想家」,馬克思位居第一。2005年,英國廣播公司第四頻道調查3萬聽眾,徵詢「古今最偉大哲學家」,馬克思位居第一。同一年,德國第四次評選最偉大人物,馬克思被評為「德國最偉大人物」。路透社報道評選結果時,特別提出「《共產黨宣言》和《資本論》在過去一個多世紀中在全球產生的深刻影響」。

馬克思思想是人類思想史上的豐碑。任何談論19世紀以來思想史的人,舉凡哲學、政治經濟學、歷史學、法學、社會學,甚至美學和倫理學,無論是贊成或反對,但要不表示對馬克思思想的態度,就像談論中國傳統文化而無視孔夫子和儒家學說的客觀存在一樣,會被認為是無知之舉。馬克思思想出現於政治生活、日常生活和學術生活等各不相同的生活領域,被描繪為神態各異的思想形象。即使連有關馬克思思想的書沒有讀過一本的人,在日常生活語境中談論馬克思如何如何也是司空見慣的事情。正如恩格斯所說:「馬克思主義在理論上的勝利,逼得他的敵人不得不裝扮成馬克思主義者。

沒有一位思想家能像馬克思那樣,時刻關注和思考人類的命運特別是大多數人的命運

大凡人類歷史上的聖賢哲人,之所以被後人所懷念,是因為他們的思想智慧能給後人以啟迪,像暗夜裡的一束光,照亮人類前行的道路。但無論是像西方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康德以及黑格爾那樣的大思想家、哲學家,還是像東方的老子、孔子、龍樹這樣的東方哲人,一般都只是抽象地揭示宇宙和人生的道理。馬克思不是學院派學者,現實關懷貫穿其一生。

早在中學畢業前夕,馬克思就寫了一篇題為《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的文章,表達了為人類服務的崇高理想,指出那些為大多數人帶來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我們的幸福將屬於千百萬人」。19世紀的歐羅巴,馬克思所面對的現實是以殘酷刻薄顯稱於世因而屢被後人詬病的「曼徹斯特資本主義」。馬克思憤怒於資產階級學術為私有財產(資本)提供一切,他則發誓自己要窮畢生精力為勞動者提供一切。作為無產階級戰士的馬克思,寫作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給無產階級及其政黨提供科學的理論武器,因而馬克思的著作通篇充溢著一種對人類命運的強烈關懷。

沒有一位思想家能像馬克思那樣,從人類生活的基本事實即物質資料的生產入手,揭示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

馬克思專門、長期和系統地研究生產力的變化,目的是在社會歷史深層客觀基礎層面弄明白和說清楚資本主義生產方式。

我們知道,馬克思提出的歷史唯物主義非常重視經濟因素在歷史發展中的首要作用和在社會結構中的基礎地位。他在論述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中,提出了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其首要規律是實現資源配置決定作用的價值規律,以及與價值規律共同發生作用的供求規律、競爭規律、貨幣流通規律等。馬克思把勞動、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三要素只是作為一切社會生產都必須具有的「簡單要素」。他已看到資本主義生產中科學的重大作用,並將科學視為生產力的獨立要素。他還重視自然力作為生產力要素的作用。他預見到未來還會有新的生產力要素出現,當前信息技術的發展就是印證。這些結論都是馬克思對工業革命以來資本主義發展的現實研究而得出的。

馬克思力求從研究當時西歐資本主義發展的生產實踐中揭示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馬克思曾指出,權利永遠不能超出社會的經濟結構以及由經濟結構所制約的社會的文化發展。在隨著個人的全面發展、生產力也增長起來、而集體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後——只有在那個時候,才能完全超出資產階級法權的狹隘眼界,社會才能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各盡所能,按需分配!他指出,我們判斷一個人不能以他對自己的看法為依據,同樣,我們判斷一個變革時代也不能以它自己的意識為依據;相反,這個意識必須從物質生活的矛盾中,從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的現存衝突中去解釋。基於以上論述,馬克思提出了「兩個決不會」的結論,即:無論哪種社會秩序,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新的更高的生產關係,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

馬克思在研究資本主義經濟運行規律的過程中,揭示了資本主義商品生產不僅內含著可以激發資本家積極性的重要機制,而且充滿引發經濟社會失衡的深刻矛盾;揭示了從商品出發,再經歷貨幣、資本、資本積累,最終形成資本主義積累一般規律,以及剝奪者被剝奪的過程。

恩格斯一再講到馬克思的兩大發現: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學說。勞動價值論是剩餘價值論的理論基礎,而剩餘價值論是馬克思經濟理論的基石。馬克思的剩餘價值理論是和資本與僱傭勞動的關係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剩餘價值正是通過資本與僱傭勞動相結合而作用的產物。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中是這樣評價的:正像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即歷來為繁蕪叢雜的意識形態所掩蓋著的一個簡單事實: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後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產,從而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便構成基礎,人們的國家設施、法的觀點、藝術以至宗教觀念,就是從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而,也必須由這個基礎來解釋,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做得相反。不僅如此,馬克思發現了現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它所產生的資產階級社會的特殊的運動規律。由於剩餘價值的發現,這裡就豁然開朗了,而先前無論是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或者社會主義批評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世界歷史上從來沒有一位思想家能像馬克思那樣,把自己學說的命運同社會現實如此緊密地結合起來,隨著實踐的發展不斷補充和修正理論。

沒有一位思想家能像馬克思那樣,親自投身於人類的解放事業,在革命鬥爭實踐中檢驗自己的理論和探索人類解放的道路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馬克思首先是一個革命家。他畢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這種或那種方式參加推翻資本主義社會及其所建立的國家設施的事業,參加現代無產階級的解放事業,正是他第一次使現代無產階級意識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識到自身解放的條件。鬥爭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樣滿腔熱情、堅韌不拔和卓有成效地進行鬥爭。」1867年後,馬克思很重要的一項活動是參與和思考西歐工人運動,這包括受託起草國際工人協會的文件、發表對「巴黎公社」事件的評論以及與德國社會民主黨之間的關係和對俄國革命的關注。

作為一個革命家,馬克思不可能從書本中尋找解決現實問題的答案,也不會只靠頭腦的臆想得出解決現實問題的辦法,辦法只能來自參加變革現實的革命實踐。

列寧和他的革命戰友們及其後繼者成功把馬克思主義寫進了世界地圖。馬克思主義從一種學說、一種理論、一種主義到創造出一種制度、一種國家、一種生活方式。全世界最多時在102個國家有149個馬克思主義政黨,有50多個以馬克思主義政黨執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更重要的是,不僅僅是在社會主義國家,馬克思的思想產生了深遠影響,在世界其他地方,它也已經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不論我們是否贊同馬克思,他都已經塑造了我們對於社會的觀念。他建立起了一個來源於哲學、歷史、經濟學和政治學的體系。由於我們關於歷史和社會的很多觀點是和「馬克思的幽靈」進行對話的結果,這些理論已經成為20世紀以及未來精神框架的一部分。由於有力地綜合了歷史、哲學、社會學和經濟學,馬克思的社會理論成為19世紀最重大的思想成就之一。

一個多世紀以來,馬克思主義已經成為這樣一種語言:數百萬人用它來表達他們對一個更公正的社會的希望。作為反抗的工具,馬克思對宗教的描述給很多從中看到自己使命的人以很大的力量:「是被壓迫生靈的嘆息,是無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沒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樣。」依靠一套理論,一個人可以創建一個學派,但是依靠一套價值,一個人可以創建一種文化、一種文明、一種共同生活的新方式,馬克思在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價值兩方面都是思想的巨人。

讓我們永遠記住鐫刻在馬克思墓碑上的那句最著名的格言:「哲學家只是解釋世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

來源:節選自《學習時報》2018年4月16日第1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求是理論網 的精彩文章:

求是:讓開放創新的亞洲成為世界繁榮發展的重要動力源
賀龍:堅強黨性的楷模 國家和人民的孺子牛

TAG:求是理論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