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民國人為啥想逃回北上廣?魯迅老鄉生了痔瘡,還得搭車去上海

民國人為啥想逃回北上廣?魯迅老鄉生了痔瘡,還得搭車去上海

魯迅有個老鄉叫劉大白,是著名詩人,在復旦大學教書。北洋時期,復旦的老師買不到便宜的福利房,也沒有像樣的教職工宿舍,劉大白只好跟同事去校外拼租一個小單間,每月房租12塊大洋。當時上海黃包車夫平均月收入只有九塊大洋,紗廠工人的平均月薪只有16塊大洋,工薪階層辛辛苦苦一個月,掙的錢勉強夠租一小間房子,還得是拼租,這說明上海的房租是很高的。

民國人為啥想逃回北上廣?魯迅老鄉生了痔瘡,還得搭車去上海

劉大白也覺得上海房租高,恰好他的朋友蔣夢麟請他到浙江大學任教,於是他提交辭呈,離開上海去了杭州。杭州房租也不算低,可是跟上海比,實在便宜到了姥姥家,物價又低,風景又好,劉大白隔幾天游一次西湖,然後去樓外樓喝一場大酒,小日子過得很痛快。

可是時間長了,開始感覺到住在杭州的種種不便:此地文化人偏少,劉大白談得來的朋友不多,悶得慌了,只有跟上海的哥們兒寫信;上檔次的賣場也偏少,劉大白想買一款新式的羊毛衫,遍尋杭州成衣店,都沒有,還得請上海的朋友代買;醫療條件也差,劉大白生了痔瘡,塗藥無效,需要手術,可是杭州城裡的醫院和莫干山的醫院竟然沒有一家能做這種手術的,劉大白不得不搭車去上海。

1929年,劉大白平步青雲,受邀去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做官,離開杭州去了南京。假如不是因為這個,他肯定還會返回上海灘,重新到復旦大學或者上海大學任教的。原因很簡單:好一點兒的文化資源、商業資源和醫療資源都集中到上海了,上海房租雖高,畢竟生活方便;杭州房租雖低,畢竟生活不便。

民國人為啥想逃回北上廣?魯迅老鄉生了痔瘡,還得搭車去上海

上海灘是有很多優勢的,不僅生活方便,發展機遇也多。當年女作家丁玲和她的男朋友胡也頻在北京西山租農家大院,生活成本很低;後來去了上海,倆人租一間七八平米的亭子間,月租竟要八塊大洋,生活成本很高。但是這對小情侶毅然來到上海,因為他們在北京做自由撰稿人,每月稿費只有七八塊大洋,後來到了上海,出版社多,報社也多,很輕鬆就找了一個編副刊的活兒,月收入飆升到200塊大洋,傻子才願意留在北京。

1929年,經朋友介紹,丁玲和胡也頻離開上海去了濟南,在山東省立高中教學為生,哪知還不到一年,倆人又逃回了上海—山東的言論自由度太低,寫篇政治評論就可能遭到逮捕,想來想去,還是上海比較安全。

整個民國時期,農村破產,小城動亂,故都北平死氣沉沉,優秀資源全部集中到了有限的幾個大城市,所以寧願蝸居也要留在大城市的群體,不光是文化人,還有農民工。抗戰前後,上海、天津、漢口、南京這四大都市,都生活著幾十萬農民工,他們或進廠做工,或在工地建房,或拉黃包車為生,什麼都幹不了的就上街拾荒。

民國人為啥想逃回北上廣?魯迅老鄉生了痔瘡,還得搭車去上海

他們收入很低,而大城市的房租很高,他們租不起房,更買不起房,就在背街小巷或者垃圾場上搭起窩棚。窩棚狹窄、昏暗、滋生著蚊蟲和蒼蠅,雨天污水橫流,晴天易起火災,講居住舒適度,遠不如他們在農村自建的瓦房甚至茅草房。然而農民們還是整村整鄉地奔向大城市,寧可住窩棚也不回鄉村,因為在大城市畢竟還有一口飯吃,強過留在農村忍受災荒,忍受兵火,忍受軍閥攤派的苛捐雜稅。

幾年前有個口號,叫作「逃離北上廣」,意思是北京、上海、廣州這幾個一線城市房價太高,無力買房的年輕人應該選擇到二三線城市工作。然而眾所周知,二三線城市房價雖低,薪水更低,跟大城市比起來,官僚作風嚴重,發展機會失衡,吸納人才的能力低下,高學歷的年輕人找不到對口的工作且不說,連小孩都找不到靠譜的幼兒園。所以現在又有個口號,叫作「逃回北上廣」。現在這情況,跟劉大白後悔去杭州、丁玲逃回上海灘、民國廣大農民工堅守小窩棚一樣,都是資源分布嚴重失衡造成的惡果。

有趣,有料,有深度

作者|李開周

來源|《百家講壇》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淘歷史 的精彩文章:

隋朝謎一般的公主,嫁突厥可汗父子四人,個個都願意為她衝鋒陷陣
民國大師口味真重,大白天研究此物嚇死個人,連政府部門都驚動了

TAG:淘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