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離紅牆最近 與百姓最親

離紅牆最近 與百姓最親

4月4日下午,北京市西城區龍爪槐衚衕的居民蘭文珍來到了家附近的公共廁所,當天的天氣有點反常,春天裡下起的冰雹格外凍人。蘭女士對科技日報記者說,只有冬天上過衚衕里的老公廁才知道什麼叫冷,但現在公廁裝上了「高級設備」,冬暖夏涼還不返味,可先進了。實際上,在蘭女士的周圍,處處都有「先進玩意兒」。

北京人說起西城喜歡在前面加個「老」字,「老西城」代表的是這裡悠久的歷史和極具特色的古都文化。但老西城在智慧城市的建設上創新連連,用西城環衛中心主任周興新的話說,踐行「紅牆意識」,就是要「讓離紅牆最近的地方,成為跟百姓最親的地方」。離「紅牆」最近的地方,應該是城市管理精細化程度最高的地方。

精細化的背後處處少不了新技術。

公廁都有二維碼,驚喜不驚喜

龍爪槐衚衕的公廁只是這個城市變化的一個縮影。從2016年開始,西城區對所屬全部二類公廁加裝電採暖設備,保證公廁冬季室內溫度滿足需求,同時加裝新型除臭系統。

而三類公廁在這個基礎上還增加天窗通風采光,利用科技手段,對公廁內的室溫、有害氣體等進行監測,且配備冷暖設備和新型排風系統,真正做到冬天不冷,夏天不熱,常年無味。蘭女士家龍爪槐衚衕的公廁便是這一類。

值得一提的是,西城區所有公廁都有自己的專屬二維碼,這二維碼不僅能讓你知道每個公廁的具體位置,更能幫助管理人員迅速找到責任人。周興新還向科技日報記者「爆料」,再過一段時間,市民們就可以通過二維碼報告每個公廁存在的問題,並提出自己的意見建議。

周興新說,近年來他們探索應用電子台賬、二維碼登記、電子地區定位等技術手段,已經形成比較完善的管理網路,使得全區公廁系統實用性、方便程度和衛生水平相較以往均有顯著提高。

古色古香的「地百」背後有講究

坐落於什剎海的地安門百貨是京城老牌百貨商場之一,承載了幾代人的回憶。只是這個古色古香的「地百」是加固整修後的樣貌,為了實現這「驚艷」的模樣,地百已經閉門謝客很久。

「地百」的改造可不容易。改造項目承接方天恆集團總經理李森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地百」是上世紀50年代的建築,當時的建築格局跟現在的需求大不一樣,現在要在原有建築基礎上加固整修,並打造得古色古香,對設計和施工都是挑戰。最後,他們與北京建築設計研究院的專家合作多方嘗試才找到解決辦法。

「地百」位置獨特,身處中軸線,緊臨地鐵8號線什剎海站,在改造過程中,要結合地鐵站出入口、周邊建築和城市景觀等區位特點進行綜合設計,也經過了多方考量。

李森表示,「地百」改造後將引入文創、科技類企業,他們還想在地下做一個電影院解決中心城區市民的影院不足,但又出現了層高不符合影院設計要求的新問題,所以「現在考慮引入新型科技影院」。

養老服務智能化,互聯網、大數據用起來

老西城的老年人不少,養老是件大事。為此西城區政府設立養老驛站、引入互聯網企業和社會化服務商。面對老人日益多元化的需求,養老服務也在革新和改造,照護體系實現全業務標準IT化是西城的養老驛站正在努力的方向。

新北社區養老驛站的服務商清檬養老運營總監謝擁紅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他們在為每一位老人提供服務前要做的第一件事是用大數據系統為老人畫像——通過1000餘項指標對老人進行精準刻畫,為老年人提供個性化照護方案並每月更新;之後,護理員通過APP接收護理任務為老人執行服務;這些數據及方案都會最終生成照護日誌上傳至雲端,每天發送給老人子女,使之放心安心。養老驛站的工作人員還會每天跟蹤老人身體指標數據,每月將指標變化以圖表形式展現,使護理效果可視化,直觀了解身體機能改善情況。

未來,在社區和街道建立的養老驛站,將有越來越多的西城老人享受到以大數據和互聯網為支撐的養老服務。

來源:科技日報

編輯:左常睿

審核:管晶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零下70℃仍可使用,中國科學家開發出一種「挑戰極寒」鋰電池
中華鱘瀕臨「絕後」!在環境變化、過度捕撈之外還有這些原因……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