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北京市西城區踐行「紅牆意識」:離紅牆最近 跟百姓最親

北京市西城區踐行「紅牆意識」:離紅牆最近 跟百姓最親

「離紅牆最近,跟百姓最親。」北京市西城區在推進民生工作中踐行「紅牆意識」,從老舊樓加裝電梯,到居民停車管理;從小區戶線修繕,到居民參與社區管理……不斷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踐行以「絕對忠誠、責任擔當、首善標準」為內涵的「紅牆意識」,就要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幼有所育、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突破,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此,西城區把「訪民情、聽民意、解民難」的工作制度落到實處,不斷提高群眾的滿意度和獲得感。

精準施治:背街小巷大變樣

作為離「紅牆」最近的地方,應該有更靚麗的市容、更宜居的環境以及更精細的城市管理水平。然而,西城區還有一些背街小巷存在環境髒亂、交通不便等問題。西城區計劃用3年時間對全區1430條背街小巷進行整治提升,實現重點地區「無違建、無開牆打洞」等「十有十無」的目標。

「前門西河沿街長1150米,共有123個居民院落,992戶居民,187家商戶。」王俊禮是這條街道的街巷長,介紹起「家底」時顯得胸有成竹。他說,這份熟悉來自於對居民求助的「隨叫隨到」。誰家院里的燈不亮了、下水道堵了、老人行動不方便了……但凡遇到解決不了的事兒,居民們都願意向王俊禮求助,他也很願意到居民家中搭把手。一來二去,大家口中的「王街長」變成了「小王」,這為他開展工作打下了基礎。

王俊禮上任之後啃下的第一塊「硬骨頭」,就是解決了存在多年的機動車單行禁停問題。他先後3次組織召開居民、商戶代表座談會,與大家商討解決對策,找出問題癥結。最後在街道的統籌下,協調解決了78輛居民機動車的停放問題。在他的帶動下,不少居民主動加入到志願者行列,對亂停放行為進行勸導和舉報。如今,這條並不寬敞的市政道路顯得清爽通暢。居民李會蘭滿臉笑容地對經濟日報記者說:「我在這裡生活67年了,過去從來沒見過街道這麼乾淨整潔。」

離西河沿街不遠的椿樹街道慎業里衚衕,這兩年也是大變樣。過去,慎業里衚衕共有17家住戶,寬度不足2米的衚衕里,建了大大小小37個煤棚子,頭頂上布滿了居民拉的晾衣繩。每到下雨天,衚衕里污水橫流;天一晴,頭頂上就是「遮天蔽日」的衣物。

街巷長祁正斌是個「急性子」,上任第二天就組織居民開起了座談會,傾聽大家對街巷整治的意見。祁正斌發現,整治是居民的共同意願,但有一些住了人的煤棚子是這項工作的難點。他一邊給群眾做工作,一邊聽取大家的意見,居民從最初的不理解到後來的全力支持,從去年4月底到6月份,僅一個多月的時間,慎業里衚衕的改造就完成了。架空線實現入地,違建順利拆除,道路也寬敞了許多。

民意導向:社會服務全響應

踐行「紅牆意識」,就要堅持「首善標準」,把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理念落到實處,堅持民意導向,給老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家住西城區德勝街道的王英蘭老人說起近兩年來周邊環境的改變感觸頗深,「過去街道兩邊都是開牆打洞的小攤小販,整治之後道路整潔了許多,但是買菜很不方便,要走很遠」。

疏解整治騰退出來的空間如何利用?還要老百姓說了算。通過民意立項,「便民菜店」很快建了起來。「現在買菜很方便,老百姓的事情老百姓自己說了算就對了。」王英蘭說。

去年11月份,德勝街道新北社區養老驛站正式運營,作為首批入住的老人,年逾九旬的周大爺對養老驛站的便利程度十分滿意:「這裡隔著窗戶就能看見自己家,家裡人可隨叫隨到,不用擔心!」

與養老驛站相隔不遠的嬰幼兒社交平台也已經正式開放了。這家在百姓呼聲中成立起來的早教平台對社區內0至4歲的孩子實行費用全免,家長只需通過網上申請,就可以帶孩子來這裡報到。項目負責人告訴經濟日報記者,街道每年在早教平台項目中投入大約120萬元,今後此類政府購買服務以改善民生的項目將會越來越多。

過去一年來,西城區民意立項工作共完成132個民生項目,涉及住房條件改善、公共設施、社區管理、社會服務等多個領域。民生工作實行民意立項推動了政府群眾工作方式方法的創新,實現了政府執政理念和執政方式的轉型。民意立項把群眾意見作為決策依據的同時,也提高了居民的參與感、關聯感和獲得感。推動一批政府要做、政府該做、政府能做的民生項目落到實處。

廁所革命:城區管理精細化

地處首都功能核心區的西城區,是展示基層社會治理品質的一扇窗口。紅牆邊上的公廁是城市品位和人文情懷的載體,體現著城市管理的精細化程度。

「廁所難找、衛生不好、設施又舊又老」,這是過去西城人對公廁的普遍印象,如今,公廁數量增加、標識醒目、整潔衛生、設備齊全,西城區的「公廁革命」取得了良好成果。

記者在西城區陶然亭街道的龍爪槐公廁看到,公廁外裝飾著灰藍色的琉璃瓦、素樸的磚牆和中式的玻璃窗,不走近細看很難發現這是一座公廁。公廁內的設施也很齊全,除了室內有「冬暖夏涼」的中央空調、保證「常年無味」的排水系統,還有乾淨衛生的節水裝置以及方便老年人如廁的欄杆扶手。

除了改造,日常的保潔也很重要。三類公廁採取每日7時至21時巡迴保潔模式,每名保潔員負責2座公廁,污物滯留時間不超過30分鐘。每座公廁還配備了電子地區定位技術,巡迴檢查人員只需要掃一掃公廁外的二維碼,就可以了解公廁內的室溫和有害氣體等參數,便於實時掌握公廁運行情況。

推進「廁所革命」,努力補齊群眾生活品質短板,考驗的是城市精細化管理的水平。西城區環衛中心主任周興新介紹,區內724座三類公廁將在明年10月1日前全部完成改造,二類公廁加裝電採暖設備和除臭系統工程也將在2018年內全部完成。屆時,西城區的群眾將體驗更加整潔舒適的如廁環境。

(經濟日報採訪組成員:李 力 胡達聞 楊學聰 張 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經濟網 的精彩文章:

我國各類市場主體總量突破1億戶
南北關係迅速解凍 韓防長「笑拒」美派核潛艇參演

TAG:中國經濟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