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為什麼越來越多人愛跑馬拉松?它跟GDP有什麼關係?

為什麼越來越多人愛跑馬拉松?它跟GDP有什麼關係?

1分鐘知識錦囊是36氪的日更問答新欄目,旨在每天以一分鐘為限,快問快答一個重要的商業問題。今天我們解答的是體育相關的問題。如果你對近期的商業世界還有什麼疑問,歡迎給我們留言,錦囊負責找高手為你解答。

今日錦囊答主:

卡卡 愛燃燒CEO(公眾號ID:iranshao)

因為需要承受一定的不適來換取人生體驗和成就感,運動的流行與GDP確實有比較強的相關性。馬拉松在一個國家和地區的興起往往伴隨著兩個因素:一個是經濟發展,往往在人均GDP 超過8000美元之後,相關休閑方式興起,會讓一部分人轉向運動,而跑步運動作為入門比較容易的運動更容易被接受,會有不少人參與馬拉松運動,比如60年代的美國,80年代的日本,90年代末的台灣。

從愛燃燒的後台用戶數據也能證實這一點:每年報名參加比賽的用戶有接近5成來自北上廣深和江浙地區,如果包含一些東南沿海省份,這個比例會超過7成。而這些分布與國內經濟發達地區的分布基本吻合。

從2017年跑者調查數據來看,跑者一年平均花費是6656,其中報名費1087元,跑鞋2036元,服裝購買費用2099元,跑步知識相關付費180元,可穿戴產品花費1254元。

另外一個因素則來自於壓力,與經濟學家關注的「口紅」效應類似,「馬拉松」的興起也有一定的社會效應。比如電影《阿甘正傳》中阿甘穿越美國的時代,其實是美國馬拉松興起的年代。面對越戰,社會思潮衝擊等動蕩人們開始追求精神和身體的歸宿,通過長跑來釋放壓力和尋找意義成為一種方式。這種形式在日本的經濟停滯增長時期也促進了更多日本人參與長跑運動,在08年「經濟危機」之後台灣地區的馬拉松也迅速崛起。

發達國家因為跑步運動興起較早,因此在城市配套方面會有很多跑步,自行車運動方面的考慮和設置。比如沿途的飲水站,將自行車、跑步線路與通勤線路進行區隔。還通過一些公共建築為運動愛好者提供一些物資寄存,交流的場所,比如日本在著名的跑步路線沿線就有跑步服務站。

國內在這方面這幾年的改善非常快,在上海、杭州等城市建設了跑步的綠道系統,沿途也通過與品牌的合作引入對運動愛好者的服務。另外國內也已經有了專門以舉辦馬拉松等賽事為生的公司。組委會的收入主要來源於商業贊助、政府補貼,報名費只佔其中一部分。相比於國外動則上千的報名費,國內馬拉松賽事的報名費可以說非常低,大部分馬拉松的運營只能勉強保持盈虧平衡。未來,馬拉松報名費增長是一種趨勢,同時組委會也需要提升賽事服務水平,才有漲價的底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36氪 的精彩文章:

為「大健身」門店升級新零售和新消費,SaaS廠商三體雲動獲1.1億元B輪融資
李笑來:不存在什麼「古典互聯網」

TAG:36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