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印太」概念抹殺「亞洲」 東盟集體發聲反對

「印太」概念抹殺「亞洲」 東盟集體發聲反對

據日經亞洲評論報道,在3月一場於澳大利亞悉尼舉行的前所未有的峰會中,澳大利亞外交官與東南亞國家聯盟成員齊聚一堂,共同討論印太戰略實施的可能性。讓澳大利亞主辦方吃驚的是,許多到場的東南亞外交官質疑印太戰略的可行性,並提問「印太」這一概念具體的涵義是什麼。對於東南亞國家來說,「印太」這一新名詞的含義並不明確,他們對此持非常謹慎的態度。

澳大利亞洛伊國際政策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理查德·麥克格雷格在這篇題為《與中國共事還是不與中國共事》的文章中指出,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於2006-2007年,在他的第一任期內首次「輕率地」提出「印太」這一概念,指稱自由和開放的印太地區。但「印太」這一短語真正作為一個外交辭彙而廣為被信奉的時間,是在2011年後。2011年,美國國務卿希拉里·柯林頓代表美國公開使用這一辭彙;2013年,該辭彙又出現在澳大利亞的國防白皮書中;印度尼西亞的高級領導人也曾使用這一辭彙描述他們的群島國家,稱印度尼西亞是連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海洋紐帶。最近,美國總統特朗普借用安倍「自由和開放的印太地區」這一說法,指稱美國在這一區域的政策。

麥克格雷格表示,這一簡單的地理術語背後,實際有一個更大的政治問題。雖然,印度正在崛起,經濟正逐漸向東延伸,與包括太平洋在內的國家更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但是在多大程度上對「印太」的定義可以作為一個讓日本、美國、澳大利亞和他們的盟友,都在以犧牲與中國關係為代價的情況下,提升印度的重要性,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對於這些國家來說,「印太」是否真的是制約中國在該地區影響力的方式值得反思。

據報道,對於華盛頓不斷尋找辦法,抵制北京影響力的政治家和官員來說,「印太」已經成為號召美國及其盟友的有力工具。但對於東南亞國家來說,「印太」概念有一個「品牌化」問題,即缺少「亞洲」的概念。

報道稱,東盟國家在長期將自己置身於地區外交事務的中心這一點上做得很成功。東盟年會構成了區域首要論壇會——東亞峰會的核心。任何試圖削減東盟外交在該地區影響力的做法,即便是修辭上意義的,都將會遭到抵抗。許多東盟領導人關心,除去在外交談判桌上失去他們原有的地位,或是被安排在一個不重要的位置上,他們的國家會從對區域品牌重命名的過程中獲得什麼。最重要的一點是,他們擔憂,「印太」概念只會加劇美國和中國的緊張關係,這是他們不願看到並且極力避免的。

類似東盟對印太戰略的兩難抉擇,還反映在太平洋地區其他國家對待「印太」戰略的衍生品,即美、澳、日、印四國聯盟的態度上。這一聯盟自成立起就是一個鬆散的聯盟,缺乏實質影響力,並頻頻遭到地區國家的反對。起初,在2006和2007年安倍提出這一概念後,隨即瓦解,主要原因在於時任澳大利亞總理凱文·拉德做出澳大利亞不想成為其中一部分的決定。到目前為止,只有新加坡和紐西蘭兩國表示有可能成為四國聯盟的成員,但他們均表態不急於做出最後的抉擇。(中國論壇網 劉思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外網 的精彩文章:

中國越來越自信 底氣從哪裡來?
美股道指下跌超450點 美媒:特朗普政策正危害市場

TAG:海外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