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始於倫敦,終於紐約,黑星永曜

始於倫敦,終於紐約,黑星永曜

Time

 Aladdin Sane 

David Bowie 

00:00/00:00

David Bowie is moving from "Station to Station"

「我完成了所有這一生中想做的、可能做的事情。」

——大衛·鮑伊 (David Bowie)

David Bowie, 1973年 (攝影:鋤田正義)

2018年3月2日,倫敦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V&A)的重量級特展「大衛·鮑伊is」(David Bowie is)繼走過歐洲、美洲、歐洲和亞洲範圍內的11個城市(倫敦、多倫多、聖保羅、柏林、芝加哥、巴黎、墨爾本、東京、巴塞羅那等)後,終於踏上了紐約這片土地。2013至2018年,巡展歷時五年光景,路線始於鮑伊的故鄉倫敦,終於他定居的紐約,這也是對其一生的致敬。截至目前為止,觀展人次已超過1800萬。展覽打破了V&A建館166年以來的銷量記錄,成為V&A史上最成功的展覽。

倫敦站海報 (圖片?V&A)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裝飾藝術和設計博物館,V&A在呈現各種重量級時尚展(如2015年的「亞歷山大·麥昆:野性之美」和2017年的「巴黎世家:塑造時尚」等)的同時,不斷延伸邊界,在表演藝術領域獨樹一幟。2013年之前,V&A就曾舉辦過一些關於流行歌手和搖滾樂的特展,如2007年的Kylie展、2010年的「我的世代:英國搖滾樂的光輝年代」,但規模遠不及鮑伊展。2017年,V&A推出了大展「平克弗洛伊德:肉身餘存」。

V&A的兩位策展人Victoria Broackes女士和Geoffrey Marsh先生從鮑伊自己的檔案館中(David Bowie Archive)精心挑選了超過300件藏品包括逾60件原創服裝和大量照片、視頻影像、道具、樂器、唱片、各種歌詞和文字手稿、書籍、繪畫作品等等,梳理了他對音樂史、流行文化史、性別革命及LGBT群體政治身份認同、視覺藝術、時尚領域、電影領域等深遠的世界性影響。與此同時,展覽展出了一系列與他相關的藝術作品,強調了超現實主義、表現主義、東西方文學哲學、庫布里克的科幻電影、日本歌舞伎文化、音樂劇藝術等對其藝術生涯和人生起到的關鍵性作用。2013年的展覽開幕眾星雲集,由英國著名女演員蒂爾達·斯文頓(Tilda Swinton)致開幕詞。

展覽現場 (圖片?Syscoproductions)

圖片來自:Dailymail

展覽現場 (圖片?Phaidon)

鮑伊為美國電視節目「The 1980 Floor Show」手繪的舞台設計 (圖片?imspender)

更值得期待的是,鑒於最後一站紐約的特殊性,V&A為布魯克林博物館又增加了100多件此前未公開過的展品,譬如1973年他只穿過一次的印有閃電圖案的綠松色連體衣,在Dead Man Walking的MV中穿過的籠形鞋,1980年參演的百老匯版舞台劇 「象人」(The Elephant Man)的背景,寫著生前最後一張專輯《黑星》的構想的筆記本、以及他早年崇拜的小理查德的唱片等。

1998年鮑伊與美國先鋒藝術家、音樂人勞里·安德森 (Laurie Anderson)通過電話畫的手稿 (圖片?nytimes)

一直以來,傳統博物館展覽並不重視聲音的運用,而此次V&A的合作夥伴、贊助商之一、聞名世界的音頻設備品牌德國森海塞爾(Sennheiser GmbH)提供的高品質遊覽耳機和展覽中令人嘆為觀止的音樂與聲效設計,連同製作團隊包括曾獲托尼獎、為2012倫敦奧運會做影像設計的59 Productions和Real Studio所設計完成的場景和影像裝置,以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將展覽的視聽感受推向了極致,可謂V&A博物館對浸入式展覽的一次革新,很大程度上使人們對鮑伊近五十五年的藝術生涯——音樂上的、藝術上的、文化上的、視覺性的、戲劇性的、美學性的——和他的人生態度有更真切和深入的認知。

展覽現場 (圖片?59productions)

展覽現場 (圖片?Syscoproductions)

David Bowie is what follows

2016年2月的全英音樂獎上,鮑伊榮獲偶像大獎,由著名音樂人安妮·藍妮克絲(Annie Lennox)致頒獎詞。她說道:「他是真正意義上的獨一無二。他是一位藝術天才和先驅者,處在英國文化的核心位置,開闊了我們的眼界,改變了我們對各種事物的看法。全英沒有可與之相提並論的藝術家對這個國家的音樂史和流行文化有如此巨大的貢獻和持續性的深遠影響。他多變的個人風格、打破陳規的勇氣以及留給這個世界的藝術財富將使他名垂千古。」VOGUE曾總結了近年全球時尚界以鮑伊為靈感的各種設計,包括以70年代鮑伊穿過的Freddie Burretti設計的小西裝為靈感的2010年紀梵希春季系列女裝,Hedi Slimane任職於聖羅蘭期間以「白公爵」(The Thin White Duke)為靈感設計的2014春季系列男裝和以1973年山本寬齋為鮑伊設計的連體衣為靈感的2015迪奧春夏女裝…… 幾十年來鮑伊一直是諸多設計師心中的先鋒和繆斯。Gucci的前任創意總監Frida Giannini是鮑伊的狂熱擁躉,而Gucci也是除森海塞爾之外的另一大展覽贊助商。

2010紀梵希秀場 (圖片?Vogue)

David Bowie is jumping from universe to universe

我們看到的橙色海報、展覽書的橙色封面是由鮑伊《The Next Day》專輯封面的設計師Jonathan Barnbrook設計的。展覽的名稱「David Bowie is」則是由著名搖滾樂評人、前NME記者Paul Marley提議的。它可以是一個關於他的任何問題,也可以是一份聲明,像鮑伊本人一樣不設限、不落窠臼。它也被用於概括鮑伊的諸多影響,貫穿於整個展覽的各個部分。聯合策展人之一Marsh在接受英媒採訪時談及策展構想,說:「我們讀了60多本關於鮑伊的書,大部分都是按年代時序排列的,但我們不想這樣。我們從主題方面思考,也不把它看做回顧展,而是一場大型秀。鮑伊的藝術生涯很長,各個年代的粉絲喜好不同,所以我們後來乾脆粉碎了時間線。」2013年恰值鮑伊沉寂十年後發行新專輯《The Next Day》,Marsh提到單曲Where Are We Now時說:「我並沒有覺得他停在回憶里懷舊感傷,我認為他正在試圖整理一切,然後繼續前行。這也是我們的展覽想要表現的一個層面。」

左:鮑伊畫的「Ashes to Ashes」MV的分鏡版 (圖片?dezeen)

「Life on Mars」歌詞手稿 (圖片?V&A)

展覽大致涵蓋了介紹、不同時期藝術生涯回顧、創作靈感和方式、個人風格的變化以及對各個領域的影響等主要部分。各種音樂作品、視頻影像、演出服裝、照片、樂器、個人物品、書籍、各種手稿包括他隨手記下靈感的煙盒和紙巾、寫的劇本、畫的分鏡版、日記、畫作和經典場景裝置等等以獨特的設計布展方式映入我們的視野。

鮑伊在柏林時期畫的三島由紀夫肖像 (圖片?imspender)

1976-1979年鮑伊在柏林嘗試電子音樂和氛圍音樂,並創作了「柏林三部曲」。圖為英國音樂人Brian Eno的EMS Synthi AKS合成器,1977年在柏林被用於錄製鮑伊的三部曲之一——專輯《Heroes》 (圖片?Telegraph)

1973年山本寬齋為鮑伊的Aladdin Sane巡演設計的連體衣 (圖片?gizmodo)

1973年山本寬齋為鮑伊設計的斗篷 (圖片?GettyImages)

展覽入口處我們便能看見1973 年日本鬼才設計師山本寬齋為鮑伊的Aladdin Sane巡演設計的著名的「Tokyo Pop」連體衣。其他一系列前衛演出服諸如出自山本寬齋手下的 「出火吐暴威」斗篷、編織緊身衣、麥昆為他量身設計的國旗裝、1972年在Top of the Pops上唱Starman時穿的套裝和靴子、拍攝The Rise and Fall of Ziggy Stardust and the spiders from Mars專輯封面穿的套裝靴子、「白公爵」時期的馬甲西褲、「Diamond Dogs」巡演時的西裝、他與Mark Ravitz一同設計的曾在1979年「周六夜現場」穿過的演出服、1980年「Ashes to Ashes」MV里的小丑服等等都被集中或分散式地展示在各處。

1972年Top of the Pops上唱Starman的影像和演出服 (圖片?NME)

與森海塞爾合作打造的聲音盛宴是鮑伊展獲得成功和盛讚的重要因素之一。戴上耳機的一瞬間你就浸入了他的世界。你站在Space Oddity的黑膠旁、站在Life On Mars的MV前、你盯著屏幕中1972年唱Starman的他,耳畔自動傳出他的歌聲。幾個小時里你繞著一個又一個展廳聽少年的大衛·瓊斯「為長發正名」、看MV和影像資料,聽與他共事過的人們講他們的故事和暮年的他爽朗的大笑、在暗室里看他參演過的影片回放……放下耳機,展廳里循環播放著由Changes、Rebel Rebel、Ziggy Sturdust、Queen Bitch、The Jean Genie、Sound and Vision等串聯的組曲。展覽的最後一個主要部分是30分鐘的巨幕放映,由他曾經的現場包括1973年在倫敦Hammersmith Odeon的Ziggy Stardust and the Spiders from Mars、參加的Top of the Pops、1987年的Glass spider巡演、20013年的A Reality Tour巡演等片段拼接而成。巨幕覆蓋了展廳的四面牆,無論我們在哪個角落,都能看見舞台上的他。放映的間隔屏幕上滿是他的照片,我們也能夠借著多束錐光看到被交錯放置於高處的各種演出服。巨幕下方的展廳中心放置著各種手稿以及一部分服裝和樂器。第二次看展的時候我在這個展廳停留了兩個小時,席地而坐,淚流滿面。

展覽現場 (圖片?Culture Northern Ireland)

展覽現場(圖片?AXS)

展覽現場(圖片?Worldless Tech)

David Bowie is a Joy Forever

「最聰明的事就是打破規則又活在當下。」 ——喬治·奧威爾《1984》

鮑伊以他驚人的無畏、靈敏、勤勉、博學、前瞻性和源源不斷的創造力不停地衝破傳統的邊界、拓寬藝術的維度,自如地遊走於不同的藝術形態之間,並在藝術性與流行性之間做出了完美的平衡。正如策展人Broackes和Marsh在展覽書中描述的那樣,鮑伊將安迪·沃霍爾、布萊希特、柯特·懷爾、尼采、威廉·布萊克、查理·卓別林、安托南·阿爾托、薩爾瓦多·達利、瑪菲利普·格拉斯、琳·黛德麗、吉姆·亨森、馬歇爾·麥克盧漢、山本寬齋、亞歷山大·麥昆、好萊塢之魅、平面設計、松糕鞋、音樂、電影,倫敦、紐約、柏林等一系列人物、事物、地點和時代精神聯繫起來,將先鋒藝術完整地輸送進主流文化,不畏懼不妥協,釋放出不可估量的、顛覆性的解放力量。他始終站在時代前端推進個體表達自由和當代文化的變革,為後世留下了無盡的可能與遐想。

「我是最後一個偽裝成『收音機』的人。我寧願走出去,成為一台『彩色電視機』,」1972年的大衛·鮑伊如是說。鮑伊生前比較排斥任何立碑形式化的紀念,但他將被以最好的方式銘記和愛,在他為這個世界創造的所有美好中。偉大的「黑星」將永遠指引著所有熱愛生命、熱愛音樂和藝術的,不甘隨波逐流的人。

附記:「Everybody knows me now」

Changes

 Lazarus (Original Cast Recording)

Cristin Milioti;Original New York Cast of Lazarus 

00:00/00:00

由鮑伊與Enda Walsh共同創作、Ivo van Hove執導的音樂劇《拉撒路》(Lazarus)首演於紐約,之後在倫敦上演,2017年4月的V&A戲劇節上,人們可以使用VR頭盔觀看此劇片段,拉撒路也被歸檔至V&A。

1999年他在Seven里唱著「我還有七天可以活,或者七種方式死去。」最後的《黑星》里一共有七首歌。拉撒路這首歌的最後,有七聲鐘鳴。無論是黑星mv中他呈現的一次又一次瀕死的體驗,以及他把自己關進柜子——這個小孩子躲避未知恐懼的避難所,還是音樂劇拉撒路里Newton奮力痛苦地掙扎,我都能體會到,他留戀著這個不美好的世界,他曾真切地熱愛著的世界。1973年他被問及有無任何崇敬膜拜的人與事,他認真地說「I love life very much indeed,」 彼時不以為然甚至不屑的人們何曾想過這個人一生都在踐行這句話。

為他拍過兩部紀錄片(Five Years和The Last Five Years)的英國導演Francis Whately在他離世後說:「聖經中有兩個拉撒路,有趣的是他選擇了被複活的那一個。我堅信他通過黑星想要表達的太多太多了,並且是他從未說過的、想對我們說的。」

感謝V&A,讓全世界的愛有一個共同的地方得以安放。「他離開後我拍The Last Five Years,」Whately說,「我採訪每個人時最後的問題都是有什麼想對他說的話,如果他們已經可以接受說再見。幾乎所有的人在說了『我愛你,謝謝你』後,都加了一句『謝謝你,成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我想,除了那些與他合作共事過的夥伴們、被他點燃的藝術家們,這也適用於你我在內的每一個與他有「交集」的人,無論是以怎樣的方式。

End.

17/04/2018

David Bowie, 1967年 (攝影:Gerald Fearnley)

References:

V&A《David Bowieis》Exhibition Book, 2013

「David Bowie Is – an interview with the V&A curator」. Artspace, 2018

「The Bowie You』ve Never Seen」. NYtimes, 2018

「David Bowie: the show goes on at the V&A」. The Telegraph, 2013

「It mustbe the (Ziggy) stardust! Bowie retrospective becomes the V&A"s fastestselling exhibition EVER」. Dailymail, 2013

「Bowie:Tracing the Icon Runway Impact」. Vogue, 2016

作者簡介:卡納比小兵,「Carnabetian Army"(參考The Kinks歌曲「Dedicated Followers of Fashion」) 和「摩斯族」的一名小兵。自由撰稿人、譯者。英國藝術管理與國際新聞雙碩士,曾學習工作於倫敦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V&A)。熱愛藝術、搖滾樂和戲劇。紅迷。喜愛六七十年代歐美亞文化、青年文化研究。尚存一點理想主義,渴望新奇與美,並對此深信不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卡納比小兵 的精彩文章:

他點燃你,而不是教導你

TAG:卡納比小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