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媽,您就不能誇我一句嗎?」| 為什麼我們總在渴望父母的認可

「媽,您就不能誇我一句嗎?」| 為什麼我們總在渴望父母的認可

「魔鏡魔鏡告訴我,誰是天下最難取悅的人?」

「親愛的,當然是你爸媽啊。」

真的,老師只看你的成績,老闆只看你的 KPI,但是父母的要求簡直覆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自己和身邊的人,或多或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

考得好晚上加菜,考不好挨罵挨打,無數次想要偷偷改成績單;

本來想炫耀自己的廚藝,做的菜卻被爸媽百般嫌棄;

和同學鬧翻了回家訴苦,卻被教訓「遇到問題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媽,您就不能誇我一句嗎?」| 為什麼我們總在渴望父母的認可

source: Mary Tsai

我的朋友貝貝還說過一個更心酸的故事。

有一年春節,她用年終獎給家裡買了個掃地機器人。那天,她正喜滋滋地拆著包裝,媽媽卻坐在沙發上,雙手抱在胸前,說:「你們年輕人就是不會過日子,廣告宣傳什麼就買什麼。你平時要是能少買點東西,這幾年都攢下一輛車了吧?」

她愣了一下,說:「那這個我退回去了。」

然後她回到房間關上門,眼淚嘩嘩就下來了。

現在想起這件事,她還是感到很委屈:「我媽腰不好,我想讓她少做點家務;就算她心疼錢,至少說一句謝謝吧?犯得著這樣數落我嗎?

爸爸媽媽不高興

其實不一定是你的錯

有人說,我們的文化強調謙虛,所以父母往往不願意表揚孩子。這個說法好像有一定的道理。很多父母會說「不表揚你是怕你驕傲」,他們非要在 99 分的試卷上找出那扣掉的 1 分,要你下次做得更好。

在親戚朋友面前表揚自己的孩子,那就更不可能了——別人說你聰明,爸媽就說你長得丑;別人誇你漂亮,爸媽就說你成績差;別人說你聰明又漂亮,爸媽就說哎呀哪能比得上你家孩子。

但是,有一種情況更為普遍,卻似乎更加隱蔽,就是父母本身就不善於控制情緒,當他們因為自己生活中的煩惱,感到憤怒或者情緒低落的時候,就沒法給孩子一個積極的回應。

舉個例子吧。有一次我在甜品店裡遇見一對母女,五六歲的女兒穿著芭蕾舞裙,安靜地吃著蛋糕;媽媽忙著打電話,聲音很大,似乎在罵下屬把事情辦砸了。等媽媽掛掉電話,女兒抬起頭,說:「媽媽,今天老師誇我跳得好呢。」

媽媽顯然還在氣頭上,她黑著臉說:「你還吃不吃你的蛋糕了!趕緊吃完我們回家!」

孩子小嘴一撅,低下頭,一臉沮喪。

「媽,您就不能誇我一句嗎?」| 為什麼我們總在渴望父母的認可

source:Jona Dinges

顯然,這時候媽媽把對別人的不滿發泄到了孩子的身上。她平時也許會是個溫柔體貼的媽媽,但是這一刻,她實在沒法耐心地回應孩子。

也許等到媽媽冷靜下來,她會心懷歉疚地告訴孩子:「對不起,媽媽剛才只是在生別人的氣,不是因為你。媽媽不該對你發火的。」

也許,或者說更有可能,她很快就把這件事拋到腦後,開始操心晚飯和孩子的作業,而孩子一直惴惴不安地想:「我今天做錯了嗎?下次我還能告訴媽媽老師表揚我了嗎?」

主動認可自己

是成長的重要一步

同樣一句有點傷人的話,大人們可能不會放在心上,也許還會主動詢問對方是不是不開心;但是孩子可能會反覆咀嚼,直到多年後還會無端想起,喚醒同樣的委屈的心情。

在童年時期,我們對自身和外界的理解都非常有限,因此我們不知道怎樣去評價自己,只能求助於父母。如果父母肯定了我們,我們便能肯定自己,漸漸生長出自信;而如果父母總是批評我們,我們就會不斷批評自己,改造自己,直到開始懷疑自己。

得到父母認可的願望如果得不到滿足,就會始終跟隨著我們。心理治療大師歐文·亞隆寫過一部短篇小說,叫《媽媽及生命的意義》。小說主人公已經垂垂老矣,他在瀕死的幻象中回到了童年,在一個陽光燦爛的遊樂園裡,朝媽媽揮著雙手,大喊:


「媽媽,我表現得怎麼樣?」

「媽,您就不能誇我一句嗎?」| 為什麼我們總在渴望父母的認可

source: Lady Bird

我們當然希望父母能理解、支持我們的每一個決定,但是如果我們一直在等待那個認可,我們就會被困在父母的世界裡,由他們的觀念和喜好決定自己的行動。

其實啊,我們再也無法知道過去父母否定、拒絕我們的每一個真正的原因,但是從現在開始,我們可以主動認可自己。

這裡說的「認可」有很多種意義:

當你染了亮色的頭髮,被媽媽嘖嘖嫌棄的時候,你可以揚著頭說:「可是我覺得好看!」

當你升職加薪,爸爸卻提醒你不可驕傲的時候,你可以得意地說:「我覺得自己做得很好!」

當你想要辭職、旅行、和心愛的人結婚,而父母不同意的時候,你可以說:「我的事情我自己決定。」

「媽,您就不能誇我一句嗎?」| 為什麼我們總在渴望父母的認可

source:Martin Kundby

主動認可自己並不容易,我們需要回到過去,找回當年被磨損的自信。我們要找到當年那個委屈的自己,告訴自己:沒關係的,別管爸爸媽媽說什麼,你已經做得很好了。

我們還要學會坦然面對父母的不解、憤怒和失望。我們可以責備父母的苛刻,可以抱怨他們的不理解,但不要讓他們的情緒困住我們的腳步。

有人可能會說:「但是,看到媽媽那個樣子,我也很難過,我好想變得狠心一點啊。」

不,你不用做一個「狠心」的人。你只需要找到自己的邊界,進而療愈與父母的關係。

如果我們能夠在回憶中探索自己的成長經歷,理解自己家庭中的故事,我們就能更好地理解自己今天的樣子,從而意識到:我的每一種感受、每一個願望都是獨特的,都有它存在的充分理由,沒有人可以把它奪走。

當你確認了自己的邊界,找到了自己的力量,你便能坦然面對父母的情緒了。

這個過程也許會很漫長,但是此刻就能開始。

封面圖片來源:Nutsa Avaliani

限時優惠:¥179元/7天

簡單心理訓練營 療愈和父母的關係,結合家庭治療大師鮑文、米紐慶、薩提亞等人的理論,幫助你用七天時間認識原生家庭,找到與家庭相處的方式,成為自由而獨立的自己。

療愈和父母的關係訓練營首期招募中!

開營時間

4月22日 星期日

適合人群

想要認識自己在家庭中的成長經歷的人

渴望改善和父母的關係的人

想要擺脫家庭局限,使自己變得更好的人



>更多文章推薦<

比星星更迷人的,是你望著星空的熱切目光|31個人的少女心時刻

站在鏡頭前我才發現,談論父母是一件如此艱難的事情|簡單TV

在和伴侶的不良關係上,「父母皆禍害」這話是不無道理的

我和17歲的易烊千璽一樣還沒有完全長大|學會拒絕,即是成長
你聽,幸福此刻正憩息在你枕邊

TAG:簡單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