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陳龍《地獄觀念與中古文學》

陳龍《地獄觀念與中古文學》

簡介:《地獄觀念與中古文學》系統地闡發了地獄觀念與中古文學的互動關係,涉及佛教人生觀、果報觀以及佛教倫理、儀軌等問題,重點討論了佛教地獄觀念與中古小說、地獄觀念與詩歌創作(包括精英詩歌和白話詩歌)兩個方面的問題。

本書認為,地獄觀念的傳播不但突破了中古小說的歷史敘事傳統,刺激了虛構意識的產生,提升了小說的敘事能力,擴大了小說敘事的空間,使得小說的敘事篇幅大大增加,同時還對精英詩歌和白話詩歌創作均產生了一定影響。

文內附陳龍《地域觀念與中古文學》目錄、序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11月第1版)。

《地獄觀念與中古文學》目錄

緒論

一 選題目的

二 用語及限定

三 研究現狀

四 範圍和方法

第一章 背景分析

一 地獄觀念的傳入

(一)佛教地獄觀初傳

(二)道教地獄觀產生

(三)地獄觀傳入民間

二 地獄觀念概述

(一)地獄觀念與佛教人生觀

(二)地獄觀念與佛教果報觀

(三)地獄觀念與宗教道德

(四)地獄觀念與佛教教義

第二章 人物類型

一 泰山府君

二 閻羅王

(一)閻羅王傳說源流——從印度文學到佛教經典

(二)閻羅王形象演變——從佛教經典到中國文學

(三)帝王將相

第三章 母題闡釋

一 暫死入冥

(一)亡魂託夢

(二)死後來報

(三)生入地獄

(四)陰間誤勾

二 地獄審判

三 巡遊地獄

四 復活還魂

(一)魂返本體

(二)借屍還魂

五 說明緣由

第四章 地獄描寫的滲入對中古小說的影響

一 漢魏六朝

(一)對於歷史敘事的突破

(二)對於虛構意識的促成

二 隋唐五代

(一)人生表現主體性的轉變

(二)故事情節的曲折完整

第五章 唐代地獄觀念的傳播及其對唐詩的影響

一 唐代地獄觀念的傳播及其對韓愈的影響

(一)佛教類書與地獄觀念的傳播

(二)唱導、俗講、變文與地獄觀念的傳播

(三)變相與地獄觀念的傳播

(四)唐人小說與地獄觀念的傳播

(五)韓愈詩歌中的地獄意象

二 唐代白話詩中的地獄世界——以王梵志、寒山、拾得、龐居士詩為中心

(一)白話詩中的地獄所在

(二)白話詩中對地獄的想像

第六章 中古文學對漢譯佛經的影響——以地獄故事為中心的考察

一 《弟子死復生經》

二 《地藏菩薩本願經》

第七章 地獄類文學作品與僧傳

結論

附錄一也談《古小說鉤沉》的用書版本——以《辯正論》為中心的考察

附錄二《古小說鉤沉》校勘一則

參考文獻

後記

《地獄觀念與中古文學》序

文 | 普慧

地獄(naraka; niraya),是諸多人為宗教(artificial religion)共有的特徵之一。目前,被公認為宗教中最早的祆教(Zoroastrianism;古伊朗語:Zarathushtraism)就有了地獄觀念。同時或稍後的古代印度婆羅門教(Brahmanism)不僅有地獄觀念,還創立了輪迴(sa?sāra)學說。佛教創立後,吸收了婆羅門教的地獄和輪迴觀念,提出了「六道(趣)」(?a?-gati)[1]學說,並認為「六道」是可以輪迴的,而輪迴的前提是由「業」(karman)決定的,而「業」的道德的價值判斷則是由「識」(vij?āna)來催生。「識」即有「種子」(bīja)之義,又具有分析、判斷的能力,因此,在「六道」輪迴中,「識」則起著關鍵的作用。六道的輪轉不出「三界」(trayo dhātava?)[2],但在流轉(prav?tti)的過程中,最為低下的一道始終是地獄。這是因為,地獄是六道中最是苦難、最為受罪、最遭殘戮的地方。按照宗教學的經驗總結,人為宗教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宣揚美麗的天堂和恐怖的地獄,前者是有情的理想和希望,後者是眾生的忌憚和畏懼。這樣的誘惑和恐嚇雙管齊下,使得信仰的力量越來越強大。佛教在這一方面尤甚於其它宗教。它對地獄的描繪種類繁多,起初只有籠統的地獄,後來有了八層地獄,八層地獄又分出了八熱地獄和八寒地獄,再後來又有了十八種十八地獄。從時間和內容上來說,則分為十八層[3]地獄。佛教對地獄的描繪不僅僅在於場面,極盡渲染其陰森恐怖之氛圍,還塑造了許多生動的人物形象。譬如,地獄世界的最高統治者閻羅王。閻羅,本名Yama,因其為鬼世界的始祖、冥界的總司、地獄的主管,故稱為rāja,漢語音譯+意譯為閻魔王。根據印度的古代文獻,閻魔王原本是古印度吠陀時代(Veda Age)的夜摩神,是日神(Vivasvat)與娑郎尤(Sara?yu)的兒子,與其妹閻美(Yamī)為同時出生的一對神祇,故又稱為雙王。此外,根據古代波斯祆教經典《阿維斯陀》(Zend Avestā)[4]的注,說人類始祖毗萬訶凡特(Vīvanhvant)做豪麻[5]酒為祭品(mazyad;zaothra)以祈神。天神因此而賜子,名為伊摩(Yima),即夜摩。在最早的《梨俱吠陀》(?g-veda)中,載有對夜摩神的讚歌。說夜摩與其妹閻美對話,閻美稱夜摩是「唯一應死者」(eka-martya)。而夜摩正欲自願舍其身而入冥界,為眾生髮現、開拓冥界之路,成為人類最初的死者,因而被稱為死者之王。之後其妹閻美也入冥界,與兄分司女、男鬼魅。大史詩《摩訶婆羅多》(Mahābhārata),則詳細描繪了夜摩恐怖的相貌和穿著。他頭戴王冠,身著血紅色衣服,騎水牛,一手持棍棒,一手執繩索,顯然是索要人命的主兒。其神格具有雙面性:其一,為死神,即率眾使者奪殺人性命。故稱「死」(mara?a)為往夜摩宮,稱「殺」(vadha)為送夜摩宮;其二,為死王(Preta-rāja)或法王(Dharma-rāja),住於南方地下,是為祖先世界(Pit?-loka)的支配者。佛教創立後,閻魔被引入其中,分治了兩個不同境界:其一,為欲界(kāma-dhātu-deva)六天之第三天夜摩天(Yāma-deva);其二,為地獄的主宰者,人類行為的審判者。但是,隨著地獄影響的日益擴大,閻魔作為天的影響力漸趨下降,而地獄裡的魔王地位卻日益凸顯。這樣,佛教對地獄的描繪,就更加不惜筆墨、注入更多的感情色彩了,這使得地獄的恐怖環境和閻羅王的兇狠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注釋:

------------------

[1]六道:以低到高依次分為:1)地獄道(narakagati),2)餓鬼道(preta-gati),3)畜生道(tiryagyoni-gati),4)修羅道(asura-gati),5)人間道(manu?ya-gati),6)天道(deva-gati)。

[2]《法華經·譬喻品》:「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正9/14c)又化《法華經·城喻品》:「能於三界獄,勉出諸眾生。」(正9/24c)

[3]此處的「層」不是指空間上的,而是指時間和內容上的。

[4]《阿維斯陀》:古波斯語Avestā,巴列維語Avistāk,原意為「堅實的根基」、「中流砥柱」。

[5]豪麻:古波斯語Haumā,梵語Somā,漢語音譯蘇摩或蘇幕。一種蔓草,摘其莖於石臼中榨之,取其汁液,加牛乳、麥粉等發酵,釀酒,稱為豪麻酒(parahaumā)。對人的神經系統有刺激和麻醉作用。一般認為豪麻為大黃屬植物或菌類植物。也有認為是野芸香的。

地獄的觀念及一整套說法隨著佛典漢譯在中古[6]時期進入了漢語文化圈,對本土傳統思想文化產生了難以估量的影響。其實,在佛教入華之前,漢語文化早就有了地獄的意識,但不叫地獄,而是稱其為黃泉或九泉[7]。秦漢以前的黃泉鬼魂世界,一盤散沙,缺少一位主管。東漢時期,漢語文化圈裡出現了人死以後魂歸泰山的說法。魏晉年間,受到佛教地獄觀念和閻羅王的影響和啟發,本土也為黃泉的鬼魂世界配上了主管或統治者,專門治理鬼魂,被稱為泰山府君。如此一來,佛教地獄的說法和本土漢語中的巫鬼文化相結合,大量充斥於兩晉南北朝的筆記文學之中。

注釋:

------------------

[6]此處的「中古」,是指公元第一個千年,對應的是東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時期。

[7]漢語陰曹、陰間、地府等的說法,則晚至唐以後才出現。

佛教地獄的宣揚者們對於書本文字上的大肆描繪還嫌不夠,他們還用說唱的形式向大眾繪聲繪色地表演地獄的情景[8],後逐漸衍變為變文、講唱以及劇本等的文學形式,其中,大目犍連(Mahāmaudgalyāyana)救母的地獄文學主題和題材,是為代表,深受百姓喜愛。同時,他們把地獄的主題和內容以相、圖、繪的視覺造型藝術手法和形式展示,出現了地獄變相、地獄圖、地獄繪等。絲綢之路沿線的寺廟、石窟牆壁上多有創繪。據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所記,張孝師、陳靜眼、盧稜伽、劉阿祖等人皆於各大寺院的牆壁上繪畫地獄圖。其中,張孝師、吳道子等畫師,是地獄變相的高手,尤以吳道子最為著名。他於唐開元二十四年(736),在景公寺的牆壁上繪出地獄圖相時,令京都觀者皆驚懼而不食肉,西、東兩都的屠夫皆為此而轉行。

注釋:

------------------

[8]慧皎《高僧傳》卷十三《唱導論》:「爾時,導師則擎爐慷慨,含吐抑揚,辯出不窮,言應無盡。談無常,則令心形戰慄;語地獄,則使怖淚交零。征昔因,則如見往業;核當果,則已示來報。」

地獄佛典文學以其特有的內容和方式強烈地滲透到了中國本土民眾的內心深處,成為中國大眾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民間信仰,更是與此關係甚密。如此具有影響力的佛教內容和獨特的文學形式,是中國佛教史、文學史、大眾文化史不可或缺或迴避的東西。可是長期以來,這一課題卻少有問津者,不能不說是一大遺憾。因此,我一直想坐下來探討這個選題,但總是沒有時間專門去做。我早期招的碩士生女生居多,若讓女生研究地獄,實在擔心其膽怯。後來招了一位男生,我與其討論是否可以作魏晉南北朝筆記文學中的地獄研究,他同意了。但論文卻遲遲交不上來,臨近畢業我才看到了初稿,地獄部分的寫作只是輕描淡寫,顯然是沒有深入進去。我很快明白是怎麼一回事了。研究地獄文學,一定要性格堅強、渾身是膽。否則,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尤其夜風嗖嗖,窗帘飄動的情況下,閱讀地獄文學經典,頭皮都會發麻,頭髮會豎直。所以,我一直期待有一位「渾身是膽雄赳赳」的男學生出現。幾年過後,在我等待之際,陳龍來了,他是從新疆來考我的博士生的。我們見面之時,他給我的印象是,雖然不是高大魁梧、健壯有力,但卻一臉憨厚,有著幾分沉穩。第一學期期中時,我徵求他意見,是否願意研究佛教地獄觀念與中古文學的問題,他沒有立即回答。一個月後他同意了,表現出了堅定的信心和濃郁的興趣。陳龍在隨我學習佛教文學前,曾赴青島大學從劉懷榮教授學習唐代文學,又遠赴新疆師範大學,從朱玉麒教授攻讀唐代文學碩士學位,同時又隨欒睿教授攻讀宗教學碩士學位,畢業時獲得了文學、哲學雙碩士學位。這樣,他就有了文學和宗教學雙重的學術訓練,奠定了厚實的基本功。我相信,他能很好地完成這一任務。然而,真正深入地獄佛典里,卻又是需要多麼大的勇氣和定力。陳龍沒有向我訴苦,但他告訴我,他的頭髮掉了許多。我能感覺到他內心的承受力需要多麼強大。我插隊的時候,有一次務工半夜回家,為趕捷徑,我一人誤入了遠離村子的一大塊墓地。雖然我是無神論者,但夜風習習,磷火閃閃,高一腳底一腳,著實讓我緊張了一番。趕到走出墓地,我的後背已是濕透,緊攥鐵鍬把的雙手竟然麻木得不能動彈。從那一時刻起,我對鬼魅、靈魂的世界和自我的心理承受有了感性的體驗。所以,鬼魂世界的文化,的確需要我們從學理上進行研究和詮釋。

幾年下來,陳龍陸陸續續提交了他的博士論文的一些章節。從內容上看,他是深入進去了,而且有了諸多的創穫。最後的博士論文外審及答辯均順利通過,並獲得好評。

前不久,當我還在德國萊比錫大學東亞研究所客座時,陳龍發來email,說他的《地獄觀念與中古文學》一書即將付梓,囑我為序,作為他的導師,我當然非常高興。我拜讀了他在博士論文基礎上修訂的大著,著實為之一振。他的論著系統地闡發了地獄觀念與中古文學的互動關係,涉及到佛教人生觀、果報觀以及佛教倫理、儀軌的問題。重點討論了佛教地獄觀念與中古小說、地獄觀念與詩歌創作(包括精英詩歌和白話詩歌)兩個方面的問題。前者認為地獄觀念的傳播,突破了本土慣有的歷史敘事傳統,促成了小說虛構(fiction)意識的形成,提高了本土的敘事能力,拓展了小說敘事的空間維度,使得小說的敘事篇幅大幅度擴容。後者以佛教詩人王梵志、寒山、拾得、龐居士等白話詩派為中心,揭示其詩歌作品中的地獄觀念在創作過程中的作用和影響。尤為可貴的是,他發現了精英文人韓愈的詩歌作品中有大量的地獄觀念和描繪,有力地證明了韓愈對佛教的熟稔,其反佛的目的不過是從國家政治功利的角度出發,而並不排斥佛教的教義。更為值得稱道的是,論著的第二部分是《中古地獄類文學作品輯考》,輯錄了中古時期有關地獄類的文學作品,並做了諸多的甄別、考訂、注釋,為研究中古佛教文學提供了比較可信的材料。從其論著來看,論和考的兩個方面,都顯示了作者的學術實力。這是令我十分欣慰的事情。

普慧

2016年7月謹識於

中國四川大學中國俗文化研究所

德國萊比錫大學東亞研究所

序言作者

張弘,筆名普慧(1959.4- )現任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理事、中國中外文學理論學會理事。香港能仁書院顧問、南開大學"985"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研究員、四川大學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中國俗文化研究所"研究員。

研究方向為中國文學與佛教文化、宗教學。代表著作有《南朝佛教與文學》、《白居易與佛禪》等,論文有《兩漢上郡龜茲屬國及其文化遺存》、《莊嚴神聖慈悲凈潔:佛教僧眾的公眾形象之我見》、《「史」與宗教信仰》、《彌勒、彌陀凈土信仰之興起》、《劉勰及其的佛教神學思想》、《南朝性靈說與大乘涅槃學》、《天竺佛教語言及其對中國語言學的影響》、《佛教對六朝志怪小說的影響》、《大乘般若學與晉宋山水文學》、《梵語、梵唄、佛曲:南北朝詩歌韻書的一個源頭》、《齊梁詩歌聲律論與佛經轉讀、佛教悉曇》等。

本書作者

陳龍(1976.3- ),山西忻州人,西北大學文學博士,現為忻州師範學院中文系副教授,主講《中國古代文學》等課程。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文學與宗教、五台山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在《文學遺產》等期刊發表論文10餘篇,主持和參與各級各類研究項目6項。

代表論著有《也談的用書版本——以為中心的考察》、《唐代地獄觀念的傳播及其對韓愈詩歌創作的影響》、《唐代白話詩中的地獄世界——以王梵志、寒山、拾得、龐居士為中心》、《版本源流及校勘舉隅》等。

(編輯:汪珂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教學術翻譯與研究 的精彩文章:

謝和耐:《中國5-10世紀的寺院經濟》導論

TAG:道教學術翻譯與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