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人文涼山│戰國銅鼓:部落大酋長的重器 鹽源笮人千古絕響

人文涼山│戰國銅鼓:部落大酋長的重器 鹽源笮人千古絕響

銅鼓

年代:戰國

尺寸:高23.8厘米,鼓面直徑26.2厘米,底徑35.6厘米,厚0.4厘米。

出土地點:鹽源老龍頭墓地

19年前,涼山州博物館在對鹽源老龍頭墓地進行第二次搶救性發掘時,一面寫滿歲月和故事的銅鼓在4號墓出土。

這面曾象徵著權力的銅鼓,是西南地區民族使用的重器,誰擁有它就擁有號令部族的權力。考古專家推測,4號墓的主人應該是一個部落的酋長,而且很有可能是個大酋長,這面銅鼓被他擁有,並與之共生共榮;銅鼓見證了他生前的榮光,也在幽冥中守護著他2000年之久。

再次與世人相見,銅鼓表面斑駁的銅銹刻畫出了「歷史的年輪」,或者這些歲月的痕迹就是它對曾經沉默的「表達」,真實且毫無虛妄。穿越歷史而來,銅鼓讓我們有幸與歲月進行了一次「長談」。

這是一面寫滿歲月和故事的銅鼓,在歷史的長河中掩埋了2000多年,1999年鹽源老龍頭墓葬的發掘出土,讓它穿越時空,重新出現在世人面前。

和泥土做伴,沉默而漫長的歲月,在銅鼓身上刻畫出了「歷史的年輪」,表面斑駁的銅銹,已不復當年的光鮮。但正是這些斑駁的痕迹,訴說著歷史的厚重與滄桑,訴說著這面戰國銅鼓的一生傳奇。

在群雄崛起的戰國時期,銅鼓是我國古代西南少數民族的一種具有特殊社會意義的銅器,是權力和財富的象徵,雄渾而深沉的銅鼓聲,回蕩在那個時代。而今,當我們看到涼山州博物館文物庫房裡的這面銅鼓,它已經切斷了和「過去」的聯繫,成為了一件大家口中的「文物」;它不會「說話」,但與之對望,似乎就已經讓我們身處歷史的洪流之中。

--------->>

十九年前,與銅鼓「相遇」

神秘老龍頭,埋葬了多少故事

「1999年,我們第二次對鹽源老龍頭進行搶救發掘,這面戰國銅鼓就是在那次發掘中出土的。」說起這面銅鼓的出土過程,涼山州博物館館長唐亮至今記憶猶新。

戰國銅鼓的出土地點在鹽源老龍頭墓地。

鹽源老龍頭墓地

老龍頭墓地出土了一大批極為獨特的青銅器,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考古點。說起老龍頭墓地的發現,頗有些像傳奇小說故事的開頭:1987年12月,鹽源縣雙河鄉毛家壩村的村民在老龍頭挖糞池時,發現了古墓葬。

「老龍頭挖出寶貝了!」這個消息迅速傳播開來,老龍頭成為了大家關注的焦點,茶餘飯後都會說道說道。得到消息的涼山州博物館第一時間對老龍頭墓地現場進行了搶救性的發掘,出土了銅鼓、銅劍、陶器等文物,一段塵封的歷史,重新打開了記憶的大門。

1999年11月,為了儘可能地保護已遭受嚴重破壞墓葬中的文物,涼山州博物館對老龍頭墓地進行了第二次搶救性發掘,當年39歲的唐亮,是考古工作隊的一員。

「當時我們去的很倉促,條件也很艱苦,坐班車到縣城後,工作隊租了一輛麵包車作為工作車輛。」唐亮說,老龍頭又名廟廟山,海拔2450 米,是一條東西走向的山樑,而這座山樑上,竟然分布著一處面積超過2萬平方米的古墓群。那個年代,山高路遠,考古發掘工作很有難度,在近20天的發掘工作中,他們早出晚歸,白天幾乎都呆在發掘現場,唯一休息的時間,就是吃飯的那幾十分鐘。

他們的敬業精神,讓這次搶救性發掘頗有收穫,發掘了編號為M4、M5的兩座墓葬。4號墓是一座大型墓地,保存相對完整,出土了銅鼓、編鐘等重要文物,戰國銅鼓就是在這個墓葬中出土的。

「有現象了!」雖然是19年前的往事,但唐亮依然記得很清楚,在探方下一步步深入的挖掘,讓4號墓葬慢慢呈現在他們眼前。這個墓葬很不一般,墓室中部上方殘存了一塊石灰岩大石板,墓壙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室中間形成了一生土棺床,棺床也就是放棺材的檯子,棺床的中部用硃砂塗成紅色,棺床上的隨葬器物有腹部彩繪螺旋紋的大雙耳罐、素麵的陶單耳罐,銅器有雞形飾、條形片、果核形飾、鈴和劍,鐵器有鐵矛和鐵鐓。

「墓室的西端是出土銅鼓的位置,也是出土文物最多的地方。」說起銅鼓的出土過程,唐亮依然難掩激動,銅鼓是西南地區民族使用的重器,作用和商周王朝的鼎相似,誰擁有它就擁有號令部族的權力,由此可見,4號墓的主人身份高貴。

顯示出墓主人高貴身份的還有一具躺在墓室北部的人屍骨,屍骨躺在一生土二層台上,保存完整,骨架長約170厘米,仰身直肢,骨架的頸部帶有一弧形骨玦,右手小臂上帶有一套甲片。隨葬物有一件銅戈、一個圓形石球和一個小陶罐以及足部一端的一具馬頭骨,從這些簡陋的隨葬品中可以判斷,這是一位為墓主人殉葬的殉人,他帶著自己的兵器和馬匹,在幽冥中守護著自己的主人已有2000年之久。

工作人員對老龍頭墓地進行搶救性發掘

種種跡象,讓考古人員大膽推測,4號墓的主人應該是一個部落的酋長,而且很有可能是個大酋長——他竟然擁有三面銅鼓且同時擁有編鐘,再加上用硃砂塗成紅彤彤的棺床,也一再顯示出墓主人生前的風光無限。

--------->>

對望之間,一眼千年

探尋銅鼓之謎,與歲月「長談」

從老龍頭墓地4號墓出土,到成為涼山州博物館的重要文物,古樸、渾厚的銅鼓穿越悠悠千古,從「前世」走入「今生」。

銅鼓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之珍品,也是東方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范曄《後漢書·馬援傳》中有云:「援好騎,善別名馬,於交趾得駱越銅鼓。」這是對銅鼓的最早記載。據有關專家研究,銅鼓按不同形制和花紋,可分為8個類型:萬家壩型、石寨山型、冷水沖型、遵義型、麻江型、北流型、靈山型、西盟型。

「這面銅鼓很特別。」唐亮說,鹽源老龍頭墓地出土的這面銅鼓屬於戰國時期,形制上介於雲南楚雄萬家壩銅鼓與晉寧石寨山銅鼓之間,屬於兩者之間的過渡型。而它特別就特別在:整個銅鼓是空心的,並沒有封閉,銅鼓表面還有燒過的痕迹,說明這面銅鼓不僅僅是祭祀的禮器,還是烹飪的炊具,屬於「釜鼓並用」,這是鹽源盆地古代文明的佐證,對於考古工作者來說很有研究價值。

早在1975年,楚雄彝族自治州萬家壩古墓群出土了中國最原始的銅鼓,銅鼓「鼓身似釜,而且大部分表面有煙痕」;經用碳十四測定,確認這是在公元前8世紀的春秋之初,中國西南古代濮族人鑄造和使用的世界上最早的圓墩形單面銅鼓。銅鼓源於銅釜,這是一個「釜鼓並用」的先例,鹽源老龍頭出土的銅鼓與之有「異曲同工之妙」。

再回到這面銅鼓本身,在涼山州博物館我們可以看到它的「真身」:銅鼓鼓面直徑26.2、肩徑32.6厘米、腰徑26.8厘米、底徑35.6厘米,厚0.4厘米、高23.8厘米;鼓面直徑大,高腰,合范鑄造,胴、腰、足三段分明;胴部較高而突鼓,鼓面較寬但小於胴部,亞腰,圈足外侈,腰與足接合部有明顯轉折;腰腹部四面各有一個橋形耳。

形狀樸拙、造型簡潔是這面銅鼓給人的第一印象。再細看,鼓面正中有十芒太陽紋,芒與芒之間裝飾有小圓圈紋和豎線紋,圍繞太陽紋還裝飾有四隻翔鷺,外圍還有兩圈圓點紋間以折線紋;銅鼓腰部上部裝飾有斜線樹葉紋,下飾兩周圓點紋間以折線紋,紋飾皆為突出的陽線。

銅鼓不能「說話」,或者鼓面上的花紋就是它對曾經那段歲月沉默的「表達」,真實且毫無虛妄。太陽紋是銅鼓中出現最早和最普遍的圖騰,把時間推向2000年前的鹽源盆地,生活在這片土地的人們在生活勞作中,逐漸產生了對太陽的崇拜,正所謂「萬物有靈」,太陽紋是當時的人們對於大自然,對於神靈的敬畏。

眼看,歷史的迷霧被一點一點撥開,對望之間,一眼千年,銅鼓穿越歷史而來,讓我們有幸與歲月進行了一次「長談」。

--------->>

滄海桑田,萬語千言

透過銅鼓,窺探蜀南青銅文化的傳奇

鹽源是一個鑲嵌在川西南崇山峻岭之間的山間盆地,要翻越海拔2000多米的磨盤山,橫渡奔騰的雅礱江,再翻越一座海拔3000多米的小高山。

在商周及戰國時期,這裡是西南夷笮人的游牧之地;歷史上,這裡曾以「南方絲綢之路」而興盛;而今,這裡有久負盛名的神秘「女兒國」——瀘沽湖,是聞名遐邇的「蘋果之鄉」,一到蘋果成熟的季節,空氣中似乎都飄散著蘋果的甜香。

滄海桑田,曾經的輝煌被歲月掩埋,不見當年崎嶇古道,不見當年江水河山。歲月只留下了一串長長的影子,過往似乎無處可尋;然而,鹽源盆地出土的大量風格獨特的青銅器,老龍頭墓地等重要的墓葬群,讓我們窺探到了鹽源盆地蜀南青銅文化的傳奇,一切似乎又有跡可循。

所有的故事都與銅鼓有關,這面象徵著權力的銅鼓,被某個西南夷笮人部族的酋長擁有,他把銅鼓用於祭祀、典禮、召集部眾和指揮作戰,以顯示自己掌握和行使統治的權力,與之共生共榮;鏗鏘的銅鼓聲曾在鹽源盆地迴響,響徹山林,穿過雲霄,傳遞著久遠的文明。

思緒,隨著銅鼓聲飄向千年之前的這片土地。

研究發現,鹽源青銅文化的年代可以初步認定在戰國至西漢時期,而這段時間正是西南地區最熱鬧的時候。當時,鹽源的名字叫「定笮」,「定笮」就是平定笮人的意思,生活在鹽源盆地神秘的民族就是古代文獻中記載的笮人。

笮人活動在岷江上游地區,後來逐漸向南遷徙,大致在戰國至西漢時期在鹽源盆地為中心的雅礱江流域定居下來,發展成為西南夷的一支大族。

鹽源盆地

涼山州博物館前館長、研究員劉弘說:「如果我們將中國西部存在的文化傳播帶描述為一個巨大的X形,那麼鹽源盆地正位於這個X的交叉的中心地帶。」這個「X」形文化傳播帶的殘月形東軸從北方草原經四川西部、西南部、滇中、滇南一直延伸至中南半島的越南,新月形的西軸則可能是從埃及、兩河流域、我國新疆、西北、川西、川西南,延伸至滇西北、滇西以至緬甸、印度。

鹽源盆地正處在這個傳播帶的中段,南北兩個方向流動的文化在這裡交融,在這裡發展;文化的碎片四處散落,滲入這片土地,卻像是不同種子長出了不同的花朵,各自留存,拼湊出了鹽源青銅文化不一樣的精彩。

這面鹽源出土的銅鼓,向我們展示的正是鹽源青銅文化發展的悠悠過往,是鹽源青銅文化歷經千年歲月的洗禮,融入「骨血」的風流千古。

振奮的鼓聲、喜悅的鼓聲、磅礴的鼓聲、歷史的鼓聲,在耳邊飄蕩。無法與過去的歲月相逢,幸運的是我們還可以通過這面銅鼓,去「讀懂」時間。

素材來源 | 涼山陽光

綜合整理 | 五彩涼山智慧旅遊公共服務平台

若有侵權,請聯繫小編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