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母嬰 > 孩子行為怪異、口齒不清,原來是聽力受損引起的!

孩子行為怪異、口齒不清,原來是聽力受損引起的!

門診,大家都在有序的等叫號。咚一聲診室的門撞開了,緊接著看到一個3-4歲的小姑娘沖了進來,身後跟著家長。家長解釋:「下一個是我們,醫生,我們等好久了,我們還得趕回老家,老二還在家。」小女孩坐下來的時候,不小心把掛的號碰到地上。家長趕快撿起來,說:「醫生,對不起,這孩子聽力有問題,人也冒失。」

孩子行為怪異、口齒不清,原來是聽力受損引起的!

小女孩的手在診療桌摸來摸去,我問她:「小朋友,你叫什麼名字?」,孩子沒有反應,我提高音量,又問了一遍;孩子才說出了自己的名字。隨後的談話,我留意孩子若不看口型和面部表情,需要70-90分貝的聲音才能聽到說話。

孩子在談話中,能感覺到發音不是太清晰,女孩的媽媽說:「村的人都說這孩子耳朵不好,還大舌頭,吐字不清。」我告訴這位母親:「孩子不是大舌頭,關鍵她是聽力的問題。學語言要先聽,才慢慢學說;平時咱們說話的音量,其實孩子不太能聽清,她平時說話是靠感覺來發音的。」

孩子行為怪異、口齒不清,原來是聽力受損引起的!

生活中,家長要從細節判斷寶寶的聽力,若發現孩子橫衝直撞、反應遲鈍、口齒不清音準差、肢體語言豐富、看電視喜歡調大聲音......,家長不要對孩子的怪異行為視而不見,或認為孩子賣萌撒嬌故意吐字不清;這個時候不妨帶孩子去查查聽力。

新生兒出生48小時至出院前,初篩;42天之前,復篩;即使初篩、復篩通過,但仍有20%-30%的孩子聽力損傷是遲發、進行性、波動性的。因此,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要動態觀察。

孩子行為怪異、口齒不清,原來是聽力受損引起的!

新生兒出生48小時至出院前要完成聽力初篩,若聽力篩查未通過、漏篩。滿月的時候會做「聽力復篩」,一般42天之前;家長千萬不可掉以輕心,一定按時去。

若新生兒聽力篩查沒有聽過,家長不用驚慌,並不一定說明孩子的聽力有問題。篩查的儀器敏感是一方面原因,篩查時候周圍環境噪音的改變、寶寶的安靜程度、新生兒外耳道和中耳道有沒有羊水、胎脂、胎性殘積物滯留等都會有影響;對傳入的刺激聲和傳出的反應信號造成衰減。所以,初篩沒有通過的寶寶在復篩的時候會通過。

孩子行為怪異、口齒不清,原來是聽力受損引起的!

正常的嬰兒一般出生後兩周可以集中聽力,眼睛追聲音發出的方向;4-9個月跟隨家人牙牙學語。聽力有障礙的孩子由於缺乏語言刺激和語言的環境,在語言發育的最關鍵階段2-3歲尚不能進行正常的語言學習。輕者孩子語言障礙、注意力缺陷、學習困難、社會適應能力弱等心理行為問題;重者真的定義為聾啞患兒。

門診就診,已確診耳聾的孩子農村偏多,就診時年齡偏大,通常2歲以後才發現,錯過最佳的干預期,也錯過了兒童語言快速發育的時期;給後續康復造成困難。

不過,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到呀呀依依學語的時候,看是否孩子與周圍的孩子差不多,因為也可能存在遲髮型聽力損傷(20%-30%)的可能性。

孩子行為怪異、口齒不清,原來是聽力受損引起的!

若初篩、復篩都沒有通過,越早越好帶寶寶到可靠的兒童聽力診斷中心接受診斷性聽力檢查和醫學檢查。爭取6個月齡對孩子進行聽力學確診,8個月齡進行相應的臨床醫學和聽力學干預,比如:選配助聽器、人工耳蝸植入、言語訓練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鴿子醫生育兒 的精彩文章:

女子月經前跑步致大出血,是咋回事?
孩子自私、任性、一切以自我為中心,怎麼辦?

TAG:鴿子醫生育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