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英特爾處理器整合AMD獨顯,新骷髏峽谷NUC迷你電腦評測

英特爾處理器整合AMD獨顯,新骷髏峽谷NUC迷你電腦評測

大家知道,英特爾和AMD在處理器領域是長年的對手。所以,如果說有一種英特爾處理器,裡面整合了AMD的顯卡,這聽上去似乎有些不可思議。但實際情況就是如此!前不久,英特爾正式推出了基於Kaby Lake G架構的酷睿G系列處理器,該處理器隸屬於移動家族,封裝功耗為100W。什麼?100W?是的,這是因為它還整合了一顆AMD的Radeon RX Vega M GH獨顯,搭載了4GB HBM2 3D堆疊式顯存。

提示:酷睿G系列搭載的AMD顯卡是「獨顯」而非「集顯」——因為其內部依然保留了HD 630集顯。

實際上,酷睿G系列處理器有5顆,有一顆i5 8305G,4核8線程,標準頻率/最高睿頻為2.8GHz/3.8GHz;其他的是酷睿i7,包含了8705G/8706G/8709G/8809G,也全部是4核8線程,標準頻率都是3.1GHz,最高睿頻多為4.1GHz,只有最高端的8809G是4.2GHz。這5顆處理器內部都集成了HD 630集顯。

真正值得注意的是,這5顆處理器對應了不同的AMD獨顯,兩款相對高端的對應的Radeon RX Vega M GH Graphics的流處理器數量是1536個,24個計算單元,核心頻率為1060MHz/1190MHz;相對低端的三款對應的Radeon RX Vega M GL Graphics的流處理器數量是1280個,計算單元為20個,核心頻率為931MHz/1011MHz。不過它們的顯存都是相同的4GB HBM2。

酷睿G的全稱真的太長太難記了,大家就記住是酷睿G系列就好。標誌性的特色就是其LOGO像是「兩個配件的疊加」——英特爾酷睿i處理器+AMD VEGA顯卡。

大家肯定很好奇,這種「100W封裝功耗」的處理器到底長什麼樣兒呢?其結構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看下圖▼。

其實這顆處理器的結構和LOGO很相似——AMD獨顯並不是完全進入了英特爾核心,而是「在旁邊」,但都在一個大的封裝里。大家來猜猜哪塊是CPU部分?哪塊是GPU部分?

答案是:封裝中,下面大的那塊是AMD的獨顯,其中藍色的部分是HBM2 3D堆疊顯存;上面小的一塊才是CPU。

可能大家會吃驚——咦?顯存不都是圍繞在GPU核心周圍的嗎?是對,傳統設計的確是這樣,而3D堆疊顯存的價值之一就是可以和GPU核心堆在一起,大幅縮小佔地面積!更多關於3D堆疊式顯存的價值和意義,大家可以自行查看相關資料,這裡就不贅述了。

那麼,這顆處理器整體到底有多大呢?圖中左側深綠色的是PCH晶元,大家都知道它的個頭很小,從這個對比可以看出比例關係。另外,8809G的準確封裝尺寸是31mm×58.5mm——也正因為如此,這貨才能塞入很小巧的機身中。

1.3kg小身板+神秘「骷髏燈」+超級豐富介面

讓我們把話題回到「骷髏峽谷」。大家知道,NUC是英特爾推出的一種小型或者說迷你型電腦主機的名稱,前前後後和不同的硬體廠商合作過。後來,英特爾推出了骷髏峽谷這個牌子,我們拿到的這個其實算是「第二代」。

它的造型可比之前的的方盒子NUC漂亮太多了,算是真正有設計的產品了。而且個頭很小,和一本小說的的面積差不多。

令人驚嘆的是,這個小傢伙的介面超級豐富,簡直達到了誇張的地步。正面和背面(下圖為背面)加起來,有5個USB3.0介面,1個USB3.1介面,1個USB3.1 Type-C口,2個Mini-DP口,2個千兆網線介面,2個HDMI 2.0口,兩個雷電3口(Type-C),2個3.5mm音頻口,還有一個SD讀卡器——這完全是「秀肌肉」的設計嘛。

相信有很多並不熟悉NUC的讀者會問:這貨為什麼叫做骷髏峽谷呢?這麼牛掰的名字,但好像沒有什麼骷髏元素啊!嗯,這裡有秘密——還記得剛才我們說這款NUC頂蓋左側有蜂窩狀花紋嗎?它的右側是黑黑一片,什麼都沒有。但當接電開機後,答案揭曉了:頂蓋右側有隱藏的「骷髏燈」▼

值得注意的是,該機的燈效是可以通過內置的調節軟體調節的▼並不是傻傻的就一個燈那麼簡單。不難看出英特爾想把骷髏峽谷打造成一個「高端迷你電腦品牌」,而非簡單的一個「堆砌配件的高性能電腦盒子」。不過坦率說……這個「藝術效果」頗具改進空間……^__#。

內部揭秘:原來骷髏燈是這樣的

一本小說的佔地面積,1.3kg,這樣的小傢伙卻有那麼多介面和功能,而且還有燈光花樣兒,那它內部是什麼樣兒呢?只有拆開一睹真容了!

▲擰下內六角螺絲卸下該機頂蓋,發現下面是一個鏤空了「雙眼」的發光板!而與之對應的頂蓋右側呈現出了一個透明的骷髏形狀▼

▲注意這個頂蓋是塑料的,而骷髏圖案部分是半透明狀態的。

▲因此,當發光板發光時,透過透明的部分,外部就投射出了各種顏色的骷髏圖案——圖中這副就是藍色骷髏、紅色雙眼的圖案搭配。

▲取下頂蓋,取下發光板和下面的金屬板——該機的內部終見天日了!配件排列密度非常高呢。

▲來一張大圖:從這個圖裡可以清晰地看到右側的兩個內存插槽,插的是金士頓的8GB DDR4 3200——是的,是DDR4 3200,2×8GB,這也是目前非常新、非常高端的產品。

▲作為評測機,該機非常設得「喂料」——它採用了雙SSD系統,其中系統盤為英特爾自己的Optane傲騰SSD,800P系列,容量118GB(不是128GB)!而數據盤則是英特爾的545S系列,512GB,SATA匯流排款。我們會在後面給大家介紹它們的性能。

▲通過上面兩張圖,大家也可以看到其介面部分規整的做工,相對於普通筆記本的介面模塊,該機的介面模塊都進行了加大和加固設計。另外,從處理器支架可以看出背部處理器的位置。也就是說,該機的主板是雙面的,這樣有利於縮減主板面積。而處理器部分也就是我們最開始展示給大家的。

性能評測

CPU部分碾壓7700HQ!獨顯性能匹敵GTX 1050Ti移動版

看完了機器內部,讓我們回到「性能表現」這個重要環節。

配置和規格:

處理器:i7 8809G(4核8線程,3.1GHz/4.2GHz)

內存:2×8GB金士頓DDR4 3200

硬碟:英特爾傲騰SSD 118GB+英特爾512GB M.2 SATA匯流排SSD

顯卡:Radeon RX Vega M GH(4GB HBM2顯存+HD 630核顯

網卡:2×千兆有線+AC8265802.11ac無線

介面:5×USB3.0、1×USB3.1、1×USB3.1 Type-C、2×Mini DP、2×HDMI 2.0、2×雷電3(Type-C)、2×3.5mm多功能音頻口、1×SD讀卡器

重量:1.3kg(含適配器2.06kg)

系統:Win10 64位英文版本

注意一點:酷睿G是隸屬於移動家族的(Mobile),可以理解為筆記本處理器家族。大家或許會說:哇塞i7六核筆記本處理器的TDP才45W,這貨可是100W,怎麼可能是移動處理器?這可比很多桌面處理器TDP都高了。

不過大家要注意,一款GTX顯卡,比如GTX 1060,滿血版本功耗也有70W以上,兩者加起來(高性能處理器+高性能獨顯),100W的TDP似乎是合理的。

而且,按照英特爾的說法,這一設計的初衷就是大幅縮小「處理器+獨顯」的整體面積,減小散熱組件複雜程度和大小,這樣可以讓高性能電腦做得更小巧更薄。

不過呢,對於高性能電腦,性能強才是第一訴求!光是小,性能不強也是不合適的。所以,還是讓我們先來檢測一下性能。

●處理器性能輕鬆秒掉7700HQ

▲先看三個基準測試成績,CinebenchR15的CPU得分861cb,CPU-Z多處理器得分2370,WinRAR基準測試11261KB/s。而同樣基於Kaby Lake架構的i7 7700HQ,也是四核八線程,成績則要低不少。

接著讓我們用實際的應用說話。Media Encoder視頻轉碼,i7 8809G的純CPU轉碼時間為4分25秒。對應條件下的i7 7700HQ用時5分21秒。

當然,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兩個明顯的制勝因素:一是頻率更高,第二是緩存更大。實際上,從CPU部分的基準性能來說,8809G基本是和i7 7700桌面處理器在一個性能層面上的(基於Cinebench R15資料庫)▼。

不過這裡有一個很神秘的問題,那就是:i7 7700桌面處理器也是4核8線程,而且基準頻率更高(3.6/4.2GHz),TDP高達65W——而從CPU-Z來看,8809G的CPU部分TDP僅為45W▼。那為何8809G可以跑出幾乎一樣的得分呢?

紅色全選處明確了最大TDP為45W,但它能夠跑出的成績卻非常高,這是為什麼呢?

答案在實際運行功耗里!

當我們進行Cinebench R15測試時,該機的CPU部分封裝功耗為58W左右;而當我們進行Aida 64系統穩定性測試單考機時,CPU的封裝功耗可以長期保持在60W左右。實際上隨著考機時間的推移,8809G的封裝功耗不僅沒有降低反而升高了,達到了62W左右,這是CPU部分的內核溫度在81℃~93℃徘徊(注意,這裡CPU溫度高點沒有什麼關係,因為這是小型主機,並不會影響到用戶感受)。換句話說,它的運行功耗其實是高於官方標稱的TDP的。

我們尚不能確認這是否與我們拿到的是i7 8809G的未鎖頻工程版有關,但我們並未做任何超頻的動作。另外,即便在酷睿U處理器端(輕薄本端),戴爾的不少輕薄本,其酷睿U系處理器也可以長期工作在15W標準TDP之上,甚至可以在提升33%的封裝功耗上穩定運行(比如22W)。所以,8809G工作在62W上倒並不令人驚奇。

與此同時,在給CPU部分施加高壓時,主機的整機功耗達到了95W以上,最高狀態為98W!

提示:Aida 64顯時的CPU封裝功耗等參數與實際整機運行功耗是有差異的,並不是一回事,大家切勿對等理解。

●Vega M GH獨顯性能匹敵GTX 1050Ti移動版

讓我們回頭再看一遍CinebenchR15的測試,其OpenGL性能是129.33fps。

129.33fps是什麼概念呢?市面上所有GTX 1060遊戲本都大都到這個成績!大部分搭載8GB單通道或者16GB單通道內存和GTX 1060滿血版顯卡的OpenGL成績只有98fps左右。那麼,這就意味著8809G整合的Vega M GH獨顯性能是在GTX 1060之上??

其實不然。讓我們再看看實際的應用測試。

Unigine2,Superposition測試,FHD解析度中特效,得分5984分。而GTX 1060筆記本顯卡的得分在7800~8100分。

Unigine Valley,FHD高特效,這個項目GTX 1060筆記本顯卡可以跑到107fps,而8809G的測試成績為77.8fps。

最終幻想15的Benchmark程序,FHD標準特效,8809G可以跑出4203分,而GTX 1060移動版本可以跑出5700分~5800分。

綜合測試成績來看,8809G內置的Vega M GH獨顯,真正的應用性能實際上達不到GTX 1060移動版的水平,準確說和GTX1050Ti移動版本表現接近。FHD解析度下,玩守望先鋒、LOL、魔獸世界什麼的輕鬆愉快;中低特效可以玩絕地求生;GTA5這類遊戲可以高特效玩。古墓麗影崛起高特效。

另外,我們遇到了一些兼容性方面的問題,比如即便是Media Encoder CC 2018,也無法使用這款獨顯為視頻轉碼實現硬體加速。但我們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問題會逐步得到解決。

●綜合性能出色,PCMark 10得分破5000

從處理器和顯卡性能的分項測試大家可以看到,該機的處理器表現和集成的VEGA獨顯性能都不俗,尤其是處理器部分,達到了桌面i7 7700的水平。不過,由於我們測試的這台電腦形態非常特殊,所以可能會有讀者難以直觀理解這個產品,或者對它的各方面性能還是有些「懵」。那麼我們再補充一些測試吧。

上面兩組SSD的成績分別是英特爾118GB Optane傲騰SSD(上圖,C盤)和英特爾512GB SATA SSD的成績。前者總體不錯,連續讀取速度輕鬆破1000MB/s,連續寫入速度有618MB,小文件讀寫性能表現尤其不錯。後者的寫入速度雖然沒有達到500MB/s,但450MB/s的成績作為SATA匯流排的SSD已經很不錯了,遠超HDD——所以綜合來說,該機的存儲系統速度是非常出色的,實際應用感受也是比傳統的SSD+HDD的組合更快,響應更迅捷。

PCMark 10是我們2018年引入的針對整機多媒體和工作性能的測試項目,部分讀者可能對這個項目的成績還不太有概念。我這裡可以給大家一個參考數據:搭載i5 8250U/i7 8550U+8GB內存+256GB SSD的傳統/輕便/輕薄筆記本,這個項目的測試成績在4000分左右。部分八代酷睿遊戲本(i7 8750H+GTX 1060),得分在4900的樣子——但該機得益於更為迅猛的SSD存儲組合,一舉衝到了5200分!所以,這台以8809G為核心的骷髏峽谷NUC小電腦,算是一個非常強悍的小個頭。

極限雙考機,功耗超200W

雖然是桌面的迷你電腦,並不是筆記本電腦,但由於8809G隸屬於移動家族,且骷髏峽谷NUC個頭也非常小巧,所以我們還是對它「高要求」一把(坦率說這真的是太高的要求了,因為這貨的內部空間實在太小了,而且還塞滿了大量的介面模塊,留給散熱模組的空間的確很小),進行了極限雙考機。

測試項目老規矩:Aida64系統穩定性測試+Furmark FHD Extreme模式,與此同時我們會觀察配件的溫度情況和整機功耗情況。

8809G的處理器部分在考機的初期維持了很高的頻率,3.9GHz左右,處理器的封裝功耗為50W。在測試後期會緩慢降低到45W並保持穩定,頻率穩定在3.4GHz左右。注意,這貨的溫度不低,長期考機後甚至可以到最高101℃,但這時你也只是能夠聽到風扇的輕微呼呼聲,並未狂轉,而且由於處理器和散熱模組都在機身底部,所以溫度高的也僅僅是該機的底部,機身上部沒有太多熱量。

獨立顯卡的情況更複雜一點,可能是由於採用了全新的設計架構,GPU-Z無法讀取溫度。而HWiNFO雖然可以讀取到感測器數據,但數據較多(大家可以看圖中紅線部分)。實際上,這裡還沒有上VRM輸入/輸出功耗的圖,否則真的可能把人弄暈頭。至少大家可以明白一個數據:內置顯卡的溫度可以達到84℃及以上,也不算低——但這也沒有辦法,它畢竟是和CPU部分捆在一起的,相信也會受到CPU部分的影響。

另外要提到的是該機的整體功耗不低。前面提到在單考CPU部分時,整機運行功耗可以達到97W左右。而當我們機型極限雙考機時,初期的整機運行功耗是226W,後期也有216W——這也是該機要搭配240W輸出功率電源適配器的原因——相應的,大部分i7+GTX 1060遊戲本的電源適配器是180W~220W。

當然,我們反過來看,這似乎也正是英特爾的設計目的:把一套高功耗的CPU/GPU整合在一起,把它做得很小——很小,但不失高性能。

至於CPU溫度破100℃,我們估計是ES(工程樣機)的緣故。另外,我們測試的這套配置算是「頂配」,英特爾算是下了猛料的。

寫在最後

點評酷睿G,小尺寸高性能處理器的重要嘗試,英特爾長遠戰略上的重要一步

我相信不少讀者依然會想:哇塞,這麼小的個頭,強大的性能,那麼誇張的擴展性(介面超級豐富),這骷髏峽谷NUC迷你電腦究竟是用來做什麼的呢?它似乎可以算是一台迷你遊戲電腦,又可以算是一台設計電腦,也可算是一個多屏應用解決方案。但個人認為,至少我們測試的這台,更大的價值在於「秀給大家看,我可以如此強悍」。畢竟NUC並不是新事物,甚至骷髏峽谷這個牌子也不是新事物,酷睿G系列處理器才是。

而說到酷睿G系列處理器,從最直觀或者說從明面兒上看,它是英特爾高性能處理器小型化的一次重要嘗試。毋庸置疑的是,英特爾的處理器性能表現是出色的,唯一欠缺的就是顯卡環節。而將高性能獨顯和高性能處理器封裝在一起,既解決了性能短板問題,也實現了小型化。或許你會說:這貨的實際應用功耗也不低啊。但你要注意:8809G是最高端款,它之下還有其他款型——而這些新款處理器的確可以讓小型、輕薄設備的性能上一個台階,新款的後空翻XPS 15就是最佳例證。

然而,就像我說的,以上僅僅是明面兒上的東西。如果從競爭格局來看,或是看遠點,就會有更多的東西可以解讀:英特爾和競爭對手AMD「在一起」了。這是為什麼?要知道,在個人電腦處理器、工作站和伺服器處理器市場,英特爾和AMD的較量是最直接的,是真刀真槍的競爭。而它們此刻卻走到了一起……這讓我想到了「三國」的故事。讓我想到了NVIDIA給英特爾圖形授權的到期,讓我想到了NVIDIA在圖形市場的霸主地位,讓我想到了深度學習、人工智慧、大數據中GPU和通用計算的重要地位……而在GPU領域,AMD不敵NVIDIA,英特爾相對更是弱勢。所以,此刻,英特爾和AMD合作,似乎也就不難理解了。再回想到AMD的圖形領域高管挪窩到英特爾負責圖形業務,這一切就更好理解了——還是那出最經典的戲碼: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從這個角度來看,酷睿G,也是英特爾長遠戰略的重要一步。

而對於各位玩家來說,對於目前來說,如何定義搭載酷睿G處理器的NUC迷你電腦,就靠各位腦洞大開了——畢竟,性能強、擴展猛,個頭小,剩下的,就看各位的想像的。^____^。

~~深度不易,多多點贊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購機幫你評 的精彩文章:

近五萬元的工作站一體機有啥看點?
i5+16GB內存+電競屏:華碩FX63VM遊戲本評測

TAG:購機幫你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