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傳承與創新:「學術思想」的「傳承」與「創新」

傳承與創新:「學術思想」的「傳承」與「創新」

如果說學術強調的是已經形成的條理化的知識成果,學術思想則有把學術思考的過程納入其中的意味;如果把學術作為有系統的專門學問,學術思想的結構可能更為鬆散,內涵更為寬泛。

關於「學術」和「學術思想」,學界並沒有統一的界定。張立文《中國學術通史》認為:學術在傳統意義上是指學說和方法,在現代意義上一般是指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內諸多知識系統和方法系統,以及自然科學領域中科學學說和方法論。可以說,現代學術通常指有系統的專門學問。其中,學即知識,主要關注於學者解決了哪些有價值的學術問題,提出了哪些有新意的觀點;術即方法,主要集中於人們獲得科學知識的方法,研究的程序與方法以及解決問題的具體手段和路徑。

關於「學術」與「思想」的關係,中國學界曾有過爭論。一些學者提出,學術有別于思想,學者不同於思想家,應該區分學術和思想,學術史也不等於思想史。但正如李學勤所說,強調學術、思想劃分開來,是不合實際的。1如果說學術強調的是已經形成的條理化的知識成果,學術思想則有把學術思考的過程納入其中的意味;如果把學術作為有系統的專門學問,學術思想的結構可能更為鬆散,內涵更為寬泛。事實上,根據「系統性」的強弱、系統的緊密或鬆散程度,學術思想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學術思想可以是一個學科或研究領域形成的各種相互關聯的思想與方法的統稱,也可以指某個學者進行學術研究形成的各種有聯繫的認識的集合。但就狹義的理解而言,學術思想往往是有比較嚴密的內在結構的知識體系。在科學哲學的研究中,有兩個與這種狹義的學術思想相關聯的重要概念,一是研究綱領,二是研究範式。

研究綱領(ScientificResearch Programmes)是匈牙利科學哲學家拉卡托斯(Imre.Lakatos)提出的概念。2在拉卡托斯看來,學術思想不是指單一的理論,更不是單個的命題或判斷,而是一個具有硬核(不容放棄和不易改變的哲學信念和基本假定)、可變的保護帶和正反啟發法的理論系列或科學研究綱領。科學研究綱領的特點是:1.它是有結構的:2.它是開放的,發展變化的,因而也就不容易被證偽。3. 研究綱領可能導致進步的問題轉換,也可能導致退步的問題轉換。一個研究綱領的發展變化,以及與之關聯的問題轉換事實上就是一種學術思想傳承並不斷演變的過程。

研究範式(paradigm)是美國科學史與科學哲學家托馬斯·庫恩(Thomas S.Kuhn)提出的概念,指一個共同體成員所共享的信仰、價值、技術等等的集合。3指常規科學所賴以運作的理論基礎和實踐規範,是從事某一科學的研究者群體所共同遵從的世界觀和行為方式。具體可分為三個層面:一是作為一種信念、一種本體論承諾的哲學範式或元範式(形而上學範式);二是作為認同並接受這種哲學範式及其科學成就的社會過程的社會學範式;三是作為一種依靠本身成功示範的工具、一個解疑難的方法的範例或具體方法的範式(人工範式)。研究範式的傳承是一個科學共同體演變並不斷壯大的過程。研究範式的變革會導致科學中的革命,也伴隨著新的科學共同體的發育和成長。

就一個特定的科學家或工程師而言,其學術思想往往介於廣義的理解和狹義的理解之間。事實上,一個研究綱領或研究範式的形成往往不是一個科學家獨立完成的,通常是由多個科學家共同努力的結果,是集成了多個科學家集體智慧的結果,其中有些科學家的貢獻可能更為突出,或者居於核心重要的地位。而且一個科學家的工作,也可能跨越不同的領域,並在不同的研究綱領中都有自己獨特的貢獻。這樣,對一個科學家或工程師學術思想的研究,需要聚焦於其重要貢獻的研究領域或研究傳統,但也要兼顧其更廣泛的學術成就,並充分關注其學術思想的演變。

學術思想的傳承是一個歷史的範疇。傳承(Tradition)的希臘文為「paradosis」、拉丁文「traditio」,源自「tradere」,意為「傳遞」、「傳話」,原意是指傳遞、接續和承接某種被認為有價值的東西,這裡具體指被接受的學說和實踐的傳遞與繼承。正是通過傳承,時間與空間得以延續,新舊事物實現更迭,人類也正是通過一代又一代知識的傳承,逐步認識自然和我們自身。

如何實現知識的傳承,即如何實現科學知識增長,長期以來就是科學哲學研究的重要問題。值得注意的是,隨著科學哲學的發展,在不同哲學觀下,對科學知識、學術思想傳承的理解也在發生著變化

早期實證主義模式下的傳承是在可靠知識基礎之上發現新的可靠知識,傳承意味著可靠知識的積累和進步,可以說,這裡的傳承是對已有可靠知識的肯定和利用,可靠的知識不斷成為新知識蘊育和發展的基礎。之後興起的證偽主義則認為,傳承是有價值的問題轉換,通過否定舊知識走向新知識,此時,批判成為學術思想傳承的特殊方式。再到後來的歷史主義進一步將科學共同體等因素引入知識的演變,傳承成為一種範式被接受並被展開的社會過程,它意味著形成一個科學共同體,既是認識論問題、方法論問題,也是社會問題,學術思想的傳承是一個社會選擇和社會建構的過程。

學術思想中的傳承包括有兩個方面,即「上承」與「下傳」。由此可見,傳承意味著形成或者進入一種研究傳統,研究傳統因為傳承而延續。傳承總與特定的研究綱領、研究範式或研究傳統相關聯,零散知識的利用和擴散難以構成學術思想的傳承。傳承往往在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中同時發生,以中國當代的學術思想傳承為例,它既是中國的傳統學術思想在當代科學方法和視野下的延續,又是中、西方學術傳統的碰撞和交融,同時,這種傳承也並非僅僅發生在學術思想內部,而是與當時的社會需要、政治環境、民眾訴求等外部環境因素息息相關。也正因為如此,中國當代學術思想的傳承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和中國特色。

與傳承的涵義相對,創新是特定研究綱領或研究範式下的新變化,其結果是修改、完善一種綱領或範式,或者推動傳統的進化,同時,創新也變革了舊的綱領或範式,形成新的傳統,並帶來科學革命。

關注科學家或工程師學術思想傳承過程中的創新問題,並把創新方法的研究置於重要地位,目的在於通過分析學術傳統變革中的方法,更好地尋求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途徑。在這裡,也需要對創新的概念和特點,我國創新方法研究的特殊語境等問題略做分析。

熊彼特提出的創新概念原指在生產體系中「執行新的組合」,目的是通過揭示創新行為在經濟活動中的作用,解釋經濟發展的根源和動力。可以說,創新原本是一個經濟學的概念。在當代,創新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創新或者被在一般意義上理解為「引入新穎性」,或者被理解為「賦予資源以創造財富的新能力」,創新概念的這種變化,表明創新活動愈益複雜,已經成為一個系統行為,成為複雜的社會網路。在本研究中,創新也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具體地說,創新體現在三個層面,包括新科學觀念和理論的提出,新研究方法和範式的建立,以及運用新知識和新方法解決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實踐問題。基於這種廣義的理解,我們對創新方法這個概念也沿用了科技部等四部委《關於加強創新方法工作的若干意見》中的定義,即把創新方法理解為「科學思維、科學方法和科學工具的總稱」,從如何形成新的觀念和新的思想,如何找到新的思維方法和研究路徑,如何開發和利用新的研究工具,以及如何使新的研究成果應用於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實踐問題等幾個維度來探討科學大師在創新方法上的貢獻。

[待續]

注釋:

[1]李學勤. 中國學術史[M]. 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

[2]參見:伊姆雷·拉卡托斯:《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蘭征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年版

[3]參見:托馬斯·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 》,金吾倫, 胡新和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庫恩的另一本論文集《必要的張力》以「科學的傳統和變革」為對象,則涉及到「科學傳統」與「研究範式」的關係。在庫恩之後,「範式」這個概念有廣泛影響,但也廣受爭議。英國學者馬斯特曼曾把庫恩關於「範式」概念的用法細分為21種,並將這21種用法歸於三類:形而上學範式、社會學範式和人工範式。

作者簡介:李正風,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遊藝

公眾號:遊藝學園

編輯:目恰秋

新浪微博:目恰秋

看完文章,動動手點個贊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遊藝學園 的精彩文章:

道學詩性共燦爛――中國傳統人文教育的魅力

TAG:遊藝學園 |